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1194. 末日的炽天使:1918年3月21日德军炮击行动的前因

中国历史8个月前 (03-09)630

作者简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袭伦敦的德军轰炸机部队,热衷科普之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武器,希望能给看官们带点不一样的历史。

全文共11953字,配图29幅,阅读需要20分钟,2024年3月9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

Kagohl 3

”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屏幕前的读者或许听说过知名一战fps游戏《战地1》中的英德对战地图:圣康坦的伤痕和它对应的战役行动模式“皇帝会战”。这张地图的背景正是1918年3月21日爆发的米迦勒行动,这场旨在击垮英国远征军的战役集结了当时德国最强大的精锐,被丘吉尔称作是截止当时世界上规模更大的陆地进攻。如果哪个读者以德军身份游玩过该地图的行动模式,或许看到德军开场白中提到过一位被称为“破阵穆勒”的炮兵指挥官,并表示这位军官指挥了数万门火炮一起作战,用300万颗炮弹把英军阵地变成了火焰地狱。事实上,这段台词并非所言夸大,而是1918年3月21号真实发生的战斗,那一天德军仅用了5个小时就发射了350万枚炮弹,是一战时期最恐怖的炮兵轰炸。

本系列将以数篇图文介绍1918年3月21日末日炮击的前因后果以及德军投入的火炮类型和大致编制及相关战术。本篇为之一篇,主要介绍米迦勒行动的诞生原因与策划过程,以及德军渗透战术的大致模式。

图1、2、3:战地1行动模式地图“圣康坦的伤痕”

1917年4月,由于无限制潜艇战的影响和齐默尔曼电报事件(Zimmermann-Depesche)的 ***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同月2日发表演说,强烈要求对德宣战。事实上,美国早在一战初期就与协约国有经济往来,不仅向对方出售商品,还向对方提供了大量贷款,而德国在美国的间谍活动以及1915年悍然击沉“卢西塔尼亚”号客轮导致数百名美国游客死亡的事情也让美国民间对德国非常厌恶。后来在1917年1月16日,向来不知道什么叫“外交”的德国 *** 居然让外交大臣齐默尔曼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海因里希.冯.埃卡特发加密电报,表示希望墨西哥加入自己阵营,还称会提供财政和武器以支持墨西哥对抗美国,同时支持墨西哥对美国的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提出 *** 诉求。

图4:1917年4月2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要求对德宣战

图5、6:齐默尔曼电报原件和英文翻译

这份令后人啼笑皆非的电报没多久就被英国官方所属的情报机关:第40号办公室截取。英国人翻译了这段电报后觉得是拉拢美国入局的好机会,于是在1917年3月1日“战术性”的把内容“不小心”透露给美国方面。结果此事一出,莫说是美国 *** ,就连美国民众都对德国彻底产生了愤怒,而且此时正好赶上1917年2月的第二次无限制潜艇战,这场潜艇战已经对美国利益构成了威胁。于是在1917年4月6日,背后照映着美国各阶级怒火的国会全员举手,同意对德宣战。这个在人口和财力方面都占据极大优势的北美巨人就此加入协约国阵营,对德国举起了利剑。(其实美国下场还有个原因是在此前已经给英法两国提供了几千亿美元的贷款,如果这两个国家失败,这些钱将会血本无归)

协约国方面对美国的入局自然是大感欣喜,英国海军大舰队(Grand Fleet)司令、皇家海军元帅大卫贝蒂(David Beatty)后来在1918年元旦这天就向《 *** 》(New York Times)发了一份明显带着乐观情绪的电报:“美国必将成为这场世界大战的决定性因素”。这种乐观并非狂妄,而是情理之中:截止1917年,协约国阵营的人口总数已经被三年的浩劫削减到1.31亿的规模(俄国已经完蛋了),经济总量仅法国就跌落了30%,而英法两国的军费在GDP的占比却高达不健康的37%-50%,可以说是精疲力竭。现在,随着掌握有超过1亿人口、1022亿GNP以及大批工厂农田的美国的入伙,无疑给协约国注射了一针有力的强心剂。当然,此时的美国还无法瞬间拿出一支大军下场,但强大的工农业和远洋航运业使得美国可以将大批的弹药、食物、衣装、医护用品等重要的后勤物资送往西欧给盟友输血,而这些对于国内已经遍地饥荒、工厂频频 *** 的德意志帝国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

