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朝内阁根本不是宰相,以及什么才是宰相|文史宴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4-10)640

*** 上很多明粉认为,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发展到后来就是宰相,所以朱元璋废宰相之后“明朝无宰相”是对明朝的污蔑,甚至认为嘉靖、万历不怎么上朝,所以明朝后期是“虚君政治”,只要不被满清入关打断会自然形成“君主立宪制”等等。

明朝没有宰相只有秘书

这一系列观点离谱至极,完全是对中国古代中枢权力运行方式极度无知而得出的谬论。

中国历史上,除了辽代之外,大部分时候其实并没有一个叫“宰相”的官名,宰相一词,一般被视为官僚集团的首领,史书中经常把一些权势熏天的人称为“侔于宰相”,但这些人未必真是宰相。所以,哪些官职是宰相,哪些官职看上去像但实际上不是,就很有分辨清楚的必要了。

祝总斌先生的大作《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一书对此辨析甚明,他认为宰相需要同时具有两项权力,一是

议政权

,即与皇帝讨论并确定大政方针的权力,这关系到宰相对国政的影响力;二是

监督执行权

,即大政方针确定以后,由宰相来监督官员实行,以及考评其实行效果,这关涉到宰相对官员的影响力。

在祝先生的主张之外,也还可以参看一些其他的指标。

比如

宰相的宗教地位。

如唐人重编的汉代《通占大象历心经》,认为汉代三公上应天上三公星象,“一星亡,天下危;二星亡,天下乱,三星亡,天下不治”,唐朝认为宰相“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宋朝宰相章得象等则认为宰相必须“布宣善政,以召和气”,说明唐宋时人的眼中,宰相仍被具有调和阴阳二气的神力,而宰相的神圣性有助于抗衡天子利用神权对政治实现彻底支配。

内阁大学士跟汉唐宋宰相的地位天差地别

再如

宰相副署圣旨的权力。

秦以来,理论上诏令都需要宰相副署才能生效,当然皇帝如果非要任性,也可以越过宰相强迫官僚机构执行,如唐中宗之斜封官、宋宁宗之内降,但都被时人普遍视为不正当。以武则天之 *** ,面对其绕过宰相的审问,刘祎之仍敢喊出“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的名言,可见“皇帝诏令须宰相副署”的观念深入人心,无论相权升降,这一观念令中枢政治多少仍保有君臣共治之精神。

拿这些指标来对照明朝,就会发现内阁大学士跟宰相根本差着十万八千里。

先说议政权。

自从汉武帝设立中朝官,跟中朝官议定朝政,宰相只负责执行以来,侵夺宰相的议政权就是秦制皇帝的传统操作。

虽然中朝官变得越来越像宰相之后,会在制度上变成真的宰相,但会损失一部分之前宰相固有的权力

:比如汉以来的内朝官尚书令在魏晋时代成为外朝宰相,就损失了汉代三公自辟僚属的权力;中唐五代以来的内朝官枢密使(早期为宣徽使)在宋代成为外朝宰相,就只是分管军事的宰相而已,丧失了对政务的主导权。

明朝中枢决策机制是,皇帝将官员题本转发内阁,内阁代皇帝拟旨怎样处理,把纸条贴在题本上,是为票拟;皇帝再用朱笔在在题本上批示,是为批红,然后实行。明朝中后期皇帝怠政或者有意纵容宦官压制内阁,批红由司礼监掌印太监、秉笔太监等执掌,虽然名义上执行的是皇帝的旨意,但因为皇帝很多时候有意无意不问,所以宦官得以利用批红弄权,其顶峰就是大名鼎鼎的刘瑾、魏忠贤。

可以看到,在

议政权方面,明代内阁主要职能是被动地处理官员题本,缺乏主动提出政策的权力,主动性较前朝大降

;因为太监掌握批红之权,在皇帝之外,议政权又分享了一部分给太监,虽然太监是皇帝的代言人,执行的是皇权而非相权,但太监集团下限低、人数多、精力足,比需要顾忌颜面且人单力孤的皇帝更不好打交道,已经缩水一半的议政权再度大打折扣。

明朝这些玩意儿名正言顺压在内阁头上

再看监督执行权。

秦汉以来的宰相,如汉之三公,不但统管政事,而且掌控各级官吏考课之权,还可自辟僚属,通过整个公府的力量,更好地控制百官;唐宋以来,虽然宰相权力多被侵夺,但唐之尚书省、宋之中书省,尚能在很大程度上掌控官吏;到了明朝,则内阁完全没有法定的掌控官吏的权力。

朱元璋废宰相之后,六部由皇帝直接指挥,内阁大学士只是供皇帝咨询的顾问,其官秩只有正五品,而六部尚书则是正二品,即使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势有所上升,但权大而位卑,完全没有统领六部的威望,纵然内阁官员以六部尚书兼内阁辅臣逐渐成为惯例,其地位也来自于六部而非内阁,并不能高于其他的各部尚书。

此外,言官原本也归宰相管辖,主要任务是纠正皇帝的过失,宋代把谏院从独立出来,谏官由皇帝而非宰相任命,言官就从对付皇帝变成了对付宰相,变成了皇帝的工具。到了明代,朱元璋将之发扬光大,一方面加强了从御史台演变而来的都察院,一方面还设置了六科给事中等多重言官系统,宋朝的真宰相面对这些言官都焦头烂额,明朝内阁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假宰相,面对如狼似虎的言官,自然更难统领百官,让 *** 形成合力。

