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苏联,水该怎样分配?
NO.509 作者:傲慢的上校 制图:听风者
2000年冬季,吉尔吉斯斯坦为了
应对乌兹别克斯坦单方面停止对其供应天然气所造成的电力短缺
,不得不加大其境内托克托古尔水库的放水量,以供应国内的电力需求。结果大量河水沿锡尔河一泻千里,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大片的棉田变成了沼泽。
乌兹别克斯坦头上悬着一个大湖。图为托克托古尔大坝及水电站。图源wiki。
乌方见状立马调集军队,陈兵乌、吉两国边界,
进行了多次以夺取托克托古尔水库为目标的军事演习
。而吉方也强硬回应称,如果把大坝炸毁,水流将会淹没费尔干纳和泽拉夫尚盆地,使其从地面消失。
共饮一江水的吉、乌两国,为什么会剑拔弩张?
不患寡而患不均
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海洋水汽很难抵达,导致
中亚年降水量普遍在300毫米以下
,咸海附近和土库曼斯坦的荒漠年降水量甚至仅为75—100毫米,只有山区和费尔干纳盆地南坡降水量稍高一些,达到1000—2000毫米。
降水量少的同时,蒸发量还异常高
,比如阿姆河三角洲水面的年蒸发量可达1798毫米,是当地降水量的21倍。
靠天不能吃饭!图源wiki。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中亚东南部是高大的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上面是冰川和积雪,春夏季节消融,锡尔河和阿姆河从中发源
,自东南向西北流经图兰平原,穿过沙漠戈壁,最终注入咸海。
帕米尔高原。图源wiki。
发源于天山山脉的锡尔河,全长2212千米,流经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336亿立方米。而阿姆河则发源于兴都库什山脉,全长2540千米,流经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流域面积46.5万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430亿立方米。锡尔河和阿姆河共同组成了咸海流域,这两条内流河水量虽然不大,却滋养着沿岸国家,是中亚最重要的水源。
锡尔河。图源wiki。
阿姆河。图源wiki。
由于发源和流经国家长度的差异,
两大河流不论是流量还是水能方面都呈现出不均衡的特征
。就流量来看,43.4%产生于塔吉克斯坦,25.1%产自吉尔吉斯斯坦,2.1%产自哈萨克斯坦,9.6%产自乌兹别克斯坦,1.2%来自土库曼斯坦。也就是说吉、塔两个上游国家贡献了68.5%的流量。而就水能资源来看,塔吉克斯坦占70%,吉尔吉斯斯坦占21%,合计91%。可见吉、塔两国不管是流量还是水能资源,都占有绝对优势。
分工协调,上下游补偿
苏联时期,
咸海流域河流水量的分配大权在中央
,中央通制定锡尔河与阿姆河流域水资源分配与利用方案来平衡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的用水需求,联盟还设有专门的水利机构来执行,资金则由中央预算调拨,全苏水利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负责水电站和运河等水利设施的勘测、设计和建设。
20世纪70年代末,中亚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为了应对旱情,也为了提高水资源调节效率,1986年,苏联中央还分别成立了“锡尔河流域水资源组织(BWO Syrdarya)”和“阿姆河流域水资源组织(BWO Amudarya)”,用来专门调度这两条河流的水资源。
一切都得听克里姆林宫的。图源wiki。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多高原和山地,农业灌溉区面积小,而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国多位于大平原上,农业面积广阔,灌溉用水需求大。针对这种情况,20世纪50年代开始,
苏联中央为中亚制定了“分工协调”原则下的产业政策
,因地制宜,将五国作了“分工”:哈萨克斯坦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被确定为煤炭石油开采和冶金中心。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被确定为轻纺工业及机器制造中心。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水力资源特别丰富,被确定为电力和耗能高的炼铝、化学工业、机器制造中心。土库曼油气资源丰富,这里就成为了石油化工中心。
阿姆河上游河谷。图源wiki。
苏联中央通过兴建水库、运河等水利设施,充分发挥河流上下游各自优势
,即在吉、塔两国境内修建大坝发电,在乌、哈、土三国修建运河,扩大灌溉面积,发展以棉花为主的灌溉农业。
在锡尔河、阿姆河上游地区,苏联 *** 修建了45座水力发电站,其中更大的是1972年建成的努列克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700兆瓦,其次是1978年建成的托克托古尔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200兆瓦。据统计,水力发电占整个中亚发电量的27.3%,水力发电占塔吉克斯坦发电量的98%、占吉尔吉斯斯坦发电量的91%,而这个指标在土库曼斯坦只有1%。可见,位于上游的吉、塔两国在“分工”原则下充当着中亚“发电机”的角色。