图7:新征入伍的美国大兵们正准备搭乘前往西欧的客轮

图8:1917年的美国征兵彩报,山姆大叔指着“你“说道:我需要你

德国文官集团还算清醒,意识到美国的加入使得这场战争的天平已经倒向协约国。此时的德国随着英国的海洋封锁和自身战争消耗已经遍地饥荒(代表就是1916年著名的“芜菁之冬”,Steckrübenwinter),前线士兵餐餐不见肉味,后方百姓饿的面带菜色,更要命的是军工厂职工们也无法忍受过劳的工作,仅1917年就有超过100万人举行了500多次 *** *** 。文官们面对这种局面认为不如赶紧求和,在尽可能保住已获利益的前提下退出战争。1917年8月,在德国新任外交大臣理查德.冯.库尔曼(Richard von Kühlmann)的竭力劝说下,威廉二世勉强同意与英国和谈(选择英国的理由是该国为支持法国的重要支柱,如果英国选择和谈,那法国也没必要继续斗下去了),表示在和谈成功后完全把军队撤出比利时,保持比利时的中立和独立。库尔曼获得授权后马上向英国伸出“和平的橄榄枝”,而耗了三年也想尽快脱离战争的英国自然是相当高兴。

图9:理查德.冯.库尔曼

图10、11:在垃圾堆翻找可用物品的德国妇女和围绕在救济粮餐车旁边的市民们

图12、13:就在德国士兵们土豆都快没得吃的时候,英国士兵们却可以围在一起分享罐头和肉类

图14、15:1918年1月25日-2月1日,德国境内爆发了规模更大的一次 *** *** ,前后有超过100万名劳动者参与其中

但就在英国当局准备和德国 *** 谈判时,他们得知了一件不得不警觉的事情:德国在比利时占领区的总督兰肯男爵也开始接触法国方面,他承诺一旦停战,德国将让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大部分领土,但对比利时,暂时不予定夺。英法 *** 知道彼此都被德国佬找过后心叫不妙,赶紧开会协商了一下,认为德国 *** 和谈为假,两投下注分裂英法同盟是真,于是在10月6日照会德国外交部门,声明可以和谈,但绝不单独和德国议和,且不会出卖自己盟友的利益(意思是德国必须把所有夺取的土地都放弃才有资格和谈),而兰肯男爵对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安排也引发了国内民众的 *** ,大家觉得这块地是当年捍卫祖国统一的王朝战争中拿下的,怎能随便退给法国佬?!库尔曼的谈和策略就此宣告破产。

与此同时,德国的军官集团在疯狂夺取权力以维持他们眼中的“良好格局”。1916年8月,因凡尔登战役的失利,在东线多次携手领导德军大胜的兴登堡元帅和鲁登道夫上将走马上任,成为了新一代的陆军统帅部(Oberste Heeresleitung )总参谋长和之一军需总监。这些战略视角约等于没有的武官们认为和谈可以,但绝不可能放弃德国取得的任何一块土地,鲁登道夫上将更是不断表示必须牢牢扼住比利时海岸线以阻止英国人占据欧洲桥头堡。本来还有心谈判的英法美三国一看这德行估计都在心里狂骂“给脸不要脸”,于是纷纷在1917年11月拒绝就比利时的事务继续讨论。陆军统帅部集团一看即然没法谈下去,那就用克虏伯大炮和斯潘道重机枪保住德国的胜利。

