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1994年的一个傍晚,季羡林的家中气氛异常凝重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3-08)490

在1994年的一个昏暗傍晚,北京的某个安静的居民区里,季羡林的家中气氛异常凝重。

季羡林,一位学贯中西、名满天下的学者,正面临着人生中的一大悲痛——他的妻子彭德华去世了。丧葬费需要4万,这在当时并不是一笔小数目。季羡林决定,由他和儿子季承各出一半。然而,季承的拒绝像一记重锤击在季羡林的心上,他愤怒至极,甚至放出狠话要与儿子断绝父子关系。

情绪的风暴背后,是季羡林一生的故事。14岁那年,季羡林开始学习德语,这门语言似乎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不仅考入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而且在24岁那年考取清华的研究生,并交换到德国的哥廷根大学。从那时起,季羡林开始了他漫长的留德生涯,也开始了他对学术的无尽追求。

但在这条求知的路上,季羡林的私生活却并不像他的学术生涯那样光鲜。他很早就结婚了,与彭德华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在他的家乡,早婚是普遍的风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铸就了他们的婚姻。年仅十八岁的季羡林,和比自己大四岁的彭德华成了夫妻。彭德华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东方女性,温柔恭顺,贤良淑德。她对长辈尊重孝顺,对同辈善良温柔,对晚辈体贴宽容,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完美女性。

季羡林的书房堆满了书籍和手稿,墙上挂着他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时的照片,照片中他正站在那所古老的图书馆前。季羡林坐在书桌前,桌上摊开着一本德文书籍和一叠笔记。他的眼睛在书页和笔记间来回移动,手中的笔不时在纸上飞快地挥动。每当他遇到需要思考的地方,他就会停下来,眼睛凝视着书页,似乎在和文字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彭德华静静地走进书房,手里拿着一杯刚泡好的茶。她轻轻地放在季羡林的书桌角落,生怕打扰到他。然后,她就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季羡林工作。季羡林抬头看了一眼茶杯,点了点头,表示感谢,然后又投入到他的书本和笔记中。彭德华知道,这是她能为丈夫做的一切——尽量不打扰他的学术研究,为他提供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

季羡林的书房里,除了书籍和手稿,还摆放着一个小型的收音机。那是他在德国时带回来的,他经常用它来听德语广播,保持自己对德语的敏感和熟练。每当收音机里传来德语广播时,季羡林就会停下手中的工作,专心地听。彭德华也会在旁边静静地坐着,虽然她听不懂那些德语,但她能感受到丈夫的专注和热爱。

晚饭时,两人坐在餐桌前。季羡林偶尔会提起他的研究,谈论一些德国的作家和哲学家。彭德华虽然不懂这些深奥的话题,但她会认真地听着,偶尔点头或笑笑。饭后,季羡林又回到了他的书房,继续他的翻译和写作。而彭德华则在客厅里缝缝补补,或是给家里的花草浇水。

岁月如流,时间悄然流逝,在季羡林和彭德华的共同生活里,两人虽同处一室,但他们的生活轨迹却有如两条平行线。季羡林沉浸在他的学术世界中,他的生活几乎围绕着书籍、手稿和他的研究。他不断地翻译和写作,笔下的文字承载着他对学术的无限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而彭德华,虽不涉世事,却以她的方式默默支撑着这个家,她的存在像是季羡林学术旅程中的一盏温暖的灯火,为他的生活提供着必要的温馨与安宁。

然而,生命的脚步是无法预测的,1994年,这个家庭平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悲痛打破。彭德华去世了,留下了季羡林和他们的儿子季承。丧葬费用高达4万,这对于季羡林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希望儿子季承能出一半费用,以分担这突如其来的经济压力。但是,长期积累的家庭矛盾和误解导致季承拒绝了父亲的请求。这个拒绝,对于已经身处悲痛之中的季羡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的怒气和失望爆发了,他甚至威胁要和儿子断绝父子关系。

