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历史 > 正文内容

印度曾经的恶习——寡妇殉葬制,怎么被英国总督一招解决?

世界历史3个月前 (04-13)40

印度,现在地球上的一个区域性大国,总是发生一些奇葩事,而在现代印度出现之前,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地理名词,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名字,曾经的南亚次大陆是一大堆国家的聚集地,强大的有莫卧儿帝国,弱小的有各种土邦国,还是英国在印度建立起了殖民统治以后,才将一众国家捏合成了一个统一的联合体。

而在殖民印度的过程当中,英国殖民者不得不对各地印度人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进行各种取缔和更改,其中最为有名的一项举措就是废除了印度曾经的顽疾——寡妇殉葬制。

1817年,当英国的统治力量在印度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蔓延开来时,英国人不但为印度人带来了新的政治体制,也接触到了许多当地独特的社会习俗。在这些习俗中,有一个特别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那就是一些印度有钱男人死后,其妻子会被安排殉葬。这种殉葬有的是自愿,但更多的则是被整个社会文化所逼迫的可怜人。当时每天平均有2个寡妇被烧,光是1819年孟加拉邦有统计的,就有839名寡妇殉夫——当然,大部分是被迫的。

在葬礼当天,殉葬者必须要穿上当新娘的 *** 盛装,坐上柴堆,然后点火焚烧。如果死者多妻,则只有正妻才配与丈夫合葬,其余妻子要单独自焚。相关的情形,在世界著名名著《八十天环游世界》中有所描述。说是有一个年轻女子艾娥达,她被迫跟当地一个老土王结婚,结果婚后刚满3个月,她就成了寡妇。土王的亲属认为她活在世上将无法履行做妻子的职责,所以决定要她殉葬。根据印度教教义,妇女的本分是结婚生育,操持家务,侍奉尊长,听命于丈夫。守贞节被视为印度妇女至高无上的美德。什么都可以失去,惟独贞节不能失去,所以寡妇不能改嫁。妻子是相对丈夫而言的,丈夫走了,妻子还留着干嘛?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理念,很多寡妇或被迫或自愿尾随亡夫而去。

《环游地球八十天》:从火葬堆上救下的新娘

这种寡妇殉葬习俗在印度源远流长,几乎可以说是印度文化的一部分。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罗摩的妻子悉多曾被魔王所俘虏,后虽被救回,罗摩却怀疑她失贞,悉多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投入火中以示清白,最后火神从熊熊烈火中托出悉多,证明了她的贞洁。

因此,寡妇殉葬对于当时的印度人来说,这是一种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和怀念的方式,殉葬的妇女也能够因此在来世或是“某个地方”过上更好的生活。印度的《摩奴法典》也规定:寡妇禁止再嫁,女子一旦死了丈夫,也等于丧失了基本做人的权利。在他们看来,死者的妻子在其葬礼上随之殉葬,是对丈夫最深情的告别,也是她对丈夫的忠诚和爱的更高体现。

但是显然这种习俗却显得异常残酷和不可理解,当时的英国人就极其难以接受,想象一下,那些被选中的妻子,在丈夫离世后,面临着生与死的选择。她们不仅要承受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还要被迫走上殉葬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她们要忍受着身体被火焰吞噬的痛苦,以及周围人的冷漠和麻木,这无疑是一种极其残酷和无人道的做法。

然而,对于当时的印度人来说,这种习俗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们相信,通过殉葬,死者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而活着的人也可以因此得到救赎和净化。梵语中甚至有一个词——萨蒂(sati),专门称赞这样的妇女,一个寡妇若能被这个词所指称,是一生的光荣。这个词语来源自印度教神话中,传说湿婆的之一任妻子萨蒂,曾因为丈夫受到诸神嘲笑,当众投火自尽来捍卫丈夫尊严,后来其实际被印度教拿来作为了寡妇殉葬制的理论支撑。

这种信念在印度社会中根深蒂固,几乎成为了一种印度教信仰,整个社会都一直秉持着这种习俗。

但英国人实在是无法接受,终于这事被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总督威廉本廷克勋爵所知晓了,开始运用影响力开始取缔这种寡妇殉葬制,但效果并不大,直到1829年,忍无可忍的威廉本廷克勋爵直接宣布殉葬非法。

随着英国人的介入,印度本土势力坐不住了,一些印度宗教领袖和社会组织纷纷出来站台,与英国人的禁令抗争,他们的理由是:寡妇殉葬制是我们印度教的传统,你们英国人必须要尊重我们的宗教和传统,不仅如此,这些人还组织许多人上街 *** *** ,甚至很多愚昧的印度妇女也一同上街 *** *** ,因为她们将英国的禁令看做是恶法,认为是剥夺了自己通过殉夫来前往更好来生的权利。