图16:一战后期的德国陆军统帅部班子

事实上,陆军统帅部这么有自信也不是完全狂妄,而是1917年的西线局势对德国来说的确有利。1917年4月,英国远征军为了支持法国总司令尼韦尔上将即将发起的攻势,在阿拉斯实施了一场大规模进攻,结果没取得像样的成绩,而且航空部队还遭到了重创,后来为消灭德国潜艇战实施的帕斯尚尔战役更是除了在烂泥地白白牺牲20余万人外一无所获;法国陆军野心勃勃的尼韦尔攻势于1917年4月中旬发起,结果之一天就遭到了德军火炮群的伏击,崭新出场的装甲部队被炸的七零八落,最终彻底失控的士兵们掀起了持续数月的暴乱,法军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无法主动进攻的瘫痪状态(但德国没及时获取这个情报);俄国在9月于里加战役中被德军歼灭25000人,并由此成为十月革命的导火索,基本算是退出战争了;意大利在10月的卡波雷托战役中被德奥联军追杀100公里,损失兵力28万,差点被人攻破威尼斯城。

图17:1917年4月25日-6月5日,法国陆军前后70个步兵师参与了大兵变,拒绝执行任何军事命令

图18:意大利军队在卡波雷托战役中遭到了德军的严重杀伤,失去了此前获得的所有突破

而英国本土也是相当不好受,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德军的轰炸袭击,还有U型潜艇的封锁而导致的缺衣少食。百姓为购买食物排起长队,许多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全国上下俨然成风;人们感到神经高度紧张,不过并没有 *** 。英国人变得有些暴躁起来,但精神上没有崩溃,玩笑还是照开不误。只不过,幽默的背后潜藏着愤愤不平。工人们不满于自己的生活状况;中产阶级感觉自己一如既往地承受着最沉重的负担;高层只知争吵不休,而人们对此已日渐厌烦。

图19:无限制潜艇战的封锁导致英国不得不采取食物限制配给措施

至于美国,虽然他们已经加入协约国阵营,但直到后来的1918年1月,他们在法国的兵力也只有10万人,而且美国军队由于长期的孤立政策仅参与过国内的维稳行动,严重缺乏军事锻炼,机枪和火炮也不得不依赖英法两国支援。虽然宣称潘兴将军如果顺利出师还能带领“500万大军”奔赴西线,但这些人光是训练就要花费数月,所以英国高层对美军能否及时赶来拯救战局持怀疑态度。米尔纳勋爵(Lord Milner)是战时内阁成员之一,他曾表示“我军胜利的希望微乎其微”。劳合乔治(Lloyd George)的密友乔治里德尔爵士(Sir George Riddell)则更加消沉,他在与温斯顿丘吉尔共进午餐时曾说:“要是战争再持续12个月,别说击垮德国人了,我们自己就要先垮掉。”

在东线,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列宁同志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迅速结束了战争状态,意图与德国谈判退出绞肉。此事的发生再配合上卡波雷托战役的胜利使得德国陆军统帅部放心的从1917年11月1日开始从俄国前线和意大利前线抽调部队送回西线战场抗压,前后共有56个步兵师被调回。随着西线力量的增强,1917年11月11日,鲁登道夫上将在比利时城市蒙斯(Mons,是该国埃诺省的省会)举行秘密会议,将A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和陆军统帅部的几位步兵/炮兵参谋官请了过来,表示现在德国的和谈已经破裂,唯有通过战争保住既得利益,所以德国将会在次年初旬于西线对英法两国实施大规模反击,逼迫他们让步求和。会议中,B集团军群参谋长弗雷德里希.舒伦堡的看法得到了较多支持,他认为目前法国军队因为尼韦尔攻势的惨败虚弱不堪,如果现在对准他们战线的中央——凡尔登要塞的两侧狠狠捅一刀,他们一定会求和。

图20:蒙斯会议的领头人物--埃里希.鲁登道夫上将

但鲁登道夫上将却不这么认为,他指出法国陆军目前纸面兵力依然高达七个集团军,而英国远征军只有四个集团军,而且此前的战争表面英国官兵素质不如法国同僚(事实上直到1918年春季攻势开始后,英国陆军士兵也没有接受像样的被包围后的独立战斗训练,而高层军官迂腐固执的毛病依然存在)。鲁登道夫还表示英国远征军由于不是在本国土地厮杀,不会积极帮助法国人,但英国人一定会死守沿海地区以阻止德军的进一步威胁,所以如果选择对付法军,还要北上与英军进一步交战,摆明是自找麻烦。上将认为,如果此时集中优势打崩英国远征军,本就不是在自家地盘作战的英国人反而更有可能提出求和,而英国人选择退出,失去重要盟友的法国军队也就不攻自破了;如果选择优先打垮法国人,英国人完全可以退回本土打持久战。“我们必须击败英国人”,鲁登道夫在会议中强调。

