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将有功之臣尽诛,唯独漏杀一人,多年后此人让大明江山易主
前言:
众所周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可谓是杀伐果断,引得朝廷上下无不对他恐惧万分。为了给孙子朱允炆清理阻碍,大杀有功之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狠人皇帝,在将有功之人屠杀殆尽的时候,却漏杀了一个人。
这个人是谁,他又做了哪些事情,让多年后的大明江山易主?
事件缘由:
时间来到1392年,当时朱元璋的太子,未来的皇位继承人朱标突然离世。导致对朱元璋的打击非常大,自己从始至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儿子铺路,让他能够顺利的接替自己的位置。
现在儿子离世,太子之位一时空闲,将朱元璋所有的布局打破了。自己要考虑究竟让谁来接班,谁能够接班让他忧心忡忡。思虑再三朱元璋还是本着,古往今来职位传承的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原则。
朱元璋打算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因为朱允炆跟他的哥哥对比的话,几乎没什么背景,后边也不会有外戚干政,但是朱允炆毕竟还尚且年幼,而且朱允炆还是次子,毫无疑问太子的人选就是朱允炆。
朱元璋考虑到朱允炆对于朝廷那些虎视眈眈的大臣,可能处理不了,于是朱元璋再一次进行了朝廷的大清理。
为了让朱允炆更好的继位。朱元璋将自己所有的儿子汇聚到京城,让朱允炆一一拜见,确立朱允炆的太子身份,以及让这些藩王顾及朱允炆的亲戚名义,在自己百年之后尽心辅佐朱允炆。
对于势力盘根错节的大臣将领,朱元璋则是开始了清理阻碍。这也为后边朱允炆顺利登基起到了关键作用。
清理阻碍:
朱元璋将一些骄兵悍将不好对付的大臣将领,都相继清除杀掉,对于各地的藩王,兵力也仅仅是够自保,而且还没有地方大权以及财政大权,所有的权力都归皇帝所有。
著名的清理案件就是蓝玉案,在这个案件中了,朱元璋处决了包括蓝玉在内的一万五千左右的骄兵悍将。
还有胡惟庸案,朱元璋清理了包括胡惟庸在内的三万左右的相关涉案人员以及朝廷大臣。然而朱元璋却放过了一人,这个人就是陈亨。
陈亨也是早期跟随朱元璋一起进行开疆拓土的将领。当时朱元璋大范围清洗的时候,陈亨在镇守边境,虽然他也是战功赫赫,但是相较于蓝玉等人还是稍逊一些。
而且跟朝廷的核心决策层距离也是非常远的。因此朱元璋觉得此人并不会威胁到朱允炆。便放过了他。没想到就是漏杀的这一人,为后来的江山易主起到了关键作用。
陈亨身世:
陈亨原本是元朝末期的将领,后来元朝大乱,陈亨便投靠了朱元璋的部队。此后便跟随朱元璋徐达进行北征,在此期间屡立战功。
直到明朝建立之后,陈亨被朱元璋调到了北部边境,固守北方元代的残余势力的侵扰,从而一直在边关戍守,维护边关的安全稳定。
因为比较听朱元璋的话,而且还在戍守边关的时候,多次抵挡侵扰,受到了朱元璋的多次嘉奖。才让陈亨活了下来。
朱元璋在位时,本来朝廷人心惶惶,朱允炆刚登基不久,大臣们刚有喘息之机,不太可能暂时会有反叛之心,可见朱允炆根本没必要着急削藩,来引起众多藩王的不满。朱元璋早就给他清理干净了。
但是朱允炆内心还是担忧的,万一叔叔们真的反了,自己这些能力如何能够抵挡的住,于是朱允炆便开始削藩的政策逐渐瓦解叔叔们的实力。
削藩开始:
朱允炆登基之后,一直思考着削藩,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询问了朱元璋给他留下了的三位太师,分别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没想到这三位全票支持朱允炆削藩。
因为当时的九大藩王兵力全部加起来,也没有朝廷旗下的兵力多。但是有一点没料到,能领兵打仗的将领不多啊。藩王们都是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的老油条,领兵作战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就是兵力稍微逊色些。
朱允炆得到支持之后,便更加坚定要削藩了。在查看了几个藩王的实力之后,朱允炆觉得对比较弱以及行为不检点的藩王进行下手。
朱允炆认为周王是燕王朱棣的同胞兄弟,实力没有燕王强,对其下手,还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没准燕王看到之后会主动妥协,这样自己也比较省心。
废了周王之后,又用同样的 *** 废除了齐王。仅仅是之一年就废掉了三位藩王。这种异样的行为也引起了其他藩王的怀疑。
到了第二年又是两个藩王被罢免,接二连三的事件,谁都可以看出皇帝这是要削藩了。剩下的藩王们,也开始抱团进行反抗。于是靖难之变也就是开始了。
靖难之变:
