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文在寅:与妻子恩爱 41 年,一双儿女3个孙,拿着高昂退休金很逍遥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2-21)540

人人都想成为“人生赢家”,可什么样的人生,才能对得起“赢家”的美誉呢?

在没有遇见文在寅之前,答案有万千,见过韩国前任总统文在寅的跌宕起伏人生后:人生赢家,就只剩下了一个答案,文在寅。

世人常说:“自由”并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自己不想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什么。

但是文在寅用自己的人生来阐述了:鱼与熊掌,完全可以兼得,自由可以是“想干什么干什么”,也可以是“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文在寅,本是一介书生,活跃于乡野,名副其实的“乡村教师”。

却在青年的高光时期,遇见了人生知己卢武铉,从此放弃教书匠的生活,投身于政界,搅动风云:不想参与政治时,他是卢武铉的“幕僚”,活跃于幕后,波动乾坤、

想要致力于政界时,他一路高歌,官拜总统,入驻青瓦台,声名鹊起,风光无限,最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个相互恩爱,陪他站在巅峰,在低谷也不曾离去的好妻子金正淑。

金正淑与文在寅是校友,属于“前辈与后辈”的关系。

两人相识后就对彼此互生好感。

与一般的“闪婚”不同,文在寅与金正淑历经了7年的爱情长跑,才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渡过了“七年之痒”的爱情,总是能长情的,何况文在寅与金正淑,总是相互尊重,相敬如宾。

在文在寅当乡村教师的时候,金正淑不曾嫌弃文在寅贫穷。

当文在寅甘愿成为知己卢武铉背后的男人的时候,金正淑也选择了陪伴。

最值得一提的,还是2012年,在卢武铉被韩国当局逼迫的跳崖身亡后,一心要为自己报仇雪恨, *** 冤情的文在寅,投身于政界,冲击青瓦台上的至高宝座。

吃过糠,咽过菜,也品尝过美味佳肴,享受过自由自在的人生的金正淑,并没有担忧丈夫选不上,是否会对自己的小家造成一定的损伤。

相反,在文在寅冲击总统的时候,金正淑的“名人采访录”问世,轰动一时,靠着突如其来的名气,金正淑不留余力的帮助文在寅冲击总统宝座。

虽然最后的结果并不够让人满意。

与文在寅同期竞争的,有韩国总统世家的朴槿惠,秉承着“父志”来竞选,从而导致了韩国民众选择了那位曾经连任数届总统,为韩国贡献巨大,却遭到枪杀的朴正熙之女。

这一战,文在寅并非输给了朴槿惠,而是输给了朴正熙的余威。

虽败给了朴正熙的余威,可文在寅丝毫不在意,潜伏多年,就在朴槿惠要退休之际:“闺蜜干政门”曝光,朴槿惠锒铛入狱。

朴槿惠入狱后,本就有着“总统之姿”的文在寅,顺势登上宝座,在顺手将那个害死好友卢武铉的“前总统”李明博送入了监狱。

不得不承认,文在寅是一代鬼才,亦是一代奇才,且恩怨分明。

在文在寅退休的时候,一纸特赦令,让朴槿惠出狱,两人化干戈为玉帛。

当然,最让人羡慕的并不是文在寅的政坛才华与能力,而是他那快意江湖的人生。

卢武铉想当总统,他推波助澜帮卢武铉登顶宝座,卢武铉死后,秉承着“为好友正名”的意志而来的他,也当上了总统。

而在当完总统后,还能全身而退,携手妻子金正淑回到老家过梦想的田园生活,这才是文在寅的高明。

为什么说:晚年回归田园的文在寅,才是他高明的体现呢?