一番争执下来,蒙斯会议也没能达成决定,但它定下的几个策略却对1918年德军的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会议指出,由于德军在俄国和意大利前线的胜利,将使德国聚集更多的兵力在1918年初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反击,但这个进攻应该在2月底3月初实施,以便在更多美军抵达前将英国人逐出战争;其次,鲁登道夫要求参谋们回去就开始加班,形成一个包含5个行动的完整的作战计划,覆盖从北面的阿兹布鲁克到南面的凡尔登,行动代号分别是乔治、玛斯、米歇尔、卡斯托尔和波吕克斯;第三,大家一致认为,战役规模一定要大,要有足够的牵制性行动让敌人难以辨别主攻方向。为了显示这一系列攻势的至关重要性,鲁登道夫提议,将他们合起来命名为“皇帝会战”(Kaiserschlacht)。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皇帝会战这个名词直到1918年3月20日才被正式提出。

1917年11月20日,鲁登道夫前往北部战区司令部与A集团军群司令鲁普雷西特王储会面商谈,因为A集团军群将在1918年春季攻势中担任重要作用。鲁登道夫上将最后决定为A集团军群增派35个步兵师和1000门重型火炮筹备春季反击,而这一天克虏伯公司还在荷兰附近的阿尔滕瓦尔德火炮试验场成功向威廉二世演示了全新出厂的巨型火炮,这种211毫米巨炮计划用于在春季攻势中袭击法国首都巴黎制造后方混乱。不过现在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陆军统帅部的面前:进攻地点选在哪里?战略目的是什么?

图21:德国巴伐利亚州公国王储,陆军元帅,A集团军群总司令:鲁普雷希特馬利亚柳特波德斐迪南(Rupprecht Maria Luitpold Ferdinand)

图22:1917年11月20日在阿尔滕瓦尔德靶场公开演示的巨型火炮

前面提到,鲁登道夫上将在11月11日的蒙斯会议中决定集中力量打废英国远征军,那么进攻的优先目标自然要选择一个能够给英国人大放血的地方。于是在1917年12月27日和1918年1月21日,德国陆军统帅部连续召开2次会议,商讨进攻方向和最终目标。两次会议的参与大佬们再次辩论的唾沫横飞,围绕战斗目标和行动代号进行了激烈争论,一度把蒙斯会议的一些决定改的面目全非,其中一个可行的考虑是在阿尔芒蒂耶尔和阿拉斯之间的伊普尔突出部实施攻击,从这里出发,德军可以朝北部的海峡港口加来和布洛涅(Boulogne)挺进,如果实现突破,英军的战线将从中间被分为两段,英国之一、第二集团军以及他们北部的比利时军队将和协约国的大部队失去联系。但这个计划缺陷明显,因为伊普尔突出部的英军已经效仿德国部署了三层防御阵地,顽强度提升不少,就算德军能在这里取得进展,他们也必须朝利斯河(Lys)与斯海尔德河(Schelde)一带的湿地挺进,如此一来,德军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军马,而且卡车由于橡胶短缺都用的是铁轮,不利于在湿泞地形上驾驶。

会议的另一项意见是以位于康布雷和兰斯之间的圣康坦为中心对英国远征军实施打击。如果执行这套方案,德军将沿瓦兹河(Oise)行进至英国战线和法国战线的交接处,而英法军队高层的关系并不和睦,到时德军或许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克敌制胜。这一方案的主要优势在于,和上一处地点相比,此处的地势要开阔得多,敌方很难确定将后备部队部署在哪个位置更合适,因为德军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进攻的重点。此外,英国第五集团军不久前才从法国人手中接管此处阵地,而所有人都知道,法军修筑的防御阵地质量很差,所以德方可以认为,此处阵地尚未达到英军的标准,而且和其他战区相比,这里的英军可能还不太熟悉地形。因此,在这里实现突破应该比在伊普尔和贝蒂讷之间实现突破要容易。不过这个方案也称不上完美,因为德军必须先朝西南方向进攻,然后再转向西北,朝海岸线前进。在转向的时候,德军将包围全部而不是一部分英国远征军,这时德军的左侧翼将暴露在敌人面前,因此军队必须保护左侧翼,以免遭敌人反击。而值得担心的是,德军部队的一些司令员为了避免这种威胁、保护侧翼不受敌人攻击,可能会命令部队一直朝西南方向前进,而不是转向西北;这样一来,部队就会偏离这次进攻的战略目标。