而在锡尔河、阿姆河下游地区,苏联中央修建了一系列运河,包括费尔干纳运河、卡拉库姆运河、阿姆-布哈拉运河、卡尔希运河等。其中1954年开工,1988年完工的卡拉库姆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灌溉运河,它将1290万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阿姆河总流量的15%)引入沙漠,受益1500万亩耕地,新垦750万亩耕地,改良2.25亿亩牧场,使土库曼斯坦成为苏联稳定的长绒棉生产基地。
被誉为中亚“白金”的棉花。图为乌兹别克斯坦棉田。图源wiki。
在“分工协调”制度理想模式下,河流上游的吉、塔两国夏季放水,位于河流下游的乌、哈、土三国正好引水灌溉棉田,可现实情况是吉、塔两国在冬季常常遇到用电高峰期而电力供给不足的窘境,
需要在夏季丰水期提前给水库蓄水,才能满足冬季发电需求,但夏季正是下游三国用水高峰期,需要上游放水
,由此,上下游产生了矛盾。于是,苏联中央就建立了上下游补偿的机制,即由下游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乌、哈、土三国在冬季增加对吉、塔两国的天然气供应,以解决他们冬季电力短缺的问题。至此,一套系统完备的锡尔河和阿姆河上下游水资源分配机制形成。
下游国家有的是天然气。图为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田“地狱之门”。图源wiki。
得益于这套机制,苏联时期中亚在发电、灌溉农业、能源和制造工业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然,下游过度引水也使得河流注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导致咸海出现严重的萎缩。
各自为政,冲突不断
1991年,中亚各国纷纷易帜,脱离苏联,
中亚各国从苏联的“省份”变成了独立的国家,协调咸海流域水资源由国家内部事务变成了国际事务
,原来苏联中央主导的水资源分配机制不复存在。
身份一变,以后事情就得商量着来。图源wiki。
苏联在河流上游建立的很多的水利设施,其维护费用都是由苏联中央承担的。
苏联解体后,这些水利设施虽已成为上游国家的财产,但却担负着为整个地区服务的使命
。上游的吉、塔两国是个贫弱的国家,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根本无力承担这笔费用。而位于下游受益且相对富裕的乌、哈、土三国又不愿意承担这些费用,于是上下游矛盾再次形成,因争夺水资源而引发的冲突此起彼伏。
从1990年开始,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奥什地区为了争夺土地与水发生冲突,导致300人伤亡。1992年,由于乌、吉跨界河流纠纷,乌派出空降部队,兵临吉边界,以武力向吉国施压。2000年冬季,吉尔吉斯斯坦为了应对乌兹别克斯坦停止对其天然气供应,不得不加大托克托古尔的放水量,以供应国内的电力需求。结果导致乌兹别克斯坦大面积的棉田成了沼泽。2008年和2009年夏季托克托古尔大坝的管理失误导致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水源短缺,也导致了吉尔吉斯斯坦的长期缺电。随之而来的吉尔吉斯斯坦动荡最终导致2011年总统巴基耶夫的下台,凸显了用水和能源管理中的高度政治性。
能源危机也会引发政治危机。图源wiki。
为了填补苏联不复存在而形成的秩序真空,1991年10月,中亚五国签署了《关于在共同管理与保护跨境水资源合作领域的协议》,该协议
决定成立“水资源跨国协调委员会(ICWC)
”,其主要职责是制定锡尔河与阿姆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水体运行和水质监测、水利设施的设计与修复等。
但“水资源跨国协调委员会”
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无法干涉各国内部的水政策
,最终沦为仅为中亚各国提供水资源信息的机构。而且,该机构也因人员多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而不受中亚其它四国信赖。
就拿1975年开工的罗贡水库为例,由于苏联解体、塔吉克斯坦内战、洪水泥石流灾害,工程长期停滞,从2004年开始,塔吉克斯坦先后引进俄资,又公开募资,结果都不了了之。而且,
不只是缺钱的问题,上下游国家之间的矛盾也严重阻碍了水库的建设
,2010年,乌总理坦米尔则亚耶夫致信塔 *** 要求对大坝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独立的审查。可见,在中亚水资源问题上,缺少了苏联,任何机构都玩不转。
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在罗贡坝前。图源wiki。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中亚人认为,水是上帝恩赐的,不能由个人单独占有。于是就选举出有威望的长老来管理和分配水资源。后来,苏联中央取代长老来调配水资源,中亚五国各取所需,秩序井然。苏联瓦解后,重新建立强有力而统一的分配机制不再成为可能,中亚五国间因水争端而引发的冲突接连不断。由此可见,对于中亚来说,不论什么时候,有一个能管理和分配水资源的“长老”,十分必要。
参考资料
:中亚跨境水资源合作—非正式国际机制的视角. 朱雅宾;中亚水资源争议及其对 国家关系的影响. 杨恕 王婷婷;前苏联时期中亚地区的水资源管理问题. 张静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