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讥讽周总理:为何用美国钢笔?总理的回答让记者颜面扫地
美国记者讥讽周总理:为何用美国钢笔?总理的回答让记者颜面扫地
周总理是新中国之一任外交部部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评价他是自己60年公职生涯中遇到的“最有魅力的人”,
后者在自己的《论中国》一书中这样描述周总理:
他个子不高,风度翩翩,目光炯炯,表情丰富。他能以他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压倒谈判对手,能凭直觉猜到对方的心理活动。他智慧超群、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尽管在谈判中不像戴高乐那样辞藻华丽,滔滔不绝,但是无论你与他谈论历史、哲学,或者是进行战术性辩论,他都可以妙语如珠,对答如流。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面对美国记者时则说:如果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
在外交方面,周总理似乎是一个天生的奇才。事实上,他只是在二十年代有过短暂的出国留学经历,更多的辩论技巧,都是在后天的实践中磨炼出来的。
每一次与外国人打交道,周总理都会事先把对方了解透彻。
七十年代尼克松访华之前,基辛格曾经断言“他(周总理)早已经对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了如指掌”。
因此每当有人想在外交场合上刁难周总理,结果往往是弄得自己大出洋相。
一、周总理轻松化解美国记者的刁难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几名西方记者不自量力,想在记者招待会上对周总理发难。试图通
过一些刁钻的问题让中国领导人难堪,没想到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文章标题中提到的事情,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这件事情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
某一次,周总理参加了一个记者招待会。会上有很多外国记者不断地向周总理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其中有一个美国记者,眼看别人都问得差不多了,就琢磨着自己要问点“花样”来。
那个时候美国人刚在朝鲜吃了败仗,心里对中国还是抱着怨气的。当时这名美国记者就一心想要问出一个问题,让周总理难堪。
这名美国记者伸长脖子在现场左瞄右看,偶然发现周总理的桌子上摆着一支“派克”钢笔。
这种钢笔是美国生产的高档货,当年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在外交场合上都会用到它。
只见这名美国记者忽然走上前,指着桌子上那一支“派克”笔,面带兴奋之色说道:“请问总理先生,你为何会珍藏一支美国产的钢笔呢?”
美国记者的这番话,显然是在吹嘘他们的“美国制造”,同时讥讽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也在“追捧洋货”。我们中国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了自己的国民钢笔品牌——“英雄”钢笔。
美国记者心想,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口口声声要打倒美帝国主义,结果领导人不用自己的“英雄钢笔”,却去用帝国主义国家生产的“派克”钢笔,这是不是有点儿说不过去呀。
发问之后,美国记者就美滋滋地等着周总理下不来台呢。
没想到周总理却转过头来,面带微笑地看着他说:
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那名美国记者听周总理这么一说,脸都绿了。他本来是想借这支钢笔让他们美国露个脸,没想到最终让美国出了丑。
不过周总理还是不想让这个美国记者太难堪,于是他又假意夸了几句“美国制造”的质量就是好啊。但是这样一来,这个美国记者就更加觉得无地自容了。
因为周总理说这支笔的质量好,是建立在他的确“使用过”这支钢笔的基础上的。而他之所以会使用这支钢笔,恰恰就是因为,它是一支在战场上从美国军人手里取得的“战利品”。
美国记者一想到这些事情,顿时自觉无趣,于是只能悄悄地退进人群里,然后不声不响地溜走了。
二、周总理巧妙应对外国记者各种刁难
关于周总理巧妙应对外国记者的事例,还有几则。
其中一件事情是,某一次有美国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 *** ?”
一九四九年刚刚解放的时候,国内一度还是有 *** 的。但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发现这个职业剥削妇女,又造成很多家庭破碎,太不人道了,于是决定将其取缔。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国家正式明令取缔风俗业,让所有的 *** “从良”。
部分西方国家有专门的“红灯区”,他们那边的“ *** ”是合法存在的。
西方人认为这个东西禁止不了,或者根本就不应该禁止,因此美国记者对于中国查禁妓院的行动十分关注。
提问的美国记者,根本不相信中国能完全禁止这类从业者。与此同时,这个记者还坏心眼儿地给周总理挖了一个大坑。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的中国台湾并没有禁止。假如周总理说“我们中国已经彻底禁掉了这个行业”,那么就等于承认台湾不属于中国了。
可是周总理是多么有智慧的人啊,美国记者一张嘴,他就知道对方打的是什么鬼主意,于是周总理回答说:“有。”
美国记者没想到周总理这么快就承认了,正想追问周总理是不是承认中国禁黄的行动失败了呢?
结果周总理又接着说:“中国的 *** 在我国台湾省。”
还有一则周总理对付外国记者的典故,是关于一名外国记者问我们中国的银行里有多少存款的。
这件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起因是一九五八年前后中苏交恶,苏联断了对中国的所有援助,又与西方世界一起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
从一九五八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由于严重的天灾,老百姓的生活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后来中国好不容易挺过来了,经济在慢慢地恢复。这个时候,就有外国记者在外交场合向周总理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很显然,这位外国记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所以他很想知道,中国的银行里到底还有没有钱。像这种涉及国家机密的问题,我们当然不可能直接告诉他。
但是周总理也不想“生硬”地拒绝这位好奇的外国记者的请求,于是周总理就故意卖了个关子说:“如果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资金的话,那就是十八元八角八分!”
在场的外国记者一听,全都愣住了。他们早已经想到当时的中国很穷,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知道,周恩来总理绝对不可能直接告诉他们,现在的中国有多穷。
果不其然,最后周总理含笑对大家解释道: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面额主要有十元、五元、两元……这些面额合计起来,刚好是十八元八角八分。
还有一次,有一个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总理:“中国的路明明是人走的,为什么叫‘马路’”。
中国的路之所以叫“马路”,本来是因为过去我们路上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外国记者故意这样问,是想把中国人和“马牛”一样的动物划上等号,试图羞辱中国人。
因此周总理没有从正面向这位记者解释“马路”的来历,而是巧妙地回答他:“因为我们中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所以我们的路,就叫‘马路’”。
于是就这样,周总理通过自己超高的智慧和语言技巧,又一次巧妙地避开了外国记者设下的陷阱。
结语
基辛格曾经在给尼克松撰写的一份报告里面提到,
周总理在谈判的时候,最擅长用一种“迂回”的策略与对手交谈。
表面上看,周总理的谈话似乎已经偏离了主题,但是事实上他最后都会绕回来。这样的谈话方式,让习惯“直来直去”的外国记者十分头痛。
其实,个人认为那些外国记者刁钻地提问题,有时候的确是“故意为之”,因为他们在提问的时候会故意设下陷阱。
为了避免事后被这些外国记者拿去大做文章,所以周总理的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始终做到了“滴水不漏”,完全不给对方任何机会,难怪苏联的外长要说周总理“难以对付”了。
参考资料:
《尼克松心悦诚服帮他脱大衣,周总理为何有这么大魅力》——《中国军网》2017.03.05;《面对刁难 周总理的12句话让西方至今难忘》——《中国军视网》201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