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比愚蠢更可怕的,是低层次聪明

中国历史6个月前 (04-06)540

唐太宗年迈时,喜欢到处游玩。

崔卿、刁文懿是太宗的侍卫,每次外出,都得跟随左右。

时间长了,崔卿、刁文懿觉得很是烦躁,想早点下班回家。

如何让太宗少出门呢?两个人一合计,想出了一个鬼点子:夜里,朝着太宗的寝宫,射几支箭,让太宗害怕到不敢出门。

令人惊讶的是,太宗并不害怕利箭,反而抓住了射箭的崔卿、刁文懿,一怒之下,问斩了。

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看看我们周围,太多的人,把愚蠢当成聪明,把小聪明当成大智慧,做了以管窥豹的事,还以为自己看清了豹子,能够制服豹子了。

原来,聪明有上限,超越不了自己的认知,愚蠢却没有底线。

01

好为人师,不如虚心求教。

《孟子》里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做别人的老师,把智慧传输给别人,看起来不错,是善举。一开始,孟子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后来,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孟子带着“满腹经纶”,找到了齐宣王,劝说大家要仁慈。

孟子说:“祭祀之前,牛知道自己死到临头了,就瑟瑟发抖,流泪不止。”

齐宣王说:“那就用羊吧。”

孟子反驳:“牛和羊有什么区别?你得有爱心啊。”

过了几天,齐宣王问:“如何才能称霸?”

孟子干脆地说:“这个,我不会。也不是不会,而是不能。”

孟子还主张,与民同乐、关注民忧......但是齐宣王并没有什么兴趣。

历史上,把孟子的主张得不到推崇,称为“孟轲困于齐梁”。

不管你有多少想法。请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看到的,只是一个哈姆雷特而已。怎么能够把其他就九百九十个哈姆雷特,都以你为中心呢?

我们去教导别人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你的智慧,恰好是别人需要的,因此一拍即合;别人有自己的想法,你却反复去纠正别人的想法,意见相左。

事实上,一拍即合的情况,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并不是永恒的。就像某个十字路口,大家都同向而行,但是到了下一个路口,还得分道扬镳。

少说,多听;少教唆,多建议。免得,你把道理强加于人,别人不受理,反而自己会难过。

02

人踩人,不如“人抬人”。

宋朝时的沈括,和苏轼是同事、朋友,一起抄抄写写。

王安石变法的期间,沈括支持变法,苏轼则反对变法。

苏轼外调到杭州,沈括去巡视农田水利。他乡遇故知,免不了要小聚。

交流之中,沈括以“学习”为由,看了苏轼的很多文章,还抄录了一份。

回到京城,沈括对苏轼的文章进行注解,并且揭发苏轼诽谤朝廷,讽刺变法。

后来,人们发现,乌台诗案导致苏轼被贬,而始作俑者,就是沈括。

当王安石变法被废之后,沈括站出来,说了变法的坏处。沈括的一系列做法,导致自己也被贬。侍御史蔡确指责他:“反复无常、附会大臣,被贬不足一年,不宜擢升。”

人在社会上混,会遇到很多的人。有人抬举你,有人贬低你,有人漠视你......

我们应该如何待人?

有的人,踩着别人向上走,洋洋得意。殊不知,别人一旦醒悟过来,一翻身,你就会滚落下去。

有的人,和别人携手同行,还能推人一把。经过风风雨雨之后,留住了感情,人与人变成了彼此需要,彼此促进。

网上看过一条信息,南京市鼓楼区白云雅居里,胡女士看到吴老太在捡纸盒,就上前制止。

吴老太不听,因而双方闹起来了。

打闹之中,双方都有小伤痕。在幕府山派出所的调解下,他们都认为,为了一点小事吵架,不应该,并且自行承担治伤的费用。

不是纸盒很值钱,而是人的贪欲很大,见不得别人占有废纸盒。

穷人何苦为难穷人?远离唯利是图的穷人,才是上策。

不管你处于哪个层次,踩人都没有好结果。一时半会的得意,换不来一辈子的快乐。

03

真正聪明的人,看起来总是“笨笨”的。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结交别人,把乞丐也当成自己的老师。你会学到很多的东西。