面对印度人的群情激愤,威廉本廷克勋爵不得不妥协。

但是他的妥协和退让却让所有印度人都傻眼了,因为威廉本廷克勋爵虽然宣布尊重印度教传统,但是却说了另一句话,那就是我尊重你们的传统,你们大可以继续殉葬寡妇,这是你们印度教的文化,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但是你们印度人也应该尊重英国人的文化和习俗,正好我们这儿也有一个习俗,就是谁组织烧寡妇, *** 就依法吊死谁。

结果这话一出,印度的寡妇殉葬情况顿时为之一止,因为印度教的那些宗教领袖并不想死,只能咬牙停止了寡妇殉葬制,不过由于这种文化的根深蒂固,后来一直到很久之后,这种寡妇殉葬制都没有完全绝迹,甚至在现代印度的某些偏远农村里依然存在,妇女组织工作者莎丽尼波斯说,寡妇殉葬在北方邦班德地区非常普遍,每隔一两年就有这方面的报道,而报道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印度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是综合来看其规模和影响已经比从前小了太多太多,这算是英国人在印度做的为数不多的好事之一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4/591167.html

“印度曾经的恶习——寡妇殉葬制,怎么被英国总督一招解决?” 的相关文章

乾隆帝对法国大革命是什么看法?他的反应如何?

乾隆帝对法国大革命是什么看法?他的反应如何?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法国大革命,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波澜壮阔的事件爆发于1789年7月14日,这一天是中国的乾隆五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法国大革命直接改变了法国历史的走向,甚至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此时与法国相隔近半...

高仙芝与阿拉伯帝国交战,结果是怎么输的?

高仙芝与阿拉伯帝国交战,结果是怎么输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仙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鼎盛的朝代,而唐朝之所以鼎盛,与强大的军事实力不无关系;在唐朝时期,频繁的发动对外战争,不仅攻灭了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百济等国,而且还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

鸦片战争清朝战败道光审俘虏问了什么?维多利亚女王是个怎么样人?

鸦片战争清朝战败道光审俘虏问了什么?维多利亚女王是个怎么样人?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鸦片战争后道光皇帝的趣闻。《孙子兵法》有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两军乃至两国交战,最忌信息不透明,这样就无法准确估算彼此的实力,作出正确的战略部署,只有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才能百战百胜!不得不说,古之贤者真的是智慧非凡,早在千年之前就能有此远见,还将其载入兵...

鸦片战争后,道光得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23岁竟然想纳她为妃?

鸦片战争后,道光得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23岁竟然想纳她为妃?

道光想娶英国女王的故事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清朝之所以会走向衰败,除了社会经济跟不上西方发展的脚步外,还和清朝皇帝的傲慢有很大的关系。当西方世界在忙于工业革命时,清朝的皇帝却在实行闭关锁国那一套。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揭开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哪怕在鸦片战争后...

英国公使对他说了一句话,竟能让慈禧气得暴跳

英国公使对他说了一句话,竟能让慈禧气得暴跳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我们都知道戊戌政变以后,光绪皇帝基本上退回到了他的小房子里面,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也由幕后的操纵直接来到了政治的前台,当时的清王朝已经变成了慈禧太后名正言顺当家作主的时代,在这一时期里面,慈禧太后的威信越来越强盛,光绪皇帝也在摇...

石川数正:德川家康以及丰臣秀吉的家臣

石川数正:德川家康以及丰臣秀吉的家臣

石川数正 いしかわ かずまさ(1533年 - 1592年)是德川家康以及丰臣秀吉的家臣。石川康正的儿子。家系河内源氏八幡太郎义家六男陆奥六郎义时的河内国壶井(现?大阪府羽曳野市壶井)石川庄的后人、义时的三男石川义基是石川源氏,也是石川氏的祖先。数正是三河国石川氏的党羽。是德川家康的家臣,在家康成为人...

法国元帅波尼亚托夫斯基身怀复国的梦 却意外死在自己人的手里

法国元帅波尼亚托夫斯基身怀复国的梦 却意外死在自己人的手里

约瑟夫-安东·波尼亚托夫斯基,1763年5月7日生于维也纳,父亲安德烈·波尼亚托夫斯基是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的弟弟。父亲在他10岁的时候去世,之后波尼亚托夫斯基一直由伯父抚养教育。1780年他加入了卡宾枪骑兵第2团,一年后被擢升为中队指挥官,1786年成为约瑟夫二世轻骑兵团中校,次年他奉命...

波兰贵族后裔 法兰西帝国著名元帅波尼亚托夫斯基简介

波兰贵族后裔 法兰西帝国著名元帅波尼亚托夫斯基简介

约泽夫·安东尼·波尼亚托夫斯基(波兰语:Józef Antoni Poniatowski,1763年5月7日—1813年10月19日),生于维也纳。他是有很强军事背景的一位波兰贵族的后裔。他的父亲名安德烈·波尼亚托夫斯基,是波兰亲王,同时是在奥地利军队服役的中将。他的叔叔奥古斯特为波兰国王。波尼亚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