虽然争执激烈,但德国陆军统帅部还是在1月21日会议中决定实施上述方案,代号“米迦勒行动”(Unternehmen Michael)。该行动将在英国第5集团军和法国第6集团军的交界处,也就是位于诺曼底和佛兰德斯之间的法国北部大区【皮卡第】(Picardie)开刀,从位于该大区的埃纳省主要市镇圣康坦(St Quentin)的两翼伸展,在北至阿拉斯,南到拉费尔的近69公里的战线上,攻击英国第3、5集团军,随后突破整个英国防线,然后右翼调转枪头朝向北面,夺取交通枢纽阿拉斯和亚眠(Amiens,皮卡第大区的首府),切断英国远征军与法国军队的联系,将其一分为二逼向大海,接着在西北方向展开类似“施里芬计划”的战术机动夺取英吉利海峡的重要港口【加莱】,彻底包围英国远征军并扰乱英美军队抵达西欧大陆。如果该行动进展顺利,鲁登道夫将会在佛兰德斯实施乔治1号行动,由德国第6集团军在利斯河附近(Lys)于4月初发动,而乔治2号行动会由第4集团军在伊普尔以南发起,目的均是配合已经占领阿拉斯的德军歼灭或封锁孤立无援的英国-葡萄牙联军。如果法国在香槟反攻,B集团军群的右翼将实施“Hektor”和“Achilles”行动,并在香槟东部进行反击性质的“Roland”行动,由第5集团军发起钳形攻势。在这之后,陆军统帅部将启动布吕歇尔行动与约克行动,由第3、7集团军在最南线的埃纳河区域对法军实施看起来更加凶恶的进攻,摆出侵袭巴黎的假象,逼迫法军无法北上支援英国远征军。不久后的1918年1月24日,陆军统帅部宣布米迦勒行动计划于1918年3月20日开始。值得一提的是,“米迦勒”一词源自《圣经》,是代表审判的大天使长,德国陆军统帅部用祂的称呼为行动取名或许是希望帝国精锐能在这场战役中如同这位战争天使的利剑一般击碎英国军队,为德意志帝国在谈判桌上赢得优胜地位。

图23:代表审判的大天使长---米迦勒

看到这,观众老爷或许会说,既然计划已经决定,那么德军就该去想用什么手段去突破英军防线了。事实的确如此,早在1917年4月的阿拉斯战役和1917年8月的帕斯尚尔战役中,损失惨重的英国远征军对德军可怕的“弹性防御”战术产生了深深的敬畏,这套别称“三线防御”(Drei-Zonen-Verteidigung)的战法于1916年12月1日在鲁登道夫上将的领头下开始推广德国西线部队,它的特点是将野战防御工事打造成前中后三个衔接区域:警戒区、战斗区、后方区,其中警戒区是前哨基地,兵力较少,负责压制敌军攻击和侦察警戒敌军动向;警戒区的背后是主抵抗线,它是“弹性防御”的之一道防线,也是战斗区的最前沿,其前后纵深一般为1.5-3公里;主抵抗线的背后是作为第二道防线的炮兵保护线,它也是战斗区和后方区的分界线;最末端就是所谓的后方区,是德军火炮的真正所在地。

在这套防御模式中,协约国军队往往能够突破警戒区,进入作为主抵抗线的战斗区,而防御德军可以利用步炮协同的凶狠火力疯狂屠杀这些进攻者,而这种防御战法的核心是“如何有效利用炮兵的观察和布置以及与后方的联系”。战斗中,德军防御炮兵可以利用警戒区提供的情报以及各种观察手段将敌军动态纳入眼中,而敌军炮兵往往无法明辨德军伪装,无法有效支援己方步兵,而当这些步兵超出己方火炮的掩护射程后,他们只能沦为德军炮兵的活靶子。至于“弹性”一词指的是对敌军攻击的反弹,它要求步兵快速移动到侧翼、后方和前方,规避敌军炮火以保存实力,便于杀伤敌军进攻者,这些德军通常会利用战斗区的大量弹坑迅速转移位置,避免挤在堑壕中被一锅端。