自此,一段长达十三年的疏离开始了。季羡林和季承之间,不仅是物理距离的远隔,更有情感的隔阂。季羡林晚年一直由北京大学照顾,而季承则沉浸在自己的生活和痛苦中,两代人,因为一次冲突和不解,走向了各自孤独的道路。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2008年。岁月在每个人身上都刻下了痕迹,那些年轻时的执拗和误解,在时间的洗礼下变得不再那么执着。七十多岁的季承在父亲病危的消息下,终于打破了多年的隔阂,来到了季羡林的病房。那一刻,两代人的距离被拉近,所有的不满和误会似乎都在这一刻消融。父与子,终于在季羡林生命的最后时刻,找回了久违的亲情和理解。

这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理解、宽容与爱的故事。在季羡林和季承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时间对人心的磨砺,也见证了亲情最终超越了一切的力量。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季羡林和季承都收获了最宝贵的东西——彼此的理解和宽容,这是比任何学术成就都要珍贵的财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3/586148.html

“1994年的一个傍晚,季羡林的家中气氛异常凝重” 的相关文章

裴楷:曹魏至西晋时期官员,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裴楷:曹魏至西晋时期官员,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裴楷(237年-291年),字叔则。河东闻喜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大臣、名士,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冀州刺史裴徽之子,西晋司空裴秀的堂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裴楷出身著名世族“河东裴氏”,年少时就有名于世,擅谈《老子》、《易经》。最初被钟会推荐给司马昭,任相...

乾隆怎么说都是一代明君 乾隆为何偏偏独宠和珅

乾隆怎么说都是一代明君 乾隆为何偏偏独宠和珅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一代明君乾隆皇帝,究竟为什么偏偏独宠和珅?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乾隆老爷子,整体上看,算是一代明君了。他在位期间,清朝达到康雍乾盛世以来的顶峰。可以说在国势国运上,积极治理壮大,勤恳御国,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他眼皮子底下,生生出来个大贪官和珅,...

袁盎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袁盎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历史上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为了国家而将生死置于度外,这些人值得敬佩和怀念,这些人不畏强权,从而流芳千古。袁盎,汉初楚国人,他的父亲从前是个强盗,后来迁徙到了安陵。在吕后执政时,做过吕后侄子吕禄的家臣,吕氏一族被灭门之汉文帝即位后,被哥哥袁哙保举担任中郎。袁盎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名分、按“礼”行...

明成祖朱棣心中的继承人是谁?为何选择朱高炽?

明成祖朱棣心中的继承人是谁?为何选择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明史》中对朱高炽的作为圈点到位,可谓高度盛赞,朱高炽的庙号为“仁”,而“仁”这个字却很特殊,更不是随便获封的。在我国历史上,能称“仁宗”的皇帝屈指可数,要得到这个称号,首先他在位期间...

在历史上,雍正的的后宫有多少妃子?分别是哪些人?

在历史上,雍正的的后宫有多少妃子?分别是哪些人?

雍正,清朝第五位皇帝,是清盛世承前启后的大政治家。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当年两部清朝穿越电视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把雍正这个男人,放在了大众的视野中。那个时候街头巷尾讨论的男人不是明星,而是四爷。此后的一部《甄嬛传》,让四爷一直到今日,在各大网站都拥有者超高的粉丝以及点击播放量...

白起当年要是不受君命,直接在长平之战灭掉赵国会怎样?

白起当年要是不受君命,直接在长平之战灭掉赵国会怎样?

历史上,白起曾经提出一股作气灭赵的建议,当时秦王未采纳。那么白起当年要是“不受君命”,直接在长平之战后灭掉赵国会怎样?历史会改写吗?秦国攻击韩国野王,使得上党郡变成了一块“飞地”,韩国为了破财免灾,向秦国请求割地求和,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但是上党郡郡守冯亭不尊王命,主动献城给赵国。赵孝成王采纳平原君...

孙权当初强调不能杀关羽 孙权最后为何还是下手了

孙权当初强调不能杀关羽 孙权最后为何还是下手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中,东吴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背后原因是什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但是最后他还是杀了关羽?这个中原因,我当然知道,因为对于孙权当时的心情我感同身受。我所说的感同身受当然不是指杀关羽事件,而是指孙权那种犹豫不决的心情。...

后世是如何评价诸葛恪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诸葛恪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大将军诸葛瑾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诸葛恪在陆逊病逝后任大将军代领其兵,之后被孙权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即位后受封太傅,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执政初期革新政治,率军抗击魏国取得东兴大捷颇孚民...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