龙争虎斗-日本陆海军百年对立史(上):明治/大正/昭和初期的初对峙
作者野口省己,曾任日本陆军三十三军少佐参谋,译者飞翼,原发表于战争 *** 区论坛,由元首卫队修订及配图
全文目录
1.前言
2.日本陆海军的创设
3.德国式和英国式
4.陆战与海战
5.陆主海从
6.两个假想敌国
7.华盛顿条约
8.日德防共协定
9.德意日三国同盟与日本陆海军间的对立
10.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1.北进还是南进?
12.围绕开战的对立
13.太平洋战争和陆海军之间的斗争
14.围绕终战工作而展开的对立
15.战后
1.前言
“兄弟内争,易受外辱”。日本陆海军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水火不容一般,相互之间争权夺势,勾心斗角,成为了太平洋战争的败因之一。
陆海军作战环境不同,一个在陆地上,一个在大洋上。不过,要说保卫国家的话,则是同一目的,就好像是自行车的两个轮子。
就像毛利元就的“三矢遗训”所说一样,如果两兄弟可以合力战斗的话,那么可以发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威力。
然而,正如另一个词“近亲憎恶”所描述的,如果兄弟之间相互拖后腿,其内讧的话,得到的就是相反的两倍甚至三倍的损失。
本文就揭露一下旧日本军队这道丑恶的伤疤的伤疤。
2.日本陆海军的创设
明治元年(1868年),明治维新基本获得成功,然而朝廷的兵权有名无实,天皇属于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此时,对内为了确保国内治安,对外为了防卫外敌入侵,建设一支国家掌管的军队迫在眉睫。
维新后的改革行动非常迅速,旧习被一扫而光。于是,反对打破原有阶级制度的不满分子,在各地纷纷开始骚扰滋事。另外,还发生了维新功臣试图劫持天皇,前往西京即位的重大叛乱事件。
在明治4年4月,设立了东山和西海两镇台,以萨摩、长州、土佐三藩的御亲兵担任守卫禁阙的任务。
同年8月,又设立了东京、大阪、仙台、熊本四镇台。明治6年,增设了广岛和名古屋,变成6镇台。镇台就如同字面意思,主要任务就是确保国内治安。在明治18年的军事改革中,镇台被野战编成的师团所代替。
在明治维新之前30年前,欧洲列强就开始在东亚实行侵略。这其中,俄国对东亚的侵略野心尤为露骨,同时直接威胁到日本北方领土,海防成为日本的当务之急。因此在这个阶段,军队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海军身上。
明治元年(1868年)3月26日,在大阪湾举行了日本海军最初的观舰式,迈出了海军建设的之一步。不过,当时只有6艘舰艇,合计仅6452吨,和现在的军舰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而且,仅有的这几艘舰艇还都陈旧不堪,海军在当时是虚有其名。
日本陆军由于继承了传统的武士任务,因此相对而言建设起来比较容易。在领导人才方面涌现出大村益次郎、西乡隆盛这样的巨头人物,以及山县有朋、桂太郎、川上操六等实力派人物。相形之下,海军方面显得人才不足,不得已从陆军借用了几位高级将领。
因此,这时候的“国军”实际上就是单指日本陆军,海军是包含在其中的。同时,日本陆军的政治性明显强于海军。
山县有朋,日本陆军大将、元帅,在日俄战争中曾担任总参谋长指挥战斗。在伊藤博文死后,作为元老之一人,拥有绝大的权力。
此时陆海军之间的隔阂还不是很深。例如西郷従道在明治11-12年担任陆军卿一职,明治18年以后又先后3次担任海军大臣。在甲午战争中,西乡就曾经兼任过陆军大臣,大山陆军大臣也在明治19-20年,一时兼任过海军大臣。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将军和提督之间的互相转换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陆海军大臣之间也常会互相兼任。
3.德国式和英国式
明治2年10月2日颁布的[太政官布告]规定:关于新国军的军事制度,陆军方面采用法国式,海军方面采用英国式。
陆军的法国式军事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治19年为止。然而,1871年的普法战争证明了:法国式军事制度比较适合于个人教育、小规模部队训练;在大部队训练方面,普鲁士风格更为优秀。因此,前往西欧考察的桂太郎少将返回日本后,提出将陆军训练方式改为普鲁士风格,并被采纳。