要知道,乞丐凭借职业经验,能够发现善良的愿意施舍的人,能最快发现有价值的垃圾。

带着合作的想法去社交,看谁都是合作伙伴。如果不能合作,也没意思,买卖不成仁义在。

就算是遇到对手了,也别踩踏人家,而是看人家有什么地方需要帮助,能够和你互相配合,一起走向胜利。

用“闭嘴”的姿态去群处,不管别人说什么,你都礼貌地听着。若是起了争执,之一个闭嘴的人,一定是你。

《道德经》有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你占有的东西越多,其实真正拥有的东西越少;你给别人的东西越多,你才真正富起来了。

毕竟,更大的财富,从来不是在一个人的身上,而是在群体里。

04

从今往后,远离低层次的聪明人。

占小便宜,吃大亏;耍小聪明,最愚蠢。

一个人要走得远,就要走得稳,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不好为人师,谦虚求教,智慧无穷。

不踩踏别人,常常帮人,厚德载物。

所谓聪明,就是下笨功夫,一生精进。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 *** 。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4/590074.html

“比愚蠢更可怕的,是低层次聪明” 的相关文章

魏延和张飞相比 刘备为何提拔魏延去做汉中太守

魏延和张飞相比 刘备为何提拔魏延去做汉中太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为何提拔魏延做汉中太守,而不是张飞?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任命魏延而不是张飞为汉中太守,秉持的原则就是人尽其才,恪守其位,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合适的事情,从而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刘备正是凭借这一用人原则创立了和发展了蜀汉。为何这么...

历史上刘邦称帝之后是如何解决父亲的问题的?

历史上刘邦称帝之后是如何解决父亲的问题的?

刘邦,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刘邦当了皇帝以后,由于他是白衣当皇帝,自古第一例,因此他遇到了一道难题。这道难题是什么呢?要讲这件事,咱们先来讲讲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太公是秦朝丰邑枌榆乡的一个农民,生逢群雄并起的战国,战火纷飞的乱世。俗话说“神...

明末时期武之望与孙元化两位大臣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明末时期武之望与孙元化两位大臣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明末,天下大乱,很多明朝官员因为剿匪或抗清不利,结局悲惨。不过,既然做官,为国捐躯也好,因罪自尽也好,这是他们应该承担的因果,无可厚非。但其中,也有部分比较可惜的官员,比如,科学家式的技术型官员...

历史上三刘出京讲的是什么?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三刘出京讲的是什么?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东汉末年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兼并。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三刘出京指的是东汉末年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灵帝年号)至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汉献帝年号)时,三位汉室宗亲被任命为南方三个州的州牧或刺史。分别是益州牧刘焉,荆州刺史刘表(后升荆州牧),扬州刺史刘繇(后升扬州牧)。...

陶璜:东吴至西晋初官员、将领,曾成功将西晋势力赶出交州

陶璜:东吴至西晋初官员、将领,曾成功将西晋势力赶出交州

陶璜,生卒年不详,字世英,丹阳郡秣陵县人,交州刺史陶基之子,三国时期东吴及西晋初年将领,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璜本人曾历显位,因为其父曾任交州刺史,故陶璜也十分熟悉当地的情况。263至271年东吴与西晋在交州一带爆发争夺交州地盘的战争,陶璜被任命为统帅,...

贺齐:三国时期东吴名将,讨平叛乱,屡抗曹魏

贺齐:三国时期东吴名将,讨平叛乱,屡抗曹魏

贺齐(?-227年),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年轻时任会稽郡吏。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巡视会稽,经考察推举贺齐为孝廉,任永宁长,后任南部都尉、平东校尉。建安十三年(208年),贺齐任威武中郎将,受孙权派遣,讨伐丹阳郡...

三国时期刘备的身份是什么 刘备是冒用汉室后裔的身份吗

三国时期刘备的身份是什么 刘备是冒用汉室后裔的身份吗

对三国时期,刘备有可能冒用汉室后裔的身份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刘备,很多人都会提起一句刘皇叔。而之所以称刘备是刘皇叔,主要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投靠曹操后,被曹操带到了许都,见到了汉室最后的帝王汉献帝,而汉献帝听闻刘备是汉室后裔后十分高兴,于是让人查了...

朱棣篡位后建文帝下落成谜 建文帝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朱棣篡位后建文帝下落成谜 建文帝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还不知道:朱棣推翻建文帝,朱棣篡位下落成谜,是削发为僧?还是逃亡出国?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明朝历史上,一个最大的悬案就是所谓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靖难之役,四年苦战,朱棣终于冲入了南京城,夺取了原本属于侄儿的皇位。当时南京城一片混乱,火光冲天,喊杀声不断,当...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