虽然警戒区兵力最少,但它布置了数量不容小觑的反斜坡火力点和简易堡垒,位置都相当隐蔽,以至于协约国军队就算突破这里也会被崩掉几颗大牙,而主抵抗线的堡垒密度和火炮强度是只高不低,进攻者却在逐渐远离自己人的炮兵支援范围,即使他们付出大代价又突破了这里,迎接他们的也只会是战斗区的大批水冷式机枪和可怕的克虏伯重型榴弹炮,德军炮兵会彻底切断进攻者与后方的联系,而德军步兵会在MG-08/15轻机枪的协助下快速移动,包围、歼灭或驱逐协约国步兵,将战线恢复到原始状态。

这套极具主动性和潜在进攻性的防御战法于1917年4月16日开始的尼韦尔攻势中首秀,那天自以为已经摧毁德军炮兵的法国人在警戒区浪费大量炮弹后发起了人肉冲锋,结果德军在无数让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射来了子弹和炮弹,打得法国人惨叫不断,最后预备队都被砸进去添线了;而英国在配合尼韦尔攻势的牵制性行动,即阿拉斯战役中表现的更好一些,但同样碰到了弹性防御战术,并没有淘到什么便宜。在1917年3月-7月,英法军队在对德进攻中累计损失63万人之多,弹性防御战术可谓是居功至伟。向来被认为呆板守旧的英国军队这次发挥了比法国人更加积极学习的好精神,于帕斯尚尔战役结束后的1917年11月中旬开始效仿德国的弹性防御战术,并和德国一样对前线步兵部队做出了相匹配的合理缩编,这其中就包括米迦勒行动要针对的第3、5集团军。虽然英国人还没有理解这种战术的精髓是中下级军官的指挥自 *** (德军团、营、连、排军官在弹性防御战术中可以根据战场形势自行做出调整,不用事事等待上级的指令,而英国军官思想固执的臭毛病很出名),但这种照葫芦画瓢还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英军防御阵地的韧性。

不过鲁登道夫上将对这种事很有自信,而这源于陆军统帅部在1918年1月1日发布的一项指导意见,明文规定在即将到来的大规模攻势中全面采用所谓的“渗透战术”,这种被后人称为“闪电战鼻祖”的进攻学说于1915年初现雏形,在1917年9月里加战役中开花结果,代表一战德军步兵战术的巅峰。

1915年3月2日,出于实验步兵突击战术和新式装备的目的,德国陆军统帅部命令第5集团军麾下的第8军组建了一支由工兵和炮兵合成的600人突击队:卡斯洛夫突击队,然而这只被寄予厚望的部队在1915年6月-7月投入战斗后由于官兵业务能力不佳,仅一周就损失200人和6门火炮。1915年8月8日,在第5集团军司令威廉王储的引荐下,在该部队服役且有出色表现的威利.马丁.罗尔上尉(Willy Martin Rohr)取代了卡斯洛夫少校,担任该突击队的新指挥官。罗尔上尉走马上任后立刻改变突击队的组织结构和装备质量,其成员从年龄不超过25岁并有强壮身心素质的老兵中选拔,着重培训利用大量手枪、刀铲和木柄手榴弹近战以及借助弹坑掩护快速通过无人区,并调来轻机枪、火焰喷射器和轻型堑壕迫击炮加强了突击队的火力。

