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活到81岁的赵构,为何56岁就退位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4-13)640

前言:

皇帝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权力更大的人,不仅掌握着全国的生杀大权,还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几乎我国每一个封建王朝在权力更替时都会出现一段腥风血雨,唐朝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弑父杀兄,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清朝又有著名的九子夺嫡,祸起萧墙,兄弟反目。

但是在南宋时期,就有着很多的皇帝,他们并不想手握生杀大权,享荣华富贵,甚至有的皇帝在正值壮年就退位让贤,将皇位拱手让给了自己的侄子,自己做了太上皇,从此过上了琴棋书画的悠闲日子。这个皇帝就是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他虽然活到了81岁,但是在56岁时就已经退位。不仅如此,他还没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嗣,而是传给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赵匡胤一脉。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一、少年英才,建立南宋

赵构在历史中的评价并不好,有的人说他是一个毋庸置疑的昏君和庸君,缺少胆识和志向,是一个昏佞之主,也有人说他利用奸臣,陷害忠良。但是如果没有这位史书中评价极差的皇帝,那么宋朝在北宋就已经灭亡。

在北宋末年,重文轻武,导致北宋的军事实力不断削弱,甚至边疆重镇缺少兵力防御。加上外敌环伺,北宋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掳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史称靖康之变,标志着北宋就此灭亡。金军在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后,并没有对宋朝南方的土地进行侵略。这就使得原在南方避乱的大臣们群龙无首,民不聊生。

在这时,赵构作为宋钦宗的弟弟,一路逃往河南,他凭借自己皇室子弟的身份和机智过人的本领,担任起复兴大宋的使命。最后,赵构不断与进军周旋,在杭州称帝,建立南宋。当时的赵构对金人并不惧怕,即使面对金军的近攻,他也能面不改色,镇定自若。但是宋朝的军事实力已经十不存一,只能在金军不断的骚扰下,被逼逃往江南杭州,保存实力。

二、昏庸无能,一事无成

赵构虽然能够建立南宋,但是他却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并且赵构本来也没有做皇帝的想法。赵构在河南时,被逼无奈才登基称帝,但是金军本来就对宋朝皇帝没有任何好感,对赵构这个新皇帝肯定会更加蔑视。

在赵构刚逃到杭州时,对光复北宋,抗击金军还是有着非常高的积极性的。但是,随着南宋的军队一路北伐,他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再按照这个状况打下去,那么南宋的军队马上就能够将金军赶出北方。由岳飞带领的岳家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一路北上打到距离开封府仅有40公里的朱仙镇,距离光复北宋仅差一步。但就在此时,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北伐大计功亏一篑。

而且赵构在年少时就受过各种 *** ,被自己的父皇蔑视,亲眼看到金军屠杀大宋子民,甚至年少时被金军追杀的不断逃亡,导致赵构在登基后更加惧怕金军,对于金朝割地赔款的要求更是不断忍让。可以说,赵构在位的这三十几年中,不仅没有做出什么突出贡献,甚至陷害北伐功臣岳飞,昏庸至极。

但是赵构与其父亲宋徽宗一样,对于琴棋书画的热爱更大于对皇位的热爱。再加上群臣和百姓的反对、不支持,导致赵构更想将皇位拱手让人,自己做一个甩手掌柜。

三、壮年退休,让贤侄子

虽然做一个皇帝每天都要处理数不清的政务,但是对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说,处理政务更不容易。而赵构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才能,在登基称帝后就开始努力的开枝散叶,繁衍子嗣。

但是奈何命运弄人,赵构仅有的一个皇子在两三岁时不幸夭折,后来赵构再也没能等到一个能够继承自己皇位的儿子。后世有人传言赵构没有生育能力,虽然目前我们无法考究这个民间传闻的真实性,但是根据赵构再无子嗣的情况来看,大概率属实。

随着赵构年纪不断增加,大臣和百姓中的反对声音也越来越大,自己也越来越觉得做皇帝没意思。于是,赵构开始召集皇室的侄子,从中挑选皇位的继承人。

年仅54岁的赵构,在朝堂和民间的逼迫下,在1162年,终于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侄子赵昚,自己悠哉的做起了太上皇,每天与琴棋书画为伴,不仅不用每天操心国家大事,操心北伐事业,而且在地位上比皇帝还高。不仅如此,赵昚作为赵匡胤一脉的后人,身上有着北宋的血统,也就意味着北宋的皇位又回到了北宋的继承人手中。

同时,赵昚有着较高的治国理政的才能,南宋的国力伴随着赵昚的统治不断提高,在政治上主张北伐,收复中原被金人侵占的土地,还为北伐将军岳飞 *** ,凭借一己之力创下了“乾淳之治”,被后人誉为南宋最有作为的一代皇帝,有宋太祖赵匡胤的风采。

