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他是多尔衮的兄长,更是多尔衮一生命中注定的“苦主”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4-17)610

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他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多尔衮。

他不仅是大清王朝的奠基者之一,更是统一江山的关键推手。乾隆帝曾赞誉他:“承继世祖,定都一统,功勋卓绝。”

多尔衮,这个名字仿佛与荣耀和权力同在。自幼便深得父亲努尔哈赤的宠爱,他在兄长皇太极的时期屡获嘉奖。

地位不断攀升。顺治年间,他更是权倾朝野,实际上掌握了清朝的政权,成为了无冕之王。

然而,历史的舞台上总有一些无法预料的转折。尽管多尔衮拥有问鼎天下的实力与智慧,但他始终未能登上皇位的巅峰。

这并非因为他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的宿命中有一个无法逾越的对手——爱新觉罗·代善。

代善,努尔哈赤的次子,多尔衮的亲兄长,他仿佛是命运赐予多尔衮的一道难题。

每当多尔衮向更高权力之位发起冲击时,代善总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出现,阻挡他的前路,让他的雄心壮志屡屡受挫。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兄弟间的权力较量,更是命运的无情捉弄。

多尔衮与代善,两个血脉相连的英雄,就这样在历史的洪流中演绎了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

而我们,作为后人,只能透过泛黄的史册,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揣摩那些英雄人物的心思与情感。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代善,这位出身显赫的勇士,他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

他与兄长褚英,同为努尔哈赤与元妃佟佳氏的血脉,自幼便肩负着家族的荣耀与重任。

童年的代善,生活在危机四伏的阴影之下。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杀,他不得不与亲人四处逃亡,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

然而,正是这段艰苦的岁月,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随着年岁的增长,代善投身军旅,跟随父亲努尔哈赤征战四方,屡建奇功,逐渐赢得了父亲的青睐。

代善不仅武艺超群,更以其宽厚的为人和出色的交际手腕,深得人心。

在经历了舒尔哈齐和褚英两次立储的失败后,努尔哈赤终于在万历四十年(1612年)将目光投向了代善,认定他为自己的继位人。

时间流转至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登基,宣告后金政权的建立,并册封了“四大贝勒”。

代善,凭借其长子的身份和卓越的功绩,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贝勒,其余三位分别是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在那个时刻,代善的权势如日中天,他的名字成为了后金政权中一个响亮的符号。

在历史的长河中,代善的命运如同一场戏剧性的跌宕起伏。

天命五年(1620年),这位昔日的得意者遭遇了命运的残酷转折,两起事件如同暴风雨般席卷而来,将他从荣耀的巅峰推向了深渊。

首当其冲的是一桩轰动一时的丑闻——德因泽揭露大妃阿巴亥与代善之间不当关系的事件。

德因泽,作为努尔哈赤最年轻的妃子,她的指控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摧毁了代善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以及他在满洲贵族中的崇高声望。

这场风波不仅令代善失去了继位的资格,更让他和他的家族失去了问鼎更高权力的希望。

德因泽的指控涉及三起不检点的行为:阿巴亥私下赠食给代善与皇太极,代善欣然接受;

阿巴亥多次秘密拜访代善,并在聚会上与他眉目传情;更有甚者,阿巴亥深夜出宫,行踪成谜。

这些指控直指代善与阿巴亥,而背后的推手,据说正是皇太极。

皇太极,这位精明的策略家,通过这一计,旨在一石三鸟:削弱哥哥代善的影响力,疏远父亲与阿巴亥的关系,同时影响阿巴亥三个儿子的前途。

努尔哈赤在得知这一切后,立即展开了调查。面对如山的铁证,代善和阿巴亥无法辩驳,只能默然承认。

这场政治风暴不仅改变了代善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后金政权的未来走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代善的故事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的兴衰荣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残酷。

而我们,作为历史的旁观者,只能透过这些故事,去感受那些年代的风云变幻,去体会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

在那个权力斗争激烈的年代,代善的命运似乎早已被编织进了一张无形的网。

他与阿巴亥之间的纠葛,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渲染得扑朔迷离,但在细细推敲之下,却也显得合情合理。

代善和皇太极,尽管表面上对阿巴亥以母后之礼相待,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并不大。

在努尔哈赤日渐衰老的阴影下,阿巴亥为了自己和孩子的未来,试图与四大贝勒建立良好关系,这种母亲的本能,本无可厚非。

尤其是代善,他不仅是努尔哈赤的继位人选,更以其和蔼可亲的性格广受爱戴。

阿巴亥为自己的孩子寻找一个坚实的依靠,以避免在政治漩涡中遭受不幸,这份母亲的心思,值得我们同情和理解。

然而,谣言和误解如同野火般蔓延,真相在人们的口中逐渐扭曲。

代善的形象在努尔哈赤心中一落千丈,他在朝堂上的地位和声望也随之急剧下滑。

尽管阿巴亥也一度失宠,但她很快又重获努尔哈赤的宠爱,而她的孩子们——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他们的前途并未受到影响。