桂太郎,日本陆军大将。明治维新后曾赴德国留学,出任过“台湾总督”,并3次担任日本首相
于是,陆军从德国聘请来普鲁士参谋少校梅克尔,请其协助日本进行军事制度以及教育训练方面的大规模改革。
改革主要内容为:军政、军令二元组织化,学校教育系统、组织和 *** 均采用普鲁士风格(例如学生装和水手服)。
陆军士官学校的教育也改为普鲁士士官候补生制度,着重培养士兵以及士官通过实习来提高作战能力。
行动纲领也改为:“军队的首要任务为战斗。因此凡事皆以战斗作为基准。”也就是确立了实战本位主义。
另外,对军人的发型也做出了硬性规定:军人必须短发。因此,陆军大将以下的大小官兵统统留着和当时的囚犯、僧侣一样的光头。
由此可以体现出日本陆军的实务型风格:粗野、不讲究通融、独善其行。
陆军向外国派遣的留学生大多在德国留学,因此亲德派在陆军中占据大多数。另一方面,对美英的认识相对来说显得薄弱。
日本海军则在1873年从英国聘请了以阿奇博尔德卢修斯道格拉斯海军中校(Archibald Lucius Douglas)为代表的顾问团34人,负责指导日本海军模仿英国皇家海军,进行制度、舰队编成、军舰部署、船体、兵器等方面的改革。
道格拉斯
另外,海军的人才培养 *** 也模仿了英国式。在海军兵学校里,海军士官们被要求同时成为一名绅士。同时,海军重视英语教育,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仍然继续进行英语教学。在日俄战争后,海军强调3S精神,即“Smart(潇洒)、Steady(坚定)、Silent(沉默)”。
另外考虑到对外形象的关系(例如访问外国或者外国军舰来访),海军舰长室的内部设施比起陆军的联队长室内装饰要豪华得多。
海军士官中有人留着三七分的长发,并涂抹润发油的。和陆军相比,海军的士官们在穿着打扮方面要讲究很多。对于这点,既有评价海军穿着潇洒得体的,也有批评海军腐败软弱的。
在国际视野方面,海军比陆军要宽广很多,同时亲美英派居多,对美英的认识了解也比陆军要深入的多。
“比起家境出身来,更加注重后天教育”[氏(うじ)より育ち] 。日本陆海军在传统方面表现出的背驰,互相产生不和谐感,这些都成为日后陆海军对立的因素之一。
4.陆战与海战
陆战是以扎根于大地的为主的战斗,分为攻击和防御。如果处于兵力上的劣势,而被命令进行防御的话,防御一方可以通过利用地形特点、防御工事等弥补己方战斗力不足,从而得以进行长期战斗。例如,日俄战争中的旅顺要塞战。
与陆战相反,海军要在大洋上寻找敌舰队,海战相对来说攻击性要素较强。拥有能够将敌人引诱至对于己方有利的战场的灵活机动能力,以及能够击沉敌军舰队的强大火力,这两点对于当时的海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海战的另一特性是一旦爆发,短时间内即可分出胜负,缺乏持久性。例如,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海战。
因此,从上述角度来看,陆军属于静—守势型,海军属于动—攻势型。
另外,陆军士兵依靠双脚行军,行动迟缓。当时,陆军的主力—“步兵”行军速度大约为4公里/小时。一旦确定了作战计划,想要中途转道改变方向是很困难的事情。
海军的机动力则远远超过了陆军,他们可以依据形势变化需要,灵活调整行动路线。
陆战如果远离己方补给基地的话,作战很难展开,因此通常在制订计划之前都会设定此次行动的最远攻击目标,没有命令轻易不得超越。
而海战受补给的限制要少于陆军。例如之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巡洋舰艾姆登号远离己方基地,但仍然能够在大洋中纵横无尽地肆虐行凶。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陆军特点的话,那么就是[一旦下定决心,就不会改变];而海军特点就是[见敌必击,找到敌舰就紧紧地咬上去]。”
陆战与海战在本质上存在着差异,但是日本陆海军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理解,没能做到取长补短。
(原文作者在陆军大学时代,曾经听过海军大学教官的海战基本讲解,不过由于是课堂讲解,很无聊,因此上海军相关课程的时候总是在睡觉。作者现在觉得,如果能够进行陆海军共同演习的话,会大大提高相互之间的认识,加深了解。)
