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还是毁灭?假如纳粹德国打败了苏联
“时间永远在不停地分岔,指向无数个未来。”
——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
有一本有趣的书,叫《虚拟的历史》,是英国人尼尔佛格森领衔8位历史学家编写的。
书中探讨了9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分岔口,比如,没有发生美国独立战争会怎样,一战英国置身事外会怎样,希特勒入侵英国会怎样,纳粹德国打败了苏联会怎样,美国没有 *** 会怎样,没有戈尔巴乔夫会怎样,等等。
历史事件走向另一个分岔口之后,会是怎样的情景?
《虚拟的历史》没有进行自嗨式的幻想,它根据现存的历史资料,以及关键历史人物的言行,对可能出现的情景,做了梳理与整合。
换言之,书里讲的不是作者的设想,而是当事人的计划和设想,作者只是把它整理出来了。
所以,这不是八卦。而是一个历史学家团队,运用反事实假设,对一系列以20世纪历史为主的转折性事件,作了思考与解释。
01
1941年6月,德军启动“巴巴罗萨”计划,320多万德军(包括仆从国军队),分成三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北部、中部、南部,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
德军进展神速。不到半年时间,他们俘虏了240多万苏军,占领了莫斯科以西的大片领土。
此时的苏联,犹如一座被暴风雪袭击的破房子,摇摇欲坠——崩溃,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
一旦苏联战败,德国计划如何处理这片广袤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
这个问题,无法一概而论——纳粹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不同的系统,对苏联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他们在制定相关计划时,各干各的。
大体而言,在苏联问题上,纳粹党内有三股力量说话更具分量:希特勒、罗森堡、希姆莱。
希特勒不用说,罗森堡是德国东方占领区事务部首席部长(相当于东方占领区的总督),希姆莱是纳粹党卫军首领,主管情报、特工以及秘密警察。
罗森堡
先说罗森堡的计划。
德军占领莫斯科,苏联人撤往乌拉尔山脉以东。
凭借乌拉尔山区的地形,以及大量搬迁过去的军工厂,苏联军队仍然不会停止抵抗。
在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很多苏联人会认为苏联政权大势已去,而选择与德国合作。
广大占领地区,德国可以利用分离主义情绪,通过废除集体化制度、恢复私有制和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收买人心,从而在波罗的海、白俄罗斯、乌克兰、高加索地区,建立一系列傀儡 *** 。
至于原俄欧部分,则会建立一个新的“莫斯科大公国”,德国会武装这个国家,让它去对付乌拉尔山以东的苏联。
在罗森堡看来,苏联是一个充满奴役的国家,很多加盟国和弱小民族,都希望摆脱它的统治,可以说“天下苦苏久矣”。
只要德军约束自己的行为,释放善意获取苏联人的信任,比如尊重私有财产、征用物品必须付钱,采取“任何对人民有所影响的严厉措施都应说明理由”,苏联人很可能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将德军的征服视为解放。
罗森堡深信,这些松绑措施可以动摇苏联统治的根基,可以消减苏联人的抵抗意志,可以大大减少德军的占领成本。
罗森堡的设想,并非痴人说梦。
在德国进攻之前,乌克兰西部就爆发过反对苏联的暴动。
战争爆发后,在各个占领区,当地居民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合作意愿,约100万苏联人与德军保持了不同程度的联系,还有超过25万人的苏联武装力量与德军合作,包括卡明斯基旅、弗拉索夫的俄罗斯自由军,以及哥萨克人、卡尓梅克人或者鞑靼人组成的各种小股部队。
罗森堡的设想,在北高加索地区做了试点,德军将牧群私有化,停止征用劳动力,尊重高加索妇女的名誉,尽可能地减少杀戮,结果大量牧民加入德军作战。
如果德军打出“自由,而非征服”的旗帜,以温和的政策向当地人放权、让步,来换取他们的认可与合作,到时候,他们是会跟苏联走,还是会跟德国走?
02
罗森堡的设想没有推广开来,因为希特勒有自己的设想。
在希特勒看来,德国与苏联的战争,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更是两个种族和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战争。
希特勒和将军们
希特勒早就给将军们定下了对苏战争的基调:这是一场歼灭战这场斗争与我们在西线进行的战斗极为不同。我们现在在东线战争中的冷酷,意味着将来的温和。
冷酷,从德军对待战俘的政策就能看出来——对待西方盟军的战俘,德军将他们当做人看待,战俘死亡率只有3.5%,对苏军战俘,德军将其视为牲口,战俘死亡率高达57%。
基于这种指导精神,德军在苏联占领区实行残酷统治,经常以“特工”、“土匪”、“游击队员”、“破坏活动者”为借口,对平民采取枪杀和劫掠等恐怖手段,有目的地消灭犹太人和吉普赛人,系统地削减斯拉夫人。
德军的残酷统治,不仅强化了苏联人的抵抗意志,也强化了苏联 *** 的凝聚力。
德军越残暴,对苏联 *** 越有利——它将本可以争取的力量都推到了苏联那边。
希特勒没有利用苏联人对苏联政权的不满情绪,也没有利用苏联内部潜在的民族宗教矛盾。
这一做法很符合希特勒的风格——他不愿意为了赢得当地人的支持,而放弃纳粹的意识形态,他决不会向“斯拉夫 *** ”让步!
