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最长寿的儿子:未参加九龙夺嫡,生12个子女,活了79岁
康熙最长寿的儿子:未参加九龙夺嫡,生12个子女,活了79岁
康熙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幼年时父母双亡,由孝庄太皇太后悉心栽培长大,直至最后康熙都在感概未能为父母一尽孝心。虽然康熙的成长环境是和平的,但孝庄太皇太后一直以帝王的标准严格要求他,教育他要温良仁厚,康熙自己刻苦读书,学识渊博。
康熙一生勤于政务、心系天下。不仅学习儒家文化,还在西医方面有造诣,也在书法、诗词、数学、史籍方面有所涉猎。他在位期间,踏踏实实地为百姓做事,减轻百姓负担、治理黄河水患。一生勤奋治国、颇有作为的他挑选太子自然要求很高,一开始被立为皇太子的二阿哥最后被废除,直至康熙驾崩才宣布真正的继承人。
自古以来,皇位的角逐在帝王家从未停歇。康熙一生共有55个子女,其35个儿子中仅20个儿子活到成年,其中胤裪便是最长寿的。
可生在帝王之家,想活命都不是件易事,胤裪是如何不参与纷争获得长寿的呢?
一、九龙夺嫡的激烈角逐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愈演愈烈,立派结党、明枪暗箭自然不可避免。角逐皇位的九位皇子皆是人中龙凤,实力不容小觑。但皇位只有一个,纵使各皇子再优秀,能成帝王的只有最后的赢家。
其实康熙十五年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但此后二阿哥结党营私且愈发骄纵,要知道康熙平生最厌恶结党营私的人,于是废除了太子。废太子之后,各个皇子对帝位觊觎已久,更是组织了各自的派别和人脉,九子夺嫡逐渐进入 *** ,其中的残酷不禁令人毛骨悚然,
直至康熙病故,遗嘱中才宣布胤禛继承皇位,便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这场纷争就此落下帷幕,以胤禛夺储成功告终。
而在此期间,胤裪远离皇位争夺、不求名利,因此避免了皇兄们的算计,且得到信任和重用。胤裪的不争不抢不仅是从小所受教育的影响,更是莫大的智慧。
说到胤裪的成长经历,就不得不提到一位重要的女性——苏麻喇姑。
二、胤裪的成长
胤裪是由苏麻喇姑抚育的。
苏麻喇姑出身贫苦,后成布木布泰(孝庄皇太后)的贴身侍女陪嫁入京,然后成为一个历经4个朝代的传奇人物,她的一生都与皇室有着不解之缘。
作为孝庄皇太后的贴身侍女陪嫁来京之后,头脑聪明且处事得体的她受到重用,不仅细致入微地照顾孝庄皇太后的生活起居和日常事务,还学习了满语、满文,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侍女成功翻身受到重视和嘉奖,还成为了康熙的老师。
除此之外,苏麻喇姑精通女红,还被推荐参与设计清朝冠服。
身为一名侍女,她已然备受皇室成员的尊敬,不得不说是传奇一生。
苏麻喇姑抚育胤裪的契机是孝庄文皇后的病逝。康熙二十六年孝庄皇太后因病逝世,使得苏麻喇姑悲伤孤独、一蹶不振,已经七旬高龄的她身心都受到沉重打击。康熙不忍看到她茶饭不思、整日郁郁,于是,便把定妃的儿子胤裪交由她抚育,以缓解她的悲痛、帮助她摆脱痛苦。
胤裪长大后,晚年的苏麻喇姑的生活清闲恬淡,此时的她笃信佛教,念佛诵经已成家常便饭。但与众不同的是,她为皇帝祈求保佑,这也使得皇帝对她的感情更加深厚。
在苏麻喇姑的养育下,胤裪成为一位心性淡泊的皇子,做事中庸不争抢的他多次办理朝中事务。
在她逝世之时,胤裪主动提出为她守墓,百日供饭,三七诵经。对这样一位侍女如此厚待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由此可见皇室对她的尊崇。康熙也对苏麻喇姑有深厚的感情,也难得皇子如此重情重义,便欣然同意。
三、胤裪的一生
胤裪的出身并不太好。他的生母定妃万琉哈氏是正五品郎中拖尔弼之女,从宫女到庶妃,又于康熙五十七年被册封为定嫔,这几十年便是她的大半生。其养母虽在宫中深受孝庄皇太后及康熙帝的重用,但毕竟是一个侍女。
或许是受其生母和养母的影响,胤裪无心朝野纷争,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是为数不多的德才兼备却不争皇位的皇子。
虽未参与储君之位的角逐,但胤裪的一生依然受到重用,先后被封为贝子和履亲王。
胤裪一生有12个子女,6子6女,其中6个儿子和3个女儿均年幼丧命,众多孩子中第四女寿命最长,于道光五年卒,年90岁。
胤裪于乾隆二十八年去世,享年79岁,是当时最长寿的皇子。其生母定嫔死时97岁,是清后宫中寿命最长的嫔妃。其养母苏麻喇姑以九旬高龄去世,是古代难得的高寿。
结语:
九子夺嫡可称得上是历史上很精彩的一次皇位之争,其中的残酷激烈不言而喻。而经过九子夺嫡,皇子们的结局都非常凄惨。众皇子要么被削去爵位、囚禁众生,要么不堪重负主动退出,只有皇十三子因支持皇四子(雍正)而躲过一劫。经历过九子夺嫡的惨烈,雍正深知其残酷和危害,因此便秘密立储(将遗嘱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避免皇子夺位的悲剧发生。
未曾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十二子胤裪,虽备受重用、手握实权,但并没有受到众皇子的打压针对,反而被任命署理内务府总管事且受到皇帝嘉奖,管理宗人府事务,后因处理事务井井有条被封为郡王。
生于帝王之家,想独善其身无异于登天难事。可不骄不躁、不争不抢的胤裪熟知中庸之道、淡泊名利,终能于乱局之中保全自己。在这物欲横流、快速消费的时代,工作、爱情、生活都变得快速,可要想真正了解自己、成就自己,我们便不能被这世俗表面所迷惑,要静下心思考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不急于求成、不随波逐流。老祖宗留下的中庸之道永远值得我们思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