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霆反对“东北易帜”的依据是什么?
民国十八年(西元1929年)1月,张学良处决了杨宇霆。这一事件惊动了当时的民国各界。杨宇霆被视为奉系军阀大佬张作霖的“小诸葛”,但他却并没意识到张学良会通过这种手段除掉他——因为依据杨宇霆的判断,张学良应该不会采用此类手段来对付自己,但是杨宇霆临终的时候估计才意识到:自己误判形势了。
张学良处决杨宇霆是因为此前,此二人就有一系列矛盾,而张作霖死后, 张学良一份手擀面感觉自己没能力驾驭杨宇霆,另一方面张学良又觉得杨宇霆的很多行为对自己很“无礼”,因此双方矛盾的激化程度空前激烈。
所以,张学良才选择处决杨宇霆。而杨宇霆和张学良之间的矛盾,比较著名的就有关于是否东北易帜的问题——按照杨宇霆的想法,奉系应该和南京方面保持对峙的状态,而张学良则认为,应该接受南京方面的号令,放弃北洋的五色旗,改用南京方面的旗帜。
那么,杨宇霆反对东北易帜的依据是什么?
1、南北对峙的北洋民国
一般认为,袁世凯当家时候的民国,勉强还称得上统一状态:尤其是北洋军通过武力占领南京以后,老袁的势头达到了一时无两的状态。但是,当时民国局势,其实是晚清诸侯势力林立的一种延续,当年的清廷也不过是各路诸侯的共主,老袁的生态位,其实也就和当年的清廷差不多。
所以各地军阀和袁世凯其实都有各自的盘算。而袁世凯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于是搞了个洪宪帝制出来。这无疑给了很多反袁势力讨伐袁世凯的口实。随着袁世凯的垮台、病故,民国公然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不过因为北洋集团势力较大,因此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各路军阀还是奉北洋集团为领导者,使用北洋民国的五色旗,名义上承认北洋民国的委任、册封。
这一切直到北伐战争前后发生变化。北伐战争不久,来自广东的势力就在南京成立新的代表民国中央的机构,并和北洋集团分庭抗礼。当时南京方面的当家人是老蒋,而北洋集团的当家人是张作霖。张作霖和老蒋都认为自己是民国的当家人,因此双方大打出手。最终张作霖打不过老蒋,只好撤回东北,结果在皇姑屯被日本人谋害致死。
早在老张逃离北京前后,全国其他地区的军阀,也都感觉北洋集团翻盘无望,因此纷纷接受南京方面的委任。是否东北易帜,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
2、奉系集团何去何从
奉系集团的当家人是张作霖,但这不代表奉系集团是张家的私产。因此张作霖死后,奉系集团关于掌门问题其实多少存在争议的。不过好在张作相等元老力挺张学良,张学良才得以接班。不过,关于奉系集团未来何去何从,奉系内部也存在巨大争议。
张学良觉得,如今东北面对苏日两国虎视眈眈,而且不排除南京方面的武装继续追杀的可能性。因此不如宣布归附南京方面,还可以通过全国之力,来顶住日本和苏联的图谋。而杨宇霆坚决反对归附南京,认为只要奉系不宣布服从南京方面,那么,奉系就可以继续保留北洋的法统,将来没准有东山再起的时候。
当然对于杨宇霆的看法,张学良一点不认同:一方面,奉系丢失山东、直隶、北京等地,就是因为打不过南京方面的武力,现在自保都难,还谈什么夺回正统?另一方面,张学良觉得从综合实力和组织化程度来说,奉系都不是南京方面的对手。加之张学良也深感自己不是当一把手的材料,因此决绝了杨宇霆的主张。
其实,依据杨宇霆的想法,奉系以北洋正统的身份坚持和南京方面对抗,从之后的历史发展来看,奉系集团也是没太大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