图24:威利.马丁.罗尔

图25:1915年的罗尔突击队员,每人都携带了大量手榴弹

1915年10月12日开始,罗尔上尉的突击队在法国战区实施了几次颇为成功的攻击行动,得到了时任陆军统帅部总参谋长的法金汉中将的认可,最初该部队只是为所属的第5集团军培训新的突击连(德军高层规划每个步兵师在未来都要各自持有一个突击连),但在1915年12月他们也为394名二线军官提供了突击战术指导,这些军官毕业后分配到西线17个步兵军,大大促进了暴风突击部队(Sturmtruppen)的发展。与罗尔上尉的手下们一样,新的突击部队官兵也要在仿真环境下接受四项基本训练:如何潜行破坏铁丝网、如何快速跨越敌军防线、如何迅速投掷手榴弹压制敌军、如何操作本部武器进行快速机动。

图26:正在接受手榴弹投掷训练的暴风突击队员

1916年2月,罗尔突击营和9个被他们培训出来的突击连参与了凡尔登战役,其任务是协助第5集团军麾下的6个步兵师干掉法军顽固的机枪堡垒和铁丝网。本次战役中暴风突击队的炮击战术已经有了米迦勒行动的影子:这些火炮不再盲目的覆盖眼前的一切,而是针对性的轰炸敌军目标,只负责压制和瘫痪。

“黄金在沙子里一样会反光”,虽然战役最终没有获胜,但暴风突击队在凡尔登战役中的积极创新和战术优势终究给西线德军官兵留下了深刻的正面印象,后来在1916年9月,就任陆军统帅部之一军需总监不久的鲁登道夫上将在位于蒙迪耶的第5集团军总部检阅了罗尔突击营麾下的一个连,当他看到这只外貌与其他德国士兵大有不同的队伍后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便向威廉王储询问了这只部队的性质。在得到回答后,向来在东线善用运动战的鲁登道夫上将立刻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战术层面的巨大潜力。1916年10月23日,鲁登道夫上将亲自签署文件,要求西线每个集团军都要配备一个突击营,而每个步兵师都要配备一个突击连。到1917年2月,15个突击营和2个突击连均被组建完毕,这些部队的火炮数量也是非常土豪:一个突击营人数一般在800人左右,包含3-4个步兵连,但他们却拥有1个步兵炮连和1个迫击炮连,装备了6门克虏伯7.62厘米轻型步兵炮和12门莱茵金属7.58厘米轻型堑壕迫击炮,总计18门,也就是说突击营麾下平均一个步兵连就可以得到4-6门火炮的支援。

图27:1917年5月,来自德国第13步兵团的暴风突击队员们

图28:克虏伯公司改装的7.62厘米步兵炮极大提高了暴风突击队的进攻火力

毫无疑问,1915年开始不断发展的暴风突击队战术确实是堑壕战时代的有力攻击手段,它让德军从1917年开始不再依靠极易遭到敌军火力屠杀的线列式战术,而是在大部队进攻开始前出动多批小规模合成突击部队进行渗透。突击营的精锐猎兵会作为之一梯队率先出动,以250米为间隔借助弹坑和天然障碍快速越过无人区抵达敌军前沿阵地,刺探出能够钻入的薄弱点并破坏面前的铁丝网,然后使用手榴弹制造混乱;接着携带轻机枪和火焰喷射器的重装突击队员会和携带卡宾枪的轻装突击队员组成第二梯队,利用缺口快速向敌军阵地纵深发起攻击,摧毁防备薄弱的机枪据点和指挥所,将敌军阵地通讯系统瘫痪,使它们各自割裂;第三梯队是突击营所属的迫击炮连和步兵炮连,他们跟在第三梯队的150米后,任务是提供火力支援和掩护纵队侧翼,干掉前方突击队员绕过的坚固据点;第四梯队就是普通步兵们,他们负责铲除残存敌人并把守突击营打通的阵地。

图29:Wex M.1917火焰喷射器和MG-08/15轻机枪在让暴风突击队保持机动性的同时赋予了他们凶猛的攻击火力

可以看出,德军暴风突击队战术已经有了几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凶名远扬的德国闪电战的影子,只不过精锐突击营在二战进化成了坦克。但或许是暴风突击战术的实践太过耀眼,也或许是后世因为步兵战术变革将其过于浪漫话,以至于国内部分军事爱好者认为渗透战术的绝对主力只是暴风突击队,甚至发表过“1918年皇帝会战德军舍弃重炮,仅依靠暴风突击队进行突破”这种言论。