且不论文在寅,是近三十四年来,首位问鼎青瓦台后又全身而退的总统,仅仅是每月1400万元的退休金,就已经是无数人的毕生追求了。

更何况,文在寅还有一个与他相伴一生,总是爱他,照顾他,与他相濡以沫的娇妻金正淑。

文在寅的传奇人生,世人几乎耳熟能详,可良多人不知晓的是:传奇人生背后的点滴小故事。

就像文在寅与金正淑,见过金正淑模样的人,都说:金正淑的旺夫相很强。

事实上,金正淑,真的旺夫的,文在寅的才华不可否置,文在寅的成功背后,有金正淑的一份功劳,也是不可否置的。

与文在寅的“穷小子”出生全然不同,金正淑出生于一个“声乐世家”,妥妥的书香门第,顶级的“学阀”后裔。

所以,大学时相爱的文在寅与金正淑,在结束7年的爱情长跑后,想要步入婚姻殿堂时,金正淑的父母极力反对。

对于文在寅这个一穷二白要啥没啥,还是乡下来的穷小子,金正淑的父母从没有好脸色。

只是,在严苛的父母,也约束不了已经长大成人,并且深陷爱情漩涡的“恋爱脑”。

在金正淑的“孤注一掷”下,文在寅还是与金正淑结婚了。

所以,总有人觉得:金正淑的命是真的好,拥有文在寅这样一个才华横溢,仪表堂堂,还官拜高位的丈夫。

可似乎世人都忘记了:好男人,是在市场上不流通的,女人在选择男人最初,是需要“风投”的。

文在寅,就是金正淑的风投:校园时期的文在寅,不仅穷,也没有“仪表堂堂”,只有无尽的不修边幅。

从这,也能理解:为什么文在寅一生一世只爱一个人,任何男人,遇见了金正淑这样的女人,都会格外珍惜。

文在寅与金正淑,不仅夫妻恩爱,两人的后代也是一个“好”字:长子文俊勇,长女文多慧。

除了儿女双全的幸福,文在寅还有三个孙辈,可谓是“齐人之福”享尽。

细细品味文在寅的人生:这不就是韩国版的“余幼时家贫,即嗜学”么!

年少贫穷,奋力读书,在大学时遇见了“白富美”,还与白富美相爱并且结婚,婚后白富美甘愿与他一起过苦日子。

就在“三餐不饱”的贫寒青年时代,文在寅又遇见了“贵公子”卢武铉,卢武铉拿他当人生知己,欣赏文在寅的才华,还带着文在寅一起开律所。

青年遇见了人生挚爱与知己伯乐。

中年时发迹混迹于政界顶端,中老年后登顶总统宝座,晚年安稳退休每月拿1400万退休金安享晚年。

还有儿孙满堂,还能回老家种地……

文在寅,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完美人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2/583821.html

“文在寅:与妻子恩爱 41 年,一双儿女3个孙,拿着高昂退休金很逍遥” 的相关文章

王琼:北魏时期镇东将军,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王琼:北魏时期镇东将军,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王琼,字世珍,北魏时期镇东将军,王宝兴子,太原晋阳人。名字为北魏孝文帝(北魏高祖)元宏所赐。出身太原王氏。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出任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令。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人物生平王琼,字世珍,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北魏太和九年,任典寺...

冯太后为何会进入北魏的后宫?都发生了什么?

冯太后为何会进入北魏的后宫?都发生了什么?

冯太后,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是北魏实际执政时间较长、治理功绩非常突出的一位贤后。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冯太后是十六国中的北燕皇室的后人。北魏在统一战争中,灭掉了北燕,冯氏便作为俘虏,被掳进北魏的后宫之中,成了一个婢女。不仅如此,由于担心北燕后人造反,北魏皇帝太武帝还杀掉了冯氏的...

在攻打楚国前,王翦要了什么样的奖赏?

在攻打楚国前,王翦要了什么样的奖赏?

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王翦为求自保,向秦王要田要地要房屋的事情,在后世广为流传。这事讲的是,秦王在灭赵国、残燕国、亡魏国之后,准备攻打强大的楚国。于是他问王翦怎么打?王翦说,得给60万兵力。秦王觉得兵力太多了,于是问王翦的副手李信。李信说,只需要20万兵力就...

南宋的前三位皇帝,为什么会发扬无私精神禅让皇位?

南宋的前三位皇帝,为什么会发扬无私精神禅让皇位?

众所周知,古代社会为了那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位,就算是亲骨肉,亲兄弟也可以闭眼弄死,那么南宋的前三位皇帝,为什么会发扬无私精神禅让皇位?这背后必有隐情。一、宋高宗赵构,活了81岁,56岁就禅让大位了。赵构是宋徽宗唯一能够南下避难的儿子,因此他也就肩负起了振兴宋朝的使命。不过他建立起来的南宋,实力弱小,常...

徐琨:东汉末年孙坚帐下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徐琨:东汉末年孙坚帐下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徐琨(kūn)(生卒年不详),吴郡富春人,东汉末年将领,孙坚甥。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仕州郡,随孙坚征伐有功,拜偏将军。坚殁,随孙策战伐,孙策上表徐琨领丹阳太守,恰逢吴景从广陵归吴,吴景更得人心,因此孙策任命吴景为丹阳太守,任徐琨为督军中郎将。从督军中郎将破庐...

清朝前期皇帝子女那么多 后面为何越来越少甚至是断子绝孙

清朝前期皇帝子女那么多 后面为何越来越少甚至是断子绝孙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清朝前期皇帝子女众多,后期子女较少,甚至都没有子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个人猜测有三大原因。第一,近亲结婚。清朝皇室一直延续满汉不通婚、旗人不与非旗人通婚的原则,所以清朝皇帝的皇后以及后妃一般都是满、蒙、汉的旗人女子。而皇...

王溥:北宋初期宰相,历任两代四朝宰相

王溥:北宋初期宰相,历任两代四朝宰相

王溥(922年~982年),字齐物,并州祁人,北宋时期宰相。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太原王氏祁县房支,生于官宦世家。历任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后汉乾祐年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官至宰相。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

寇准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寇准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寇准善诗能文,有《寇忠愍诗集》传世。他为人刚直,为官时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真宗时,契丹南下犯宋,朝野震惊,欲迁都成都。寇...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