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红军改编成4.5万八路军,毛主席四步法安置剩余3.5万
1937年,国共二次合作。
经过十余次谈判,在我党力争之下,最终从 *** 处争取了3个师、4.5万人的正规军编制。
可此时的红军加起来却有8万人。剩下的3.5万没有编制的红军该何去何从?关键时刻,毛主席是怎么巧妙处理的?
逼蒋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加快了全面入侵中国的脚步。但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指导思想下, *** 方面对步步紧逼的日寇,却选择实行“不抵抗政策”,反而集结重兵“围剿”红军,致使热河等地相继沦陷。
尽管丢失东北的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一直积极向蒋介石请战收复故土,但都遭到拒绝。
为了消耗地方军阀的实力,蒋介石甚至强令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前往西北“围剿”红军。值此民族危亡之际,广东军阀陈济棠与广西军阀李宗仁达成合作,在1936年6月以“北上抗日”为口号,发动了反对蒋介石的“两广事变”。
虽然“两广事变”在各方的斡旋下草草收场,但这也给了执拗于打内战的蒋介石很大的外交压力。
迫于无奈,蒋介石派出亲信陈立夫于当年10月与 *** 代表潘汉年在上海秘密会晤,协商国共二次合作的可能性。
但此时的蒋介石,并非真心实意地想与 *** 合作,而是迫于各方压力才作出的妥协之举。也正因此, *** 方面在此次秘密接触中颇为傲慢,提出了许多武力的条件。
例如,陈立夫在谈判中向潘汉年表示,蒋介石最多给予红军3000-5000人的编制,连一个满编旅的规模都不到。
不仅如此, *** 方面还进一步要求红军师一级及以上的指挥官必须全部解职,前往国外深造,最少半年后才能回国,且还需接受 *** 方面的考核来安排之后的岗位。 *** 此举无疑是要彻底剥夺我党对于红军的控制权与指挥权,可谓是毫无诚意。
潘汉年在听到这样苛刻无礼的要求后,强硬地回击陈立夫:“陈先生,我看这不是在谈国共合作抗日的大事,而是蒋先生在单方面的收编红军、瓦解中国 *** !”
由于蒋介石毫无谈判诚意,这次在上海进行的秘密谈判很快便陷入了僵局。就在这时,一件“黑天鹅事件”扭转了局面。
1936年12月12日,早就厌倦打内战而一心想要打回东北、收复家乡的东北军少帅张学良,联合西北军首脑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将前往督战的蒋介石扣押。
事变发生后,我党 *** 在短暂惊愕后,立刻在毛主席的建议下,从大局考虑,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此逼迫蒋介石合作抗日的应对方针。
最终,在我党斡旋下,经过各方协商,蒋介石接受了周总理提出的“抗日救国八项主张”,自此拉开了国共二次合作抗日的序幕。
借着“西安事变”后国共二次合作的东风,有关红军整编的事宜再次提上日程。
但骨子里就“极端 *** ”的蒋介石却在此事上处处使绊子,让红军改编之路异常曲折。
艰难的谈判进程
为了达成红军的改编事宜,我党与 *** 在1937年先后于庐山、杭州等地进行了5次正式会谈。
可蒋介石“编共而不容共”的态度,使得谈判异常艰难。一开始,谈判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改编后红军的编制规模上。
1937年上半年之一次谈判时,陕北的红军总规模达到了8万余人,实际兵力相当于两个整编军。
因此,基于自身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考量,我党方面最终提出的方案是争取“4个军、12个师、36个旅、上百个团”的编制。但我党的提案,很快就被想要遏制红军发展的蒋介石所拒绝。
针对这一情况,毛主席在深思熟虑后决定从大局出发,亲自致电谈判小组提出了新的改编方案:红军整编为4个师、16个团,外带两个工兵师总计6万人的规模。
从原本的“4个军、16个师”一下子缩减到4个师,我方的让步可谓是诚意满满。
但蒋介石对此仍不满足。在获悉了 *** 的新提案后,他再次指示 *** 谈判人员给出了一个毫无诚意的方案:红军整编为3个师,且每个师的编制仅有9000人。