在这场风波中,代善成为了唯一的牺牲品。

这场“德因泽告发事件”不仅令他个人蒙受耻辱,更在他与多尔衮兄弟之间埋下了深深的矛盾,为未来的政局发展埋下了伏笔。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代善的故事成为了后人探讨的焦点,他的经历提醒我们,在权力的游戏中,真相往往比小说更离奇,而人性的复杂更是超乎想象。

在历史的洪流中,代善的家族经历了一场剧烈的风波,这场风波不仅震动了后金的宫廷,更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王朝的未来走向。

天命五年(1620年),代善因私生活的丑闻和政治失误,遭受了努尔哈赤的严厉惩处,失去了继位的资格。而这一切,似乎都为后来的权力更迭埋下了伏笔。

时间流转至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遭遇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最终含恨而终,享年68岁。

这位一代雄主的辞世,留下了一个空悬的汗位,后金的王位继承问题成为了朝野关注的焦点。

虽然努尔哈赤生前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但他的一系列举措,无不透露出对大妃阿巴亥之子多尔衮的偏爱与栽培。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努尔哈赤的辞世并未让多尔衮顺利登基,反而使得他的兄弟皇太极在权力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在这场权力的较量中,代善的家族选择了站在皇太极一边。

这一决策,无疑为皇太极的登基之路增添了重要的砝码。

多尔衮,这位原本有望继承汗位的皇子,因为家族的变故和政治的波折,最终与汗位擦肩而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代善家族的选择,皇太极的崛起,多尔衮的失意,这一切交织成了一幅复杂的历史画卷。

我们在探究这段历史时,不禁会思考:在权力的游戏中,家族的荣辱、个人的命运,究竟谁主沉浮?而这一切,都已成为了历史的尘埃,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思考与感慨。

在努尔哈赤的英明统治下,满洲八旗的势力如同八颗璀璨的星辰。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位老汗王的晚年策略,却为后金的王位继承埋下了伏笔,引发了一场家族内部的权力重组。

在努尔哈赤的精心布局下,八旗的势力分布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调整。

他首先将两黄旗的掌控权分给了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每人掌管15牛录,而剩余的20牛录则作为他的亲军,由他亲自统帅。

接着,努尔哈赤明确指出,阿济格将统领镶黄旗,多铎则接管正黄旗。

他甚至预设,自己驾崩后,将亲军全部交由多铎指挥。

这一决策无疑让多铎成为了八旗中实力最为雄厚的旗主,而阿济格则继续掌管着他的15牛录。

第三步,努尔哈赤的目光转向了多尔衮。他计划为多尔衮再赐一旗,并在去世前不久,将镶白旗的旗主杜度调至镶红旗下,这似乎预示着多尔衮即将接任镶白旗旗主的重任。

若此计划成行,多尔衮将统领30牛录,成为仅次于多铎和阿敏的强力旗主。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也将自己最亲近的家人——大妃阿巴亥及其三个儿子的未来,托付给了代善。

代善对此表示了坚定的支持和同意。

如果努尔哈赤的这一连环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多尔衮作为后金大汗的继位者。

将与他的兄弟们共同掌握着正黄、镶黄、镶白三旗的80牛录,加上代善家族所掌管的两红旗的51牛录,他们将坐拥131牛录的强大支持,使得多尔衮的大汗之位坚如磐石。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了变数。努尔哈赤的去世,让这一切计划都笼罩在了未知的阴影之下。

家族的命运,王位的继承,一切都变得扑朔迷离。

在努尔哈赤精心策划的权力布局中,一个意外的转折让整个后金王朝的未来笼罩在了不确定性之中。

代善家族,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选择——背弃了多尔衮。

原本,代善对于多尔衮登基并无异议,但这一切却因他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的态度而发生了改变。

岳托和萨哈廉,这两位功勋显赫的勇士,对于多尔衮兄弟的登基感到不满。

在他们眼中,自己的战绩赫赫,而多尔衮兄弟却未曾立下显著的功劳,自然难以心服。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对阿巴亥的怨恨。无论阿巴亥是否有意为之。

她的一系列行为终究导致了代善家族与后金大汗之位无缘。这份深藏的愤怒,让岳托和萨哈廉对多尔衮的支持变得不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岳托和萨哈廉将目光投向了皇太极。

皇太极不仅战功赫赫,声望显赫,更在长期的征战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放眼望去,满洲贵族中,支持皇太极的声音也愈发高涨。

