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擀面条,担扁担,自称是郑和后裔,专家:情况属实
2004年的9月,一个中国人来到了肯尼亚女孩萨里芙的家里,听完他的自我介绍,一个60岁的老妇人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
“几百年了,终于有中国人来找我们了。”
来人是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负责人郭崇立,而他来到这里只因一封信。
神秘的来信
几天前,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收到了一封信,信是一个肯尼亚女孩萨里芙写的,她在信里说“她们家族是中国人的后代,是中国水手郑和的后裔,希望能到中国寻根问祖。”
看到信的郭崇立觉得很荒谬,历史上的郑和是太监,他怎么可能有后裔呢?
他努力回想数百年前的历史,难道在那遥远的非洲大陆上,真的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渊源?带着疑惑和诧异的郭崇立决定亲自来见见这个女孩。
看着面前这个肤色黝黑的非洲女孩萨里芙和她的家人,郭崇立更加疑惑了。
一落座,萨里芙的母亲就讲了他们家族世代相传了600年的往事。
身世之谜
600多年前,郑和船队的一艘大船遇到大风浪,在拉穆附近海域触礁沉没。
船上20多人为了求生,最终游到了帕泰岛,并来到了岛上的上加村,因为无法离开,这些水手就在此定居下来,与当地人通婚、繁衍生息直到现在。
萨里芙的母亲讲完家族的往事,起身拿出了一个珍藏的青花瓷碗,“这件瓷器是中国船员带来的,它是我们家族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一直将它视为珍贵的财富,传承至今。”
郭崇立仔细端详着这件散发着幽幽青色的青花瓷碗,碗的底部赫然印着“大明宣德”字样。仿佛在向他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惊人的发现
听完了故事的郭崇文抬头看了看这个非洲女孩,虽然她有着非洲人代表性的黑皮肤和卷头发,但皮肤缺偏亚洲人的黄色,头发也不是紧贴头皮,嘴唇比非洲人更薄,眉眼间流露出一种说不清的亚洲气质。
难道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遥远的600年前我们的祖先真的踏上这片非洲大陆,并在这里生活了下来?
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这个村子里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建筑风格甚至墓地样式都与中国有着相似之处。
村子里的人搬东西并不是像传统的非洲人一样用头顶,而是用扁担,要知道用扁担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工具。
路边的妇女们在用编框筛粮食,旁边放着中国农村常见的石臼。
她们竟然还会炒菜和使用筷子,非洲当地人的做饭习惯比较单间,一般都是边切边煮,或是将米饭和各种配料混合在一起,用手抓着吃。
但在这个村子里更不可思议的是有些人还会用擀面杖。
村子里有人去世是用土葬,坟墓上还会装饰一些瓷片,待客之道也是把茶视为迎宾待客的佳品。
诸多巧合的事情不仅让郭崇文对这个村子更加好奇了,他决定和当地的历史学家和专家进行进一步考察。
跨越时空的血脉
在一些历史文献中,发现郑和在第四次下西洋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船队从当时上海县的太仓附近出发的,“上家村”的发音类似shanga, 竟然和上海话发音极为相似。
或许,真的是水手们为了纪念自己曾经的故乡才取了这个名字。
在村庄的周围他们找到了一些非常中式的古墓群,明显不同于其他的坟墓,半圆形的石堆,前面竖着一块碑,明显是中国传统的殡葬样式。
墓碑上刻着得汉字依稀可见,但因年代久远无法识别。这些墓都朝向北,是中国的方向,没有丝毫的偏差。
仔细看,墓地的上面还镶嵌着一些瓷器碎片,一眼认出是典型的中国青花瓷。
在整个非洲,恐怕难以寻觅到如此独特的墓碑。
那厚重的历史气息,令郭崇立内心深受震撼。他在这异国他乡的小岛上,虔诚地祭奠了长眠于此的船员们。
综合这些众多的迹象,上加村很有可能是当年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
寻根梦想
尽管已经过去了 600 年,但上加村的人们始终坚称自己是中国人,祖辈传承下来的祖训使他们铭记自己的身份。
随着调查的深入,2017年,考古学者宣布在曼达岛附近发现了3具具有中国人血缘的人骨遗骸,经过鉴定推断确实生活在郑和下西洋年代。
在附近海域还发现了来自中国的瓷器,目前在肯尼亚博物馆珍藏。
这些惊人的发现让萨里芙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终于找到了自己身世的答案,她的确是中国人的后代!
几年后,在郭崇立的帮助下,萨里芙真的来到了中国,在南京医科大学开始了她的学医之路。
几百年时光,铸就历史传奇,大家觉得上加村的人是否还能算作中国人呢?假如他们真的来中国生活,你会表示欢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