也就是说,按照蒋介石的方案,红军总计只获得了2.7万人的编制规模。这无疑是我党难以接受的。对此,我方代表据理力争,与 *** 陷入漫长的拉锯。
最终,经过艰难的斗争,关于红军规模的问题以“3个师,总计4.5万人”的方案达成一致。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解决了编制规模问题后,蒋介石又在红军的指挥结构上,动起了歪心思。
从一开始,蒋介石就绞尽脑汁地想要渗透红军。因而在之一次谈判时, *** 方面就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要求改编后的红军中副师长和参谋长的职务,必须由 *** 方面指定。
在随后的谈判中,蒋介石又屡屡作妖,先是要求我党与其个人合作、向其个人效忠,随后又态度强硬地要求毛主席、朱德两位红军的灵魂人物出国考察、离开红军。
在第四次谈判中,蒋介石甚至毫无遮掩地要求红军必须设立政训处,以此机构来替代党组织对红军的指挥权。
为了促成谈判,毛主席下了很大的决心,先是表示可以接受政训处的存在。随后甚至还作出了“原则上不拒绝外出做事”的承诺,但对于 *** 的满满诚意,蒋介石仍不满意。
凡此种种,都将蒋介石“谈判是假,吞并红军是真”的意图暴露得淋漓尽致。
这也使得谈判再次陷入僵局。就在这时,日寇的入局,再度成为破局的关键。
毛主席的巧妙安排
就在国共关于红军改编的谈判,因为蒋介石的私心与傲慢而停滞不前时,日本人动手了。
1937年7月7日,日寇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入侵我国平津地区,开启了全面侵华的脚步。
面对日寇的侵略步伐,蒋介石终于明白中日之间必将决一死战,我党是必须联合的有方力量。
因而,在8月4日,老蒋终于松口,同意为红军批复115、120和129三个师的番号,并按照 *** 的要求公布了团级以上干部及政训处主任的名单。
但此时的蒋介石仍不甘心,新编成的八路军正副总指挥及各师参谋长的人选名单,其仍未批复。
但随着“淞沪会战”的爆发,在正面战场倍感压力的蒋介石终于坚持不下去了。
*** *** 在8月14日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公开同意了八路军独立自主展开抗战运动的方针,承担敌后抗日、牵制日军的任务。
至此,国共关于红军整编的二次合作谈判,在张学良和日寇的先后助攻下,终于尘埃落定。但此时的 *** 也面临了一大难题,那就是剩余未获得编制的3.5万人,该如何安排。
如果将他们舍弃,那么势必寒了心多年追随革命的将士们的心。可如果将他们留下又将违反谈判协议授人以柄,且军饷开支的压力也不好解决。针对这一难题,毛主席在深思熟虑后给出了巧妙的解法。
之一,毛主席在三个师的师部直属部队上做起了文章。
当时, *** 的军队编制中,除了平常的作战部队,还有直接接受师部、军部领导指挥的直属部队,如师属炮兵营、特务营等。
因此,毛主席就参照 *** 的军制,让三个师各自申请相应的直属营。这些直属营少则两三百人,多则近千人。光是凭借这一招,就解决了万余人的编制问题。
第二,毛主席以保卫党中央安全为目的,组建了八路军留守兵团。
由于八路军主力三个师全部进入山西前线抗日,因而后方的守备极为空虚。此时毛主席提出组建卫戍性质的留守兵团要求,蒋介石也无法拒绝。
八路军留守兵团在成立之初,总员额达到了8000人。其中除了从三个主力师抽调的骨干外,其余大多数则由未获得编制的战士组成。且在后续的发展中,留守兵团的实力不断扩大,总计吸纳了上万人。
第三,则是创办抗日大学,以军校学员的形式安置未获编制的红军战士。
在整个抗战时期,八路军创办了12个抗战大学,总计安置了上万人的红军战士。这些精英骨干也在随后的八路军发展壮大中,成为了中流砥柱。
第四,则是将伤残严重的红军战士安排退役,成为我党根据地民兵组织的基层干部。
通过以上 *** ,毛主席巧妙地化解难题,将未获得编制的3.5万红军战士留在了 *** 武装的体系之中。这为日后八路军的发展壮大提供重要基础。
结语
3.5万红军的安置首先应归功于毛主席的巧妙安排。
但从更深次的角度讲,之所以毛主席的 *** 能够成功,本质上还是依赖我党放手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策略,才能解决这数万人的军饷补给问题。
参考文献
张文俊.全面抗战前红军改编谈判中的国共较量[J].安徽史学,2022(01):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