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有六个儿子,为何选择年仅8岁的弗陵为太子?是被逼无奈?
汉武帝有六个儿子,为何选择年仅8岁的弗陵为太子?是被逼无奈?
前言
一个年仅8岁的孩童,如何能够担当起汉王朝的重担?一位当朝皇帝怎会将自己一手缔造的大业托付给如此年幼的继承人?汉武帝为何选择一个8岁的弗陵为太子,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曲折与无奈?
一、儿子不孝,储君难选
西汉从汉武帝执掌大权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代英主,汉武帝执政期间不仅版图日渐壮大,朝野亦是群贤毕至。可就在他年岁渐高之时,意外的"巫蛊之祸"却狠狠地打击了这位老态龙钟的帝王。
巫蛊之祸的核心人物正是汉武帝最为器重的嫡长子太子刘据。刘据自幼就备受汉武帝的厚爱,七岁便正式被立为太子,长达三十一载之久。他的母亲卫皇后也因此获得了皇后的尊号。可谁曾想,这位被视为储君人选的太子,竟在巫蛊案中被牵连其中。
虽然刘据自己坚称清白无辜,但江充等人的诬告加上朝中阴谋,最终还是让汉武帝深信不疑。眼见局势危急,刘据不得不逃亡出逃,可最终仍是一场空,他在逃亡的路上遇害身亡。
如此一来,这位被大力栽培的嫡长子就此与帝位永远渺渺无缘了。刘据之死给汉武帝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最关心最重视的大儿子竟在皇室内乱中丢了性命,这让他对其他儿子们是否也怀有非分之想而生出了警惕之心。
其实在这之前,汉武帝曾一度想过立燕王刘旦为太子。但刘旦野心勃勃,竟然私下派人去长安求见汉武帝,表面上是要孝敬生病的父亲,实则是担心父亲驾崩后自己无法及时返回争夺帝位。
这番露骨的心计被汉武帝看穿,他痛斥刘旦"果有争心",并将其削去三县国土,从此与帝位无缘。就连一向表现良好的昌邑王刘髆,也因其舅舅李广利的密谋而身陷囹圄,注定无缘皇储之位了。
二、无奈之下立储幼子
汉武帝其余儿子中,二子齐王刘闳早逝,四子广陵王刘胥虽身强力壮但更喜好逸乐,乃是"行为无法度"之辈,根本不适合掌管大局。再看其余几个儿子,无一让汉武帝心中有数。
眼见自己年事已高,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太子刘据又英年早逝,汉武帝实在是焦虑万分。他深知如果自己突然驾崩,却没有立储重任,汉朝之大业必将陷入分裂动荡之中。因此他必须在自己有生之年,为大汉王朝指定一位合适的继承人。
可是,身边这些儿子个个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根本配不上储君这一重任。汉武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是选择立储这些资质平平的儿子们中的一个,亦或干脆不立储以免日后惹祸?
但不立储一旦他去世,朝野上下必将大乱,大汉帝国极有可能土崩瓦解。想到此处,汉武帝不得不狠下心来,最终选择了自己尚年幼的小儿子刘弗陵,将他立为太子。
三、立幼储可避大祸患
从表面上看,立刘弗陵为太子实在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毕竟如此年幼便要继承帝位,恐怕根本无法胜任一方国之重任。可汉武帝这个决定其实颇有深意。
首先,他相信幼小的刘弗陵还是一张白纸,比起那些个性已定的儿子们来说,更容易被塑造成一代贤明之主。再者,立储幼子可以避免母亲的外戚干政。
汉武帝深有体会,上任皇帝刘邦时期,吕后专权就曾给汉王朝带来大祸。如今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还年轻力壮,一旦外戚坐大,必将重蹈吕后覆辙。立储幼子可以杜绝这一隐患。
当然,幼主在位肯定需要辅佐,于是汉武帝为刘弗陵指定了四位贤良方正的大臣共同辅政,分别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和桑弘羊。他们个个都是汉武帝多年相处下亲自选拔的人才,应当足以辅佐幼主治理朝纲。
尤其是霍光,作为首席大臣,其在宫廷摸爬滚打二十余载,处事稳重圆滑,最为汉武帝所器重。辅政之初虽然因上官桀的阴谋而有波折,但最终霍光独揽大权,凭借自己过人的政治手腕,竟足足维持了二十载的专权辅政时代。
正是汉武帝的深谋远虑和霍光等大臣的辅佐,才让年幼的刘弗陵最终能够安全无虞地执掌大权,并将汉王朝一步步引向了全新的繁荣巅峰——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昭阳之治"的时代。
综上所述,汉武帝之所以在晚年非要立储幼子刘弗陵为太子,背后的深意正是为了保证王朝稳定和长治久安。刘弗陵未来之所以能够施展手腕,也全仰仗着汉武帝的先见之明和精心布局。
结语
任何一个帝王或国家领袖,立储问题都是重中之重。就连汉武帝这样一代英主,在晚年立储之时也是步步为营、精心部署,生怕稍有疏漏便酿成大祸。
而他最终选择立储幼子刘弗陵,看似有违常理,但其中却暗藏了对王朝长治久安的深层考量。一方面,立储幼子可以避免母亲外戚坐大造成的专权祸乱;另一方面,幼储想必也更加容易接受塑造和辅佐大臣的引导。
并且,汉武帝精心遴选的几位贤良重臣,尤其是霍光,都是令人放心的托孤重任者。有了汉武帝的先见之明和大臣们的英明辅佐,原本不被看好的幼储刘弗陵最终不仅安全登基,而且还创造出了"昭阳盛世"的繁荣局面,可谓是一个立储之选的更佳注脚。
这样的选择虽然看似无奈,但结果终归是睿智和成功的。由此可见,对于一代英主而言,睿智远见和精心布局终究是立储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