前面说了,德国和苏联的战争,是三种形态合而为一的战争。
如果是单纯的国家之间的常规战争,希特勒可以屈从现实的需要,实行灵活的策略。
但种族-意识形态战争,是更高形态的战争,希特勒不愿放弃原则,选择硬刚到底。
结果就是苏军越打越多,德军陷入战争泥潭,耗尽全部资源与有生力量,等待失败。
与罗森堡相比,希特勒对苏联战败后的设想,不成系统,只能根据他的部分讲话来概括。
希特勒说:“我们在苏联的角色和英国在印度的角色差不多苏联就是我们的印度。我们会像英国人那样,让少数人来对这个国家进行统治。”
少数人是哪些人?
希特勒的回答是,服役12年以上的德国老兵,他们将享有大片的农场、气派的宅邸,这些老兵的庄园(封地),将变成是一个个坚固的堡垒,帮助德国统治和拱卫东方。
至于当地人,希特勒认为他们天生就是一群奴隶,需要有一个主人,如果没有德国人的教导,他们只会像野兔一样,违反社会法则地行动。
希特勒直言:“我们不会扮演小孩的保姆,我们对这些人也绝对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消灭肮脏杂乱的住处、驱赶各种各样的虫子、提供德语教师、出版发行报纸——我们可不会做这些我们只需要让他们看懂公路的标志,免得他们被我们的汽车碾死!”
他压根不关心苏联人的健康和卫生:不得给苏联人种牛痘(自生自灭),也不要给他们提供肥皂(爱脏不脏),至于酒精和烟草,让苏联人尽情享用吧。
在经济方面,希特勒是这样想的:“到了收获的季节,我们会在所有重要的地区中心建起市场。我们将在市场上收购所有的谷物和水果,再把我们自己生产的没什么用的东西卖出去我们的农业机械厂、运输公司和家用品生产商,都会在那里找到巨大的市场。便宜的棉织品也会有极好的市场。这些棉织品色彩越鲜艳越好。我们为什么要反对这些人对靓丽色彩的向往呢?”
如果苏联人胆敢反抗,“我们将不得不在他们的城市上空投放炸弹,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希特勒对此不屑一顾。
03
纳粹德国内部,各个部门、各个派系之间,存在着争权夺利的现象。
德国苏联占领区的事务,理论上归罗森堡管,但由于是战争时期,军队和党卫军非常强势,罗森堡的权力被大大削弱,决策权逐渐转移到了党卫军首领希姆莱手里。
希姆莱
希姆莱对占领区的经济不感兴趣,他更喜欢从种族战争的角度思考问题。
德军不宣而战之后,希姆莱命令智囊团成员迈耶教授(农学家、党卫军队长),制定占领区安置计划大纲。这份大纲的具体内容已不可考,但根据其他党卫军头目的只言片语,可以推测党卫军计划把苏联人当作农奴,实行军事化管理,让他们为德国的大型工程提供劳动力。
不久,党卫军保安局制定了“东方总计划”,这份计划的内容也不可考了(这些反人类的计划,在德国战败前夕被销毁了),但根据相关反对意见,可以推测该计划的大致内容。
战争结束后,德国要在东方占领区,按照不同的比例,对目标人群进行驱逐,当地4500万居民中,有3100万人要被驱逐到西伯利亚,五六百万犹太人要被“清除掉”,腾出来的生存空间,将迁移1000万德国人来居住,从战争结束算起,整个计划要30年才能全部完成。
希姆莱认为“东方总计划”存在明显的数据错误和逻辑缺陷,命令迈耶教授完善计划。
1942年5月,迈耶提交了计划概要。他提出要在东方占领区,建立三个广大的“边界定居地”,包括50%的德国殖民地和36个“定居据点”,据点中25%的居民是德国人,每个据点相隔100公里。计划将迁移500万德国人,耗资600亿马克,历时25年。
希姆莱对计划的大方向很满意,只提了一些小的修改,要求迈耶教授继续细化。
1942年11月,党卫军在波兰扎莫希奇,进行了人口安置试验计划。
安置人口分为四个等级:之一、第二等是拥有日耳曼血统的人,人数约占5%;第三等是14-60岁的波兰人,他们有劳动力,是人矿,太老的和太小的,没什么用,被集中到犹太人腾出来的村庄,自生自灭;剩下的人全部是第四等,直接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
德国人简单粗暴,军队把村庄包围,给村民几分钟时间收拾行李,时间一到就清村。300多个村庄被波及,超过10万波兰人被驱赶,直到1943年战局恶化,这个试验计划才终止。
概而言之,希姆莱的计划,是把东方占领区的人口进行分类,有用的留下当农奴,压榨劳动力,没用的赶走自生自灭,其他的人(比如犹太人),直接清洗掉,腾出来的空间,让德国人过去填充,形成以少数德国人控制大多数劳动力的据点。
04
《虚拟的历史》,只探讨了德国胜利后,如何处理苏联的问题,没有详细讲德国如何利用苏联的丰富资源,升级战争机器,进而迎战美国,称霸全球。
事实上,希特勒确实没有留下称霸全球的计划(全面、具体),只有一些零散的谈话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历史学家根据这些谈话的意思,整理了一份纳粹征服苏联后的全球计划:
“征服苏联后,我们就可以在欧洲大陆建立起一个帝国。帝国扩张的第二个阶段应征服中非的其他地区,并建立一个基地体系,以便支持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强大舰队。
德国将与日本结盟,如果可能的话,也将与英国结盟,随后首先孤立美国,将其势力限制在西半球。此后,下一代人会发起大陆间的战争,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05
现在是真实的,过去是必然的,未来则蕴于可能之中。
必然性只能用来解释过去,无法预测未来。
触类旁通: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是否优于那些没有实现但却合理的可能性?
闲下来的时候,天马行空的想一想,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