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穿透力超强,防弹衣克星,求求你们放过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吧
彩云又要说军迷中的中特色反智主义了,大致就是:
外国人、专业人士费心研究某个武器装备,其实都是瞎折腾,满足这种需求的武器装备早就有了,兔子用了好多年了。
具体到手枪弹上,这种思维就具体化为对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的迷信,认为该弹穿透力超强,防弹衣克星,香港警察都怕“大黑星”手枪,为什么不在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基础上增强装药,采用穿甲弹头,变成高速穿甲手枪弹呢?潜力不是比9x19mm帕弹更大吗?
大黑星加上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在很多人眼里大概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关于7.62x25mm托卡列夫弹的身世,大家基本有所了解。该弹诞生于1928年,是苏联枪械设计师菲德尔托卡列夫以7.63x25mm毛瑟手枪弹为基础小改后定型的。该弹与7.63x25mm毛瑟手枪弹的差异在于改用纳甘转轮手枪弹的大直径底火,增宽抽壳钩槽,提升抽壳可靠性,发射药也改为苏联国产发射药。按照苏联的说法,托卡列夫弹和毛瑟手枪弹可以通用,但因为公差和膛压差异,两种枪弹互换使用可靠性差,有的还不能正确合膛,导致无法闭锁。
毛瑟手枪弹(左)和托卡列夫手枪弹(右),前者弹头为白铜被甲,用小底火,后者弹头为覆铜钢被甲,用与纳甘转轮弹通用的大底火。
标准的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弹头重5.45-5.70g,圆头、平底、铅芯,原毛瑟弹头多为白铜被甲,托卡列夫弹为节约成本,改用覆铜钢被甲,装药为0.6g单基无烟发射药,在托卡列夫手枪上发射时初速约415-445m/s,用冲锋枪发射初速可达到500m/s以上,属于典型的高速轻弹。
采用铅芯被甲弹头的托卡列夫手枪弹
以弹头侵彻能力论,由于托卡列夫手枪弹初速高,口径还稍小,弹头截面比动能要比9x19mm帕弹更高,侵彻力也更高,但其截面比动能小于.357Mag转轮手枪弹,而且其弹头为传统的铅芯被甲弹头,并未采用刻意增强侵彻力的设计,因此美标NIJ II级防弹衣(能防9mm帕弹和.357Mag转轮弹)仍能防住,侵彻力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大。
那么,有没有托卡列夫钢芯弹呢?也有的。苏联为节约铅,二战前就开始研制钢芯弹头托卡列夫手枪弹,但真正投产要到二战后的1950年代。这种弹的弹头内有一冲压成型的软钢芯,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侵彻力,而是为了节约铅,但因为软钢也是钢,硬度终归比铅大,因此侵彻力还是提高了。按照苏联测试结论,钢芯弹对苏军标准军用钢盔的击穿距离从铅芯弹的50m提高到175m。
苏联在二战后生产的,带冲压钢芯的7.62mm托卡列夫弹弹头。
但是,即便采用钢芯,托卡列夫手枪弹还是手枪弹,最多对应的防护标准从NJ II提高到NJ IIIA(防初速427m/s的高速9mm弹,以及.44Mag转轮弹),如果面对能防7.62x51mmM80普通弹的NJ III级防弹衣那还是没辙。
中国仿制托卡列夫手枪弹的产品是51式7.62mm手枪弹,后来生产过一个51B钢芯弹,与其说它是钢芯弹,不如说是钢头弹,因为它根本没有弹芯和被甲,直接采用一个加长、圆头、平底镀铜实心钢弹头,为减小对膛线的磨损,在弹头侧面设计了两条很窄的凸起弹带,由于弹头加长,弹壳药室容积变小,改用效率更高的双基发射药。
我国生产的51B手枪弹,弹头没有被甲铅芯结构,是一个实心软钢柱。
