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粟裕靠一份绝密电报说服全体军委,淮海战役爆发
1948年,粟裕一份绝密电报,说服了全体军委,让淮海战役爆发。
在毛主席后来的评价中,是这样说的:“淮海战役粟裕立了之一功”,而之所以毛主席能给出如此高的评价,核心原因就在于,淮海战役实际上就是由他建议的。
也正是这场战役,让我们与在国军的较量中取得了绝对上风,基本断绝了 *** 想要翻盘的可能。
那么当时的粟裕是如何考虑的,又有哪些依据?除此之外,他在淮海战役中,还有哪些功劳呢?
淮海战役的构想
1948年9月24日,一封来自前线的电报被交到了毛主席手中,此时济南战役已经进行到了尾声,但这份电报并非是对前线情况进行报告的,而是为了开启另一场战争。
毛主席在看过这份电报后,眉头紧蹙,他仔细思考粟裕在其中提出的种种建议,认为这件事情似乎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行的。
因此毛主席将中央军委的其他人召集起来,将这份电报展示给大家阅读,并询问大家的意见。
在所有人一一传阅了这份电报后,都不由的点头,认为这份电报中所提出的建议非常中肯,也非常关键。
在这份至关重要的电报里,粟裕提出这样一个构想和建议。
此时济南战役已经基本结束,可以考虑进行下一步的战斗计划,也就是淮海战役。而在粟裕的规划中,淮海战役可以分为两部分。
之一部分,以苏北兵力集结,直接对两淮地区进行攻占,并对宝应、高邮等地区进行收复。而另外的全军主力,则安排在宿迁到运河车站的沿线,以此来剿灭可能来源的敌人。
如果敌人买内衣援助,那就马上改道,经过浦口、长江,从扬州地区转道援助北边。
等到这部分结束后,淮海的作战主要目的就基本达成,第二部分,安排对连云港等地进行攻占,以此来结束淮海战役。
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有了淮海战役这个概念。
中央军委在简单商议后,都对粟裕的这个想法予以支持,第二天晚上就给粟裕发去电报,并认为此时我军实力充足,不需要大型休整,淮海战役在10月10日左右就可以准备行动。
至此,一场影响了我国未来走势的重要战役,便被我们定了下来。
而粟裕之所以提出淮海战役的构想,实际上是经过了长期的深思熟虑,才给出的结果。
解放战争后期,我军的兵力基本集中在中原地区进行战斗,得中原者得天下,是当时所有人的认知。
而国军那边,自然也是如此考虑的,因此到了这个时候,我军与国军陷入了一种拉锯战的状态,双方都没有绝对的优势,中原地区打的非常胶着。
所以在1948年年初的时候,粟裕就已经在考虑相关问题了,他建议华野的3个纵队不要渡江,而是留在中原地区,集结力量打大仗。
他认为,只有在中原地区集结力量狠狠打退国军,才能逐渐逼迫他们在中原地区进行决战,这是对我们有利的。
而随后的一场战斗,也让粟裕的考量得到了证实。
那么,此后的哪场战斗,让粟裕最终完成了对淮海战役的构思呢?淮海战役期间,他还有哪些功绩?
确定战斗方向
1948年,粟裕一份绝密电报,说服了全体军委,淮海战役就此爆发。
早在这一年年初,粟裕就已经对整体战场有了规划和认识,他意识到必须集中力量在中原与国军进行战斗,逼迫国军最终在这里与我们决战。
而在粟裕要求华野3个纵队不渡江,而是留在中原后不久,一场战斗让他彻底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那么,这场战斗到底是如何对粟裕的想法进行印证的?他在后来的淮海战役里,还立下了哪些功劳?