由于朱允炆削藩太急促,导致燕王朱棣也公然开始造反,以清君侧的口号,开始了靖难之变。再加上事发突然,朱棣之前的旧部选择投降朱棣,致使朱棣的人马以及地盘越来越多。
朱棣多年的征战,本身有勇有谋,只是手里缺少人马,不得已只能在自己的地盘安安稳稳做个藩王,但是朱允炆都逼到家门口了,朱棣也就不得不反了。
朱允炆这边虽然兵马很多,但是没有统兵作战的将领,导致朱棣起义之后,朝廷之中没有可以与之抵抗的将领可用。虽然朱允炆正统,但是由于削藩,人们也害怕朱允炆再次学朱元璋那样大肆屠杀将领,于是就是有个别有能力的,也不敢死命抵抗。
就在这种时刻,朱棣影响力明显要多于朱允炆的,朱棣逐渐占领了北京城以及附近的领地,一点点积攒兵力跟人马。于是率领四万精兵打算向南进发。
这时候剩下几位藩王开始逐渐抱团,其中宁王朱权与朱棣有亲戚关系,因此投靠了燕王。而朱权的手下正是陈亨,陈亨此时担任朱权俺的大宁卫统领,大宁卫这支队伍属于最强的骑兵部队了。
就在朱棣缺人马的情况,收编了这支战斗力强悍的骑兵部队。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骑兵部队,拥有十万的精兵规模,这一下子立马增强了朱棣部队的战斗规模以及战斗能力,再加上朱棣领兵作战的能力,攻占南京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此时的朱允炆这边,只有一个年迈的老将耿炳文可用。于是耿炳文带领十三万人马开始伐燕王。本来士兵的作战能力就没有戍守边关的士兵作战能力强,再加上耿炳文能力也只是擅长防守为主。
在经过多次跟燕王交手之后,朱允炆这边的主力部队打败,耿炳文率领残余人马守在城内,抵挡了燕王军队三天,也没有被其攻克,燕王部队只能返回北平。
消息传到朱允炆这边,朱允炆调派李景隆前去替换耿炳文,集结五十万大军公道燕王部队。而李景隆更是比耿炳文还不如,本身就没有多少领兵作战的能力,又刚愎自用。
可想而知,五十万部队被燕王军队引诱设计,导致一次又一次的错失战机。李景隆见战事不利,于是急忙下令撤退,由于撤退匆忙,数十万的辎重物品全部白送给了燕王军队。其余部队还没收到命令之时,仍然在顽强抵抗。导致没有增援部队,全部被燕王军队消灭。
至此燕王消灭了朱允炆这边十几万的人马。连续的战斗导致朱允炆这边士气遭到重创。李景隆在无计可施的时候,给朱棣写信要求停战。
于是停战休整之后,又迎来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至此导致朱允炆这边几十万的部队全部消耗殆尽。
生死存亡:
休整完毕之后,李景隆的兵力又增加到了六十万,李景隆打算一举歼灭燕军,目标就是白沟河。于是两军展开激烈交战。
朱棣这边熟悉战法,又巧设伏兵,双方混战一触即发。最后还是被朱棣抓住机会,朱允炆部队又再次大败,李景隆趁机突围撤退,辎重物品再次全部丢下,经此一战投降的人马将近十万余人。
突围成功的李景隆此时只剩下残余的十几万部队,仍然是一边撤退,一边丢掉辎重。导致燕王部队占领了德州,顺势包围了济南。李景隆将所有人马全部消耗殆尽。
消息传到朱允炆二中,朱允炆撤销了李景隆的所有职位。就这样在燕王军队势如破竹的攻击之下,朱允炆这边一点点的丢到领土,直到南京城被占领。
这场耗时四年之久的战斗终于结束,江山易主,燕军攻入金陵,靖难之变结束。
然而燕王进京之后,建文帝下落不明,不知所踪。于是朱棣随后继承皇位。
真相大白:
陈亨也因为投靠燕王,受到重用嘉奖。为何陈亨一向对朱元璋衷心的他,突然投靠朱棣呢?
其实这都因为之前朱元璋大肆屠杀将领的原因,虽然他衷心于朱元璋,也没有受到波及,但是身边的兄弟,一个接一个的被朱元璋清理掉,就剩他自己的时候。他也是惶惶不安。
后来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又开始削藩,此时的陈亨权力已然不弱,而且手里的人马也可以算的上是一个藩王的水平了。陈亨担心朱允炆这样来势汹汹的削藩,没准自己就是下一个被清理的对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也顺势起义。
就在这个时间燕王朱棣也跟反了,不造反也是死,造反失败也是死,成功了没准还能有一条出路。还不如拼命博一回,于是陈亨便想着联合朱棣一起,私下里悄悄带领部队把宁王控制住,于是宁王也在无奈的情况之下,跟燕王一起联合了。
而陈亨便由此帮助燕王的军队拼死搏杀,不幸的是在攻打济南的时候,遭到袭击,伤势过重,同年十月不幸离世。
随后朱棣登基成为明成祖之后,追封陈亨为泾国公,赐谥襄敏。
结语:
总的来看,若不是陈亨在朱棣兵力微弱的时候加入,朱棣或许还没那么容易获胜,没准还要在拼死斗争个几年。毕竟朱允炆这边,物力以及兵力等方面还是比朱棣多出不少。毕竟整个国家的财物都在朱允炆这边,朱棣再坚持几年不一定物力方面会一直保持。在拼个几年的结果就不一定谁胜谁负了。所以陈亨在这里面的作用还是蛮关键的。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太祖实录》
《皇明祖训》
《明鉴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