事实上,这种言论可以说是大谬。观众看到这里应该也知道,突击营装备的都是轻型步兵炮和轻型迫击炮,这些武器只能对敌军阵地的小型堡垒造成有效伤害,而我在上一篇提到过英军在帕斯尚尔战役结束后就开始积极学习德国的三线弹性防御,这种防御战术的第二线“战斗区”和第三线“后方区”布满了火炮阵地、指挥中心、反斜面火力点和顽固掩体,仅依靠突击营手中的10来门轻型火炮既不能及时打瘫指挥系统,也不能真正搞定敌军炮兵,而且也无法生成足够的弹幕压制敌军步兵。所以,渗透战术的另一个核心才是它能够成功的更大主角,它就是暴风突击队战术实践中跟在第四梯队“步兵集群”后的第五梯队:炮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3/586236.html

“1194. 末日的炽天使:1918年3月21日德军炮击行动的前因” 的相关文章

姜维不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吗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让蒋琬作为继承人

姜维不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吗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让蒋琬作为继承人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临终前,为何让蒋琬当继承人,而不是姜维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临终之际,诸葛亮指定蒋琬、费祎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虽然没有担任丞相,却以尚书令、大将军的身份,实际上主导了蜀汉的朝...

司马越作为八王之乱参与者之一,带来了哪些影响?

司马越作为八王之乱参与者之一,带来了哪些影响?

司马越(?~311年4月23日),字元超,河内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四弟曹魏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王司马泰长子(晋书记为次子,然史书未记载司马泰长子,应为笔误)。晋武帝司马炎从兄弟。西晋宗室,晋惠帝至晋怀帝时期权臣,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都是对战曹洪,甘宁只用了二十回合,而马超秋娥用了五十回合?

都是对战曹洪,甘宁只用了二十回合,而马超秋娥用了五十回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曹洪是曹魏宗族大将,武力值不低,甘宁是东吴大将,武力值也不低,东吴大将中,除了太史慈,甘宁当属第一,马超更不用说了,是汉末群雄之一,也是蜀汉名将,武力值在超一流名将行列。然而,在打曹洪的时候,甘宁二十合打败了曹洪,而马超五十合还没拿下曹洪,...

刘璋: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

刘璋: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

刘璋(生卒年不详),字季玉,江夏竟陵人。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益州牧刘焉幼子,在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璋为人懦弱多疑。汉中张鲁骄纵,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派庞羲攻击张鲁,战败。后益州内乱,平定后,又有曹操将前...

康熙死后雍正没有将宜妃封为太妃,原因是什么?

康熙死后雍正没有将宜妃封为太妃,原因是什么?

宜妃是康熙朝早期宠爱的四妃之一。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在清朝,先帝去世后,新继位的皇帝往往会尊封先帝的妃子们为太妃,并把她们的养老工作安排妥当。可是康熙才去世15日,雍正却发上谕,狠狠训斥了康熙的妃子,58岁的宜妃。不光如此,雍正和乾隆在尊封先帝嫔妃时,也都把宜妃排除在外,这是怎么回...

项羽输给刘邦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刚愎自用还是另有别的原因

项羽输给刘邦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刚愎自用还是另有别的原因

对霸王项羽败给刘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志》中有言:“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秦末乱世,一代霸王项羽怀揣着自己的英雄梦想,带领着江东的才俊们南征北战,从此占一方势力,书写一生传奇威名。横空出世的项羽,战...

黄忠在三国武将排名中不许褚高,是为什么?

黄忠在三国武将排名中不许褚高,是为什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汉末三国,名将辈出,因为演义的渲染,民间有一个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吕布排在第一,无可争议,其他的有些出入,但是,基本都能说得过...

关羽死后刘备为什么不追谥 刘备是在埋怨荆州的过失吗

关羽死后刘备为什么不追谥 刘备是在埋怨荆州的过失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羽死后,刘备为何没有追谥他,是在怨其丢失荆州之过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关羽获得人生的第一个谥号,已经是他薨后四十年的事情了。季汉景耀三年(260年),后主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此时的季汉政权已经到了国祚的最后三年。一、刘备是没有资格追谥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