软钢弹头的51B手枪弹侵彻力比51式铅芯弹高,但高得有限,防住这种枪弹甚至不需要什么NJ III级插板,即便用79式轻型冲锋枪打,初速提到500m/s以上,1990年代采用合金钢板作为防弹材料的国产“护身”防弹衣都能防住,那种以为大黑星 钢芯弹就能人挡杀人佛挡杀佛,防弹衣都挡不住的想法,其实就是地摊文看多了。
那么,能不能像很多读者想象的那样,在托卡列夫(51式)手枪弹基础上,改用更激进的钢芯外露开尖弹头,进一步挖掘该弹的侵彻能力呢?这样是不是平台起点高于9x19mm弹,侵彻力提升空间更大,而且还不用研发新口径,直接用老的7.62mm口径就行了(外国人科学家费心费力研究的东西,我们早就有了, 改改就行)。
答案是不能,这里不光是因为托卡列夫手枪弹的侵彻力潜能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大,还因为这弹的基础设计实在太落后。
托卡列夫手枪弹脱胎于1896年研制的7.63mm毛瑟手枪弹,而毛瑟手枪弹的原型,是1893年的7.65mm博查特手枪弹,用于博查特C93手枪。其实毛瑟手枪弹的弹头、弹壳模具都与博查特手枪弹完全一样,只是增加了装药量,提高了初速,将口径从7.65改为7.63仅仅是在名称上予以区别,弹头并未变小。
从左到右:7.65mm博查特手枪弹、7.63mm毛瑟手枪弹、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祖孙三代。
由于博查特C93手枪的设计非常古早,几乎只能算一个原理样机,采用的7.65mm博查特手枪弹几乎就是步枪弹的缩小版,采用细长带锥度的瓶型弹壳,在弹匣内排列时会把弹匣撑得很直,前后很宽,导致握把必须做得很直,无法向后倾斜实现自然指向,而且握把也会很大,看看博查特C93手枪那个笔笔直的握把就明白了。
博查特C93手枪,被认为是之一种实现量产的自动手枪,这个握把笔笔直,几乎没有向后的倾角,就是被7.65mm博查特弹的细长瓶型弹壳撑的。
到了7.63mm毛瑟手枪弹和毛瑟C96手枪这一代,由于毛瑟C96又是个古早设计,采用前置弹仓供弹,枪弹形状对握把设计没有影响,所以问题不大,继续凑合着用。
毛瑟C96手枪,它弹仓不在握把里,所以枪弹细长对它握把的设计没有影响。
但到了7.62mm托卡列夫弹和托卡列夫手枪,由于该枪弹匣插在握把里,这个细长瓶型弹壳的毛病就明显了。托卡列夫弹全长34.81-34.85mm,比9x19mm弹的29.69mm长得多,甚至比.45ACP弹的32.4mm都长,把握把的前后宽度撑得很大。不但长,该弹锥度还大,为保证供弹路线顺畅,握把不得不设计得比较直,为在握把后上方容纳发射机、弹簧等零件,握把越往上还前后越宽,变成握持更不舒适的上宽下窄。
TT-33手枪结构剖视图,因为枪弹形状的锅,它的握把过直,握把后上方要容纳发射机还得向后延伸,于是变得上宽下窄。
所以托卡列夫手枪相对它参考的原型柯尔特1911手枪,其人机功效没有优化,反而恶化了,其中一大半责任要算到7.62mm托卡列夫弹这个古董设计头上。
尤其是,现代自动手枪双排弹匣算是个标配吧?如果沿用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还要搞双排弹匣,这个弹匣会撑得前后宽,左右厚,包住弹匣的握把也必然更宽更厚;双排弹匣排列枪弹更多,为了让锥度较大的枪弹也能倾斜排列,这个弹匣还得再加宽,握把还得再宽……你人机功效还要不要了?
北方工业出口的NP762手枪,即为7.62托弹口径的山寨版P226,采用17发弹匣,因为7.62mm托弹这个瓶形弹壳细长弹体,握把撑得无比肥大,人机功效就不要指望了。
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美国宇航员用高科技太空笔,苏联宇航员用铅笔”、“流水线上用电吹风检测空肥皂盒”的捡漏故事,一个看上去多快好省的东西之所以没人用,不是外国人都一根筋,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尸位素餐骗经费,而是此路不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