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党躲入茅厕,敌人经过,群众抱怨道:这人蹲得也太久了
1946年6月6日,一群 *** 士兵在街道上跑来跑去,似在寻找什么人。
路过后街茅厕时,其中一名士兵停下脚步,转身走向茅厕想要上前查看。
马上走到跟前时,等在外面的群众不耐烦地说:“里面的好了没?都多久了还不出来。”
旁边的人也附和道:“就是,大半天了。”
听到这话, *** 士兵略作思考后,转身离开了后街。
见他走后,两名群众敲了敲茅厕的门,小声说:
“同志,他们走了,你可以出来了。”
藏在茅厕里的是什么人? *** 军官为何在听见这句话后转身就走?
突遇敌袭
1946年6月6日上午,这日天气极好,太阳高悬于空,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趁着出太阳,姜灶镇的百姓将被褥都拿出来,搭在院子里晾晒。不少商贩也纷纷出摊,挤在人多的地方叫卖着。
一位老人家穿过拥挤的人群,来到一家理发铺门前。
这家理发铺坐落在镇东建设街上,地理位置好,四周环绕的都是民居,每天都会有许多人来理发。
店长蒋达是觉民乡民主 *** 的乡长,这间店铺是祖上传下来的,传到蒋达手里后,他一直兢兢业业经营着。
既不涨价,技术还好,回头客非常多。
这位老人家就是理发店的常客之一,每月初都会来找蒋达给自己理发。
“您来啦。”见到老人家,蒋达十分熟稔地同他打招呼:“正好,我这儿刚理完一批,您来得正是时候。”
他把老人家领到洗头的地方,往他的头发上打了些皂角水。
“别人家都在涨价,只有你这儿还是五年前的价格,你真的不怕亏本了?”
“这哪有什么高成本?亏不了的,无非就是多赚少赚的区别。”
蒋达挠了挠头,语气朴实道。
说到这个话题,他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现如今姜灶镇的物价越来越高,都是因为 *** 驻扎在附近,隔三差五便会趁解放区兵力薄弱时趁虚而入。
他们在重要的交通枢纽处安营扎寨,直接将姜灶镇的物资来源阻断了大半。百姓虽能依靠土地自给自足,一些生活必须用品还是要去解放区外购买。
给老人家洗完头后,蒋达拿起理发用的推子,刚要开始,便听见外面传来一声凄厉的尖叫。
紧接着便是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夹杂着枪声,打破了姜灶镇平静的一天。
听见枪响,蒋达神色一凛,掀开门帘看向外边。
大街上早已没有了方才安宁祥和的景象,商贩匆匆逃窜,甚至来不及收拾货物,地上堆了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百姓惊慌失措地往家赶,不出两分钟,方才还热闹非凡的街道变得空荡荡,四下安静地只能听见敌军的脚步声。
那脚步声越来越逼近,只要再过一个弯就会看到蒋达的理发店。
千钧一发之际,他将帘子猛地放下,领着老人家从后门离开。
“不好意思,今天这发是理不了了,您赶快回家吧。”
老人家叮嘱道:
“我看他们这回来势汹汹,像是冲着你来的,你要小心啊。”
蒋达点点头,专门挑偏僻人少的小径走,一路绕到了一间茶馆门前。
这间茶馆的老板娘赵巧凤也是一名党员,平日负责收集情报,给部队提供各种重要信息。
此时,茶馆大门紧闭,想必赵巧凤也听到了 *** 军的动静,之一时间关了店。
险象环生
蒋达按照三长一短的顺序敲门,这是他和赵巧凤定下的暗号。
敲完,他在透过门缝能看到的位置站好。不一会儿,门从里边打开,赵巧凤探出半个身子,左右环顾一圈,招呼他进来。
等蒋达进来后,赵巧凤边拿出丈夫的衣服给他,边向他解释这次的情况。
原来今天突袭姜灶镇的这支 *** 军队,就是平时驻扎在交通枢纽上,隔三差五便来捣乱的那支。
驻扎在解放区的我党军队这几天去了隔壁镇支援,此时防御力量空虚,敌人便趁机而入打了过来。
赵巧凤愤愤不平道:“突袭隔壁镇那支部队,和今天这群人压根就是一伙儿的,为的就是用调虎离山计,把咱们这边的军队骗过去。”
蒋达还在她口中得知,敌人这次突袭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将他抓住。
赵巧凤叮嘱蒋达,如果敌人搜查到了茶馆,无论如何都要咬死二人是夫妻。
换好衣服后,二人忐忑不安地等待着。
不一会儿,街上传来嘈杂的响声。 *** 开始挨家挨户敲门盘查了。
这条街上没几家店铺,很快便查到了赵巧凤的茶馆。
前来搜查的 *** 士兵将茶馆上下翻了个底朝天,随后又对两人进行了一番盘问。
蒋达和赵巧凤配合十分默契,面对 *** 的逼问,给出了天衣无缝的回答。
原本马上就要躲过这劫, *** 军临走前,突然注意到蒋大虎口的茧子。
“你一个开茶水铺的,手上怎么这么多陈年老茧?”