5.陆主海从
明治5年(1872),日本 *** 废除了原有的兵部省,成立了陆军省和海军省这两个独立机构。
虽然在形式上,两省属于并立,不分大小;实际上,如上所述,明治时代的建军是从陆军开始的,海军力量相对薄弱,人才也不及陆军众多,可以说明治时代是完全的“陆主海从”。
位于东京麹町区永田町(今日东京都千代田区永田町)的陆军省,摄于1912年。
位于东京麹町区霞ヶ関(今日东京都千代田区霞が関)的海军省,摄于1912年
明治19年(1886)3月的参谋本部条令中规定:参谋本部内设立陆军部、海军部,陆军大将本部长旗下设立陆军部次长和海军部次长两职。也就是说,海军军令部隶属于陆军参谋总长的管辖之下。
由于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爆发而制定的战时大本营条例中,有这样的规定:
大本营幕僚长一职属于陆军参谋总长的专任,与陆军参谋总长并肩的海军军令部长,实际上与陆军参谋次长同级(或者还要低一级)。
换句话说,担任陆军参谋次长之人,作为大本营的上席幕僚,在关于出兵和作战计划制定方面,实质上可以指挥海军的行动。在这个时代,统帅权是完全围绕陆军为中心的。
关于甲午战争的开展决定方面,日本 *** 和陆军商量之后就做出了决定,海军只是在接到开战决定通知后被要求赞成通过而已,纯粹的从属关系。
对于这种从属关系,海军自然不甘心屈从忍受。因此海军不断提出修改该条例,终于在明治36年(1903),改正后的大本营条例规定陆海对等,实行二元统帅制度。
6.两个假想敌国
明治治政45年间,日本的国防、外交的主眼,就是解决朝鲜问题。
朝鲜的动向情况,是关系到日本安危的大问题。李氏王朝在执政500年后,逐渐倾向于衰败。这对朝鲜民族来说是个不幸,同时对日本来说也是个心头隐患。日本当局认为,如果有强大的外国势力此时入侵朝鲜,就相当于在日本的侧翼插入一把匕首,随时可以威胁到日本。
为此,日本借着甲午战争胜利之机,逼迫清朝承认朝鲜不是附属国,而是一个独立国家。这样,虽然让清朝从朝鲜后退,但是北方的熊—俄国,却趁势逼近。形势对日本来说,变得不同寻常。
为了抵抗俄国,明治35年(1902年),日英缔结同盟后,日本赌上了国运,同俄国一战,并勉强获胜,暂时消除了俄国对日本北方的威胁。并于1910年将朝鲜吞并,彻底解决了所谓“朝鲜问题”。
在日俄战争爆发之前,日本陆军的假想敌国一直是俄国。日俄战争后,由于畏惧俄国的复仇,仍然把俄国作为头号假想敌国。另外,斯大林参加对日作战的借口就是日俄战争的复仇。
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认为:四面环海的日本,强化海军实力才是头等大事,陆军只要保留国土防卫的更低限度战斗力即可。在山本大臣看来,如果可能的话,应该是“海主陆从”,更低限度是“海陆同等”。
被称为“明治日本海军之父”的山本权兵卫
为了充实海军实力,那么需要树立一个假想敌国,这样才可以有借口充分扩充军备。
在黄海海战和日本海海战中,清朝海军和俄国舰队均被消灭,因此不能作为假想敌国候补。于是,海军决定以大洋另一端的美国作为假想敌国。
正好此时的日美关系由于加利福尼亚移民问题、排斥日本人移民问题、围绕中国市场进出问题而恶化起来,因此把美国作为假想敌国,也比较容易引起日本国民的共鸣。所以海军仅仅为了充实自己的军备,就树立一个超级大国作为假想敌国
此时,陆军致力于平时25个师团/战时50个师团的建设中,海军也着手开始了八.八舰队建设(战舰8艘、巡洋舰8艘为主体的舰队)。
这样本不富裕的国力被一分为二。陆海军的军费合计占到了国家预算的一半以上。为了争夺更多的预算,陆海军的对立就此开始
大正6年(1917年),由于俄国国内爆发十月革命,一片混乱,因此来自北方的威胁顿减。一时间,陆军失去了假想敌国,不得已也把美国作为了假想对手,不过这一状况没有维持多久。
在斯大林开始了五年计划以后,苏联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并再次在苏联远东地区集中了大量兵力,日苏关系趋于紧张化。同时,由于在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日本担心苏联的红色思想会颠覆日本,因此陆军再次把假想敌国换成了苏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