虽然赵构着急摆脱皇帝的身份,迫不及待的想要退位让贤。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没有胡乱的选择继承人,不仅为宋朝选择出一个正统的血脉进行延续,还为自己博得了一个退位让贤的好名声。

从此赵构退隐深宫,悠哉游哉的过上了太上皇的生活。不仅每天有好吃好喝的供着,而且还有一个贤明能干的侄子守着大宋江山,自己再也不用担心国破家亡,不用再被金人的铁骑追杀。赵构就这样在深宫中与琴棋书画为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活到了81岁的高龄。

结语:

虽然赵构作为一个昏庸无能的帝王,在位期间没有做出任何政绩,但他确实得到了一个退位让贤的好名声。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作为一个掌握全国所有人性命的皇帝来说,身上背负的是全国百姓的生命和前途。赵构能够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做皇帝的才能,并且能够挑选出一个十分优秀的继承人,这也算是他在位期间做的为数不多的明智之举。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明白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在什么地方,要及时止损,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够事半功倍,取得一定的成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4/591198.html

“活到81岁的赵构,为何56岁就退位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的相关文章

元载最后被赐死到底是因为什么?他犯了什么错

元载最后被赐死到底是因为什么?他犯了什么错

元载,字公辅,凤翔府岐山县人。唐朝中期宰相。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新唐书》记载:“籍其家,钟乳五百两,诏分赐中书、门下台省官,胡椒至八百石,它物称是。”也就是说,唐代宗在查抄宰相元载的家产的时候,光是胡椒粉就查抄了八百石。要知道,胡椒粉不过是一种调料。调...

连李时珍都治不好嘉靖皇帝 嘉靖到底得了什么病

连李时珍都治不好嘉靖皇帝 嘉靖到底得了什么病

你真的了解想长生不老的嘉靖皇帝究竟得了什么病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嘉靖是个混账皇帝,混账到可以几十年不上朝,一心修道,弄得朝廷一片乌烟瘴气。李时珍是个神医,他的医术在那个年代绝对是数一数二,他所著的《本草纲目》更是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嘉靖和李时珍曾有过交集。由于李时珍医术高明,...

苏坦妹为何会被朱元璋杀掉?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苏坦妹为何会被朱元璋杀掉?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提起来在我国古代,能力出众的人,肯定是少不了朱元璋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无论是多硬的汉子,在战场上多么嗜血,在遇到貌美的女子时,都难免会心动而柔情起来。现如今,我们常说长得“安全”,这就是说自己长得不好看,所以就不会被坏人盯上,不过...

公孙贺为何不愿担任丞相一职?汉武帝为何要处死他?

公孙贺为何不愿担任丞相一职?汉武帝为何要处死他?

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后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度。丞相的职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公孙贺,字子叔,北地郡义渠人。他从小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也正是如此,他屡立战功,他的父亲公孙昆邪平定七国之乱时立功封侯,也因为这层关系他便被选为了太子刘...

弘昼为什么被称为荒唐王爷 弘昼是在明哲保身还是真就荒唐

弘昼为什么被称为荒唐王爷 弘昼是在明哲保身还是真就荒唐

还不知道:乾隆弟弟弘昼为何人称荒唐王爷?历史上他是真荒唐还是明哲保身?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乾隆56年,79岁的愉妃被安排侍寝,太监一脸惊讶,以为皇帝年老眼花看错了,立即贴近乾隆耳根大声说:“陛下,愉妃娘娘快80了,你换个年轻的吧!”万万没想到,乾隆一把打翻桌上的...

关羽投降曹操是真的吗 为什么说关羽降汉不降曹

关羽投降曹操是真的吗 为什么说关羽降汉不降曹

三国历史之中的关羽投降曹操是真是假,为何大家都说他降的是大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关羽这个人在中国的历史之中有着许多扑朔迷离的地方,比如像关羽是如何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武圣代表的,为何中国民间的义气文化之中说的最多的就是拜关公呢?但这些都不是我们...

萧正德是什么出身?他投靠侯景的原因是什么?

萧正德是什么出身?他投靠侯景的原因是什么?

萧正德是萧梁临川王萧宏之子,梁武帝萧衍之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太清二年(548年),侯景起兵反叛,攻打建康,萧梁自此陷入侯景之乱带来的巨大灾难。就在梁武帝忙着进行平叛时,他的亲侄子与养子萧正德却投靠了侯景,联合叛军围攻建康。那萧正德为何要背叛自己的亲伯父...

护守成宪是什么意思?乾隆皇帝为何要推行这一政策?

护守成宪是什么意思?乾隆皇帝为何要推行这一政策?

乾隆帝,清朝第六位皇帝,清朝知名度最高的一位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清朝能取代明朝,成为其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仰仗的是开国之初那批战力强劲的八旗子弟兵。虽然明朝的内乱也帮了清朝的大忙,可要想坐稳江山,先后击败李自成、张献忠、南明等各方势力,没有充足的武力保证是不行的。在...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