面对突然抛出的疑问,蒋达没能立时回答。正是这几秒钟的犹豫,让 *** 察觉出了异样。
他们断定蒋达不是普通的商人,要将他带回营地审问,任凭赵巧凤怎么解释也不听,甚至威胁说要将她一起带走。
蒋达见状,悄悄向赵巧凤递了个眼神:“既然几位长官怀疑我,那我就和你们走一趟吧。身正不怕影子斜,你们到时自然会知道我是冤枉的。”
见他态度没那么抗拒,老老实实跟着军队一起走, *** 军便放松了警惕。
姜灶镇小巷多,弯弯绕绕的地形十分复杂。 *** 军走了没几步便晕头转向了,于是让蒋达给他们带路。
蒋达心中暗喜,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故意将 *** 军带到了一处地势复杂的巷口,巷道十分狭窄,至多只能通过一人,这样的地方最适合逃脱。
*** 军也不傻,见到路越走越窄,当即意识到不对劲。
可惜为时已晚,蒋达已经挣开束缚跑了出去。
鱼水之情
巷道过于狭窄, *** 军分成两路,从两侧包抄过去,想将蒋达堵死在另一个出口处。
此路不通,蒋达半路调转方向,冲进了一户民居内。
这家人见来人是蒋达,急忙打开自家后门,焦急道:
“蒋乡长,从这里出去有一条街,那边儿人多,大伙儿会帮助您的。”
蒋达匆忙道谢后冲了出去,依照群众的说法来到了后街。
此时,敌人也穷追不舍地赶了上来。眼见马上要追上了,不知道路边哪位百姓悄悄推了一把靠在墙上的竹竿。
竹竿表面湿滑,走在前面的人踩上去后不小心滑到,连带着将身后一群人都绊倒了。
敌人气急败坏地爬起来,看向周围百姓:“是谁干的?”
自然是无人应声,找不到始作俑者,敌人只能咽下这口气,继续追赶蒋达。
因为这一出闹剧,蒋达同敌人已经拉开了一段距离。打算离开时,他发现出口处也守着十几名士兵。
蒋达被这一意料之外的景象惊出一身冷汗,身后再次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他四下张望一圈,看到了一间茅厕,急忙躲了进去。
“哎,你怎么插队——”
在茅厕外排队的普通民众杨秀英本想拦他,在看清是蒋达后,将没说完的话咽了回去。
蒋达前脚刚躲进去,追兵后脚便赶来了。
在被询问是否有见到蒋达时,杨秀英同另外一位群众顾宝冬对视一眼,齐齐否认:“没见过。”
*** 士兵啐骂一句,继续向前追赶。不等二人松口气,只见落在队尾的士兵突然扭过头,审视的目光落在茅厕上。
坏了!
杨秀英心下一惊,深知这扇门一旦打开,后果将无法挽回。
他站在原地按兵不动,大脑内快速思考办法。在士兵即将过来前,杨秀英长叹口气,不耐烦地说:“里边的人还没好吗?都半天了。”
顾宝冬也附和道:“就是的,大伙儿还在外边排队等着呢。”
听到这话, *** 士兵脚步一顿。
他开始追捕到现在不过十分钟时间,既然里边那人早就进去了,想必不是自己要找的人。
他这样想着,转身离开了后街。
等 *** 军彻底离开后街,顾冬宝上前轻扣茅厕的门:“蒋乡长,他们已经走了,您可以出来了。”
蒋达对这两位群众表达了感谢之情,杨秀英摆摆手:
“小事一桩,我们为战士们的,远远不及战士们为百姓所做的万分之一。”
毛主席曾说过,人民群众是“水”, *** 是“鱼”,没有水,鱼就无法生存下去。
蒋达此次经历,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如果没有沿途百姓的帮助,凭借蒋达自己恐怕很难逃出生天。
回顾历史长河,国家能一路走到今天,依靠的不仅是战士们,还有无数没能留下名字的草根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