这个证实了粟裕想法的战斗,是在1948年6月中旬爆发的豫东战役,这场战役当中,我们 *** 多股力量,直接歼灭国军8.6万。
这样的战果,让他明白,在中原地区集结力量,对国军重兵集团进行剿灭,是有很多有利条件的。
在后来谈到对淮海战役的规划时,粟裕如此评价豫东战役:“豫东战役证明了打大歼灭战的想法符合实际,这种大歼灭战发展下去,势必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 ”
在豫东战役结束后,粟裕被中央军委调遣到了山东地区,完成“八九两月攻克济南 ”的任务,也就是济南战役。
济南战役看起来并非是在中原地区进行的战斗,但对于他来说,这场战斗也为他的计划进行了佐证。
粟裕这个人是个非常有战略远见的人,他打仗的时候永远不会只看局面上的战斗,而是会思考这场战斗的意义,敌人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与判断,我军在战斗结束后应该如何安排。
因此,粟裕在看到济南战役期间,本来预测中应该北上支援济南的邱清泉、李弥、黄百韬三支 *** 队伍,徘徊许久就是不敢北上,粟裕就意识到此时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因为国军并不敢在不利的条件下与我们战斗,说明此时他们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再到处战斗,他们的力量也只能集中在中原地区而不能散开。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中原发起决战,国军就不得不被迫迎战,而这一战一旦胜利,就能让我们锁定胜利。
于是在此之后,粟裕马上写了电报给毛主席,并提出了淮海战役的构想。
中央军委也对这个想法予以肯定,淮海战役就此爆发。
但淮海战役要谁来做主要指挥,由哪些队伍进行,还是需要细致的安排。
此时中原野战军的主力刚好完成了对郑州等地的攻克,因此此次战役被确定为由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以及陈毅、 *** 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合力发动战斗。
此时粟裕这里集结了总计16个纵队的力量,而中原野战军则在此前挺近大别山作战当中损失相当大,因此此时只有4个纵队能够集结作战。
再加上粟裕又是淮海战役的提出者,怎么看都应该是粟裕总领这次作战,但粟裕不这样认为。
他深思熟虑之后,给中央军委发去了电报,要求此次战斗由陈毅和 *** 进行指挥。
这样顾全大局而不考虑私利的态度,让中央军委非常认可,对于这个建议,军委进行研究后决定同意,本来应该很让人头疼的统一指挥问题,就这样顺利结局。
我们的战力集结自然是不可能完全瞒得过国军的,因此国军也在战斗之前进行了整合与商议,但可笑的是,国军各队伍之间却陷入了对于总指挥官为谁的争议当中。
这场明争暗斗花费了20多天,直到淮海战役已经开始4天后,才被勉强平息。
不论是从战略战术的水平上看,还是内部的团结性来看,国军在全方位依然落后于我们,淮海战役我们已经有了胜机。
那么,淮海战役的过程中,粟裕又给出了什么样的建议?这场战役对我们解放全中国,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胜利的淮海战役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我军的之所以发起这次战斗,正是粟裕的建议。
他不仅完成了此次战役的构建,甚至让出了指挥权,可谓是只顾大局而不看自身利益的典范。
而反观国军,他们为了一个指挥权甚至吵了20多天,到战役开始后才勉强稳定。
那么,这场淮海战役当中,粟裕还做出了那些贡献?淮海战役的结果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呢?
淮海战役的之一场战斗,被中央军委定位对黄百韬军队进行围剿,就在粟裕准备对黄百韬的军队进行进攻的时候,黄百韬那边却更早一步行动了起来。
黄百韬接到了徐州剿总会议的命令,要求他立刻撤退,而粟裕在发现黄百韬队伍即将撤退后,冒着违背军令的风险,给中央发出电报,希望能够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
这是在我国的战斗历史上,少有的由下级向上级提出修改总攻时间的案例,但粟裕独到的眼光,让中央对他的建议非常重视,因此中央不仅同意了这个建议,还表明,不需要事事请示,可以独断专行!
也正好,准备撤退的黄百韬军团因事耽误了两天时间,没能及时撤离,粟裕抓住此次机会悍然出击,对黄百韬进行追击。
为了防止黄百韬军团逃离,粟裕还与其他队伍联系,要求尽可能拦截黄百韬的脚步,黄百韬顿时陷入了我军的包围。
其实,此时黄百韬还是有机会冲出重围的,蒋介石安排了李弥、邱清泉二人,让他们对黄百韬部进行援助,如果三部能够及时汇合,内外冲击下,说不定还真能就得下黄百韬。
可惜的是,李弥、邱清泉与黄百韬不和,虽然并没有完全放弃去援助黄百韬,但两人并没有以之一时间进行援助,致使黄百韬彻底被我们包围。
最终,在经过多天的追击后,我军终于将黄百韬部击破,而黄百韬本人则在绝望中饮弹自尽。
这一战,为淮海战役开了个很好的头,随着后来其他队伍的配合作战,我们很快就完成了淮海战役的之一阶段目标。
随后,为了保证中原野战军与黄维的战斗顺利进行,粟裕安排队伍拖住了杜聿明部。
中原野战军这边,黄维依靠有利地形,和比我们更加先进的炮火,在战斗初期压制住了我们。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结果,因为一旦黄维拖住我们,杜聿明部再全面突围,两面夹击下,对我们的战斗非常不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毅专门给粟裕打去 *** ,了解了他是如何围剿黄百韬的办法,粟裕告诉陈毅,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再进行运动战了,应该打打村落攻坚战、城市攻坚战!
陈毅思考后也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方式,随后我军改变了战斗策略,围绕黄维的驻地进行了大范围的隧道作业,让黄维的重型火力失去了优势。
这样一来,黄维10万人马被我们围困在小小的地方,最终被歼灭。
这个消息传来后,粟裕直接昏倒过去,为了防止黄维与杜聿明前后夹击,他已经7天没有怎么合眼了!
黄维被歼灭后,淮海战役基本已经锁定胜局,在全面完成对杜聿明的围剿后,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我方的大获全胜为结局而结束。
这场战役历时66天,歼灭敌军55.5万余人,我方参战约60万人,国军参战80万人,这也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唯一一次以少胜多的战斗,堪称传奇!
而提出此次战役构想的粟裕,也是当之无愧的淮海战役之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