至于宰相的神圣性,朱元璋专门下诏予以消解:“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还强调“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

宰相成为潜在的乱臣贼子,如何燮理阴阳?自然神圣性全无。

就共治精神来说,明代的大学士并不是皇帝的副手,只是秘书而已,而秘书也不过是有文化的奴仆的另一种叫法,其票拟与唐宋宰相副署诏书的性质截然不同,全无共治的意味。

明代是有一些内阁大学士如杨廷和、高拱、张居正等比较威风,看上去与真宰相无异,但那要不就是靠个人能力压制宦官和六部,没有制度化的权力;要不只是在皇家的许可下代行皇权,并非独立的相权,其背后都没有统领一个独立于皇权的 *** 。

明清时人自己都有这个觉悟

,祝总斌先生的书里提到,崇祯年间的阁臣自称“昭代本无相名,吾侪只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清代虽然把内阁大学士提到正一品,在六部尚书之上,但官方著作仍说“内阁职司票拟……原不过如知制诰之翰林,并非古宰相之职。”

包含明代在内,

历代的君相斗争,其实质都皇权集团(包括皇帝及其私人,如宗室、外戚、宦官、佞幸)的个人意志与 *** 集体意志的斗争。

权力过于强大的 *** 虽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至少基于内部的规章制度会趋向理性行政,而且为了维系统治集团的集体利益,也会注意榨取民力的限度,而皇权集团话事人的个人意志既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又充满了任性妄为,还缺少典章制度的约束,总是会造成极其可怕的社会后果。

明朝君权碾压相权,前期皇权集团中的皇帝肆虐,后期皇权集团中的皇帝和宦官一起肆虐,整体上暴政不断、暗无天日,就是明证。

对此,宋 *** 学家罗大经早已总结过:

大率近习畏宰相,则为盛世;宰相畏近习;则为衰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4/590661.html

“明朝内阁根本不是宰相,以及什么才是宰相|文史宴” 的相关文章

严延年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严延年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严延年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人物,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严延年是一个汉宣帝很器重的人。那时候,严延年正在河南当太守。有一天,严延年的母亲从家乡去河南看他,没住几天就要回去。而且回去的时候对严延年说,我看你的丧期就要到了,我还是回去给你准备后事吧。严延年的母亲回去后,果然仅仅一年多一点时间,严延年就...

历史上李自成为何没有东山再起?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李自成为何没有东山再起?真相是什么?

李自成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一片石,八天后,李自成率部正式撤离北京。虽然李自成在一片石被吴三桂和清军联手打得很狼狈,但这个时候,谁也想不到,仅仅一年之后,他就彻底走向了末路。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

靖难之役时,为什么全力抵抗朱棣的徐辉祖却得了善终?

靖难之役时,为什么全力抵抗朱棣的徐辉祖却得了善终?

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大明皇帝之位,是为建文帝。之后更是在齐泰与黄子澄的建议下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先是周王朱橚被废,紧接着又将齐、湘、代三位亲王贬为庶人。就这样,一场决定大明王朝命运的战争诞生了,那就是燕王朱棣发起名为“清君侧”的靖难之役。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靖难之役时,为什么全力抵...

诸葛亮北伐先后打了七次 诸葛亮为什么都以失败告终

诸葛亮北伐先后打了七次 诸葛亮为什么都以失败告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七次北伐为什么都不能成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从刘备开始发迹,刘备的梦想就是匡扶汉室,这一点在于刘关张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称王称帝等中都可以看出来。而诸葛亮之所以死心塌地的跟随刘备,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也是刘备的梦想是恢复汉室,在刘备死后,诸葛...

胡善祥作为明朝第一个被废的皇后 太后为何还要同情她

胡善祥作为明朝第一个被废的皇后 太后为何还要同情她

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太后为何同情她?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402年,济宁锦衣卫百户胡荣家中有一个女娃降生,这个女娃便是胡善祥。公元1417年,朱棣降旨将胡善祥指给孙子朱瞻基做王妃。从朱棣择储来看,早就有意将皇位传给朱瞻基。换言之,胡善祥是朱...

王弼的一生对朱元璋都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王弼的一生对朱元璋都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俗称洪武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有句话叫:猛将常在阵上死,善泳终会江中亡。元末明初,猛将如云,诸如花云、丁普郎、徐达、朱文正等辈,个个都武艺超群,武勇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可惜的是,这些“战神”级的人物,有的英勇就义,有的被开国皇帝诛杀,得到善终者寥寥无几。...

宗预: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多次出使孙吴并深得孙权的敬重

宗预: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多次出使孙吴并深得孙权的敬重

宗预(?-264年),字德艳 ,荆州南阳郡安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曾随张飞入蜀助平益州,又受辟为丞相诸葛亮手下主簿,升任参军、右中郎将。诸葛亮逝世后,宗预受命出使孙吴,得到孙权的赞赏。迁后将军,出督永安,又升任征西大将军,并受封关...

吴景:东汉末年将领,依附袁术后东归孙策

吴景:东汉末年将领,依附袁术后东归孙策

吴景(?—203年),本吴郡吴县人,后迁居吴郡钱塘,孙坚妻子吴夫人(武烈皇后)之弟 ,孙策和孙权的舅舅,东汉末年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吴景因追随孙坚征伐有功,被任命为骑都尉。袁术上表举荐吴景兼任丹杨太守,讨伐前任太守周昕,占据丹杨。后遭扬州刺史刘繇逼迫,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