在“四大贝勒”中,除了已经失去资格的代善,以及备受瞩目的皇太极,只剩下阿敏和莽古尔泰。

阿敏,虽为努尔哈赤的侄子,但血统上的差异让他在王位继承上处于不利地位。

而莽古尔泰,虽然勇猛,却因过往的极端行为——亲手杀害自己的母亲——而遭到了满洲贵族的普遍反感。

在这样的局势下,皇太极无疑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他不仅聪慧过人,深谙权谋,更在军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历史的洪流在这里转了一个弯,皇太极的崛起,似乎已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

而多尔衮,这位原本有望继承大统的英雄,却因家族内部的纷争和权力的更迭,与汗位失之交臂。

在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权力的争夺如同一场无声的风暴,悄然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清太宗实录》中,记载了一段关键的对话,揭示了代善家族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最终立场。

岳托和萨哈廉,这两位代善的儿子,对父亲代善如是说:“四贝勒才华横溢,深得先帝的欢心,众人皆心悦诚服,应当迅速继位。”

代善听后,深感赞同,随即表示:“无人反对,谁不拥护。”

这一决定,标志着代善家族彻底倒向了皇太极,而放弃了对多尔衮的支持。

与此同时,阿巴亥与她的三个儿子却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阿巴亥,这位深居后宫的女性,虽然有着自己的智慧和手段,但在权力的棋盘上,她的影响力有限。

阿济格虽勇猛,却缺乏策略;而多尔衮和多铎,一个14岁,一个12岁,尚未成年,更显得无力回天。失去了代善家族的支持,他们如同待宰的羔羊,任人摆布。

历史的车轮无情地向前推进,多尔衮最终失去了继任后金大汗的资格,而阿巴亥更是遭遇了悲惨的命运。

根据《清太祖实录》的记载,阿巴亥在努尔哈赤驾崩后,被迫殉葬。

她曾试图以珠宝装饰自己,以哀求之情向诸王求情,但终究无法改变既定的命运。她在37岁那年,与努尔哈赤同柩而葬。

然而,历史上还有另一种说法,称阿巴亥并非自尽,而是被“四大贝勒”所杀。

这一说法,无疑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多尔衮的之一次权力争夺,以失败告终。他不仅失去了继位的资格,更失去了母亲的庇护。

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代善的决策和行动。代善,这位在多尔衮登基路上的“苦主”和“克星”,之一次以他的影响力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这是一段充满悲情与权谋的历史,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权力的游戏中,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命运,每一个决策都可能书写新的篇章。

在崇德八年(1643年)的秋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满清的皇宫。

皇太极的猝然离世让整个王朝陷入了空前的皇位争夺战。这场争夺,不仅是对权力的角逐,更是一场关乎满清未来命运的较量。

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他背后有正黄旗、镶黄旗的坚定支持,加之自己掌控的正蓝旗,使得他成为了继位的有力竞争者。

而另一方面,多尔衮,这位雄心勃勃的亲王,也不甘示弱。

他与兄弟阿济格和多铎共同执掌的两白旗,成为了他争夺皇位的坚强后盾。

多尔衮兄弟手中的正白旗和镶白旗,无论是在军力还是在影响力上,都远超豪格所依赖的正蓝旗和两黄旗。

在这场皇位争夺的舞台上,除了豪格和多尔衮这两大势力,还有代善的两红旗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尚未表明立场。

两股力量的选择,无疑将对皇位的最终归属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代善,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将,他的选择将如何影响这场争夺的走向?

而郑亲王济尔哈朗,又会如何运用他手中的镶蓝旗,来在这权力的棋局中谋求更大的利益?

在这个关键时刻,每一个决定都充满了变数,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豪格与多尔衮的较量,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对决,更是满清王朝未来的十字路口。

而我们,作为历史的旁观者,只能透过这些文字,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紧张气氛,去揣测那些亲王们的心思与策略。

最终,历史的尘埃落定,皇位的争夺也将揭晓其答案。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满清的皇宫中上演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战。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的突然驾崩,让整个王朝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皇位之争。

这场争夺,不仅是对至高无上的皇位的角逐,更是一场关乎满清未来命运的较量。

在这场争夺中,豪格,这位皇长子,凭借其尊贵的身份和强大的旗主支持,成为了继位的热门人选。

而多尔衮,这位雄心勃勃的亲王,也不甘示弱,他与兄弟阿济格和多铎共同执掌的两白旗,成为了他争夺皇位的坚强后盾。

而在这场争夺的关键时刻,济尔哈朗,这位舒尔哈齐的第六子、二贝勒阿敏的弟弟,他的选择显得尤为关键。

济尔哈朗从小与皇太极情同手足,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因此他毫不犹豫地站在了豪格的一边,支持皇太极的儿子豪格继位。

与此同时,代善家族的实力再次成为了左右政局的关键。

代善的次子硕讬和孙子阿达礼,他们坚定地站在了多尔衮一方,提出了拥立多尔衮为帝的建议。

然而,代善并未采纳他们的建议。在代善心中,硕讬的地位远不及岳托和萨哈廉,而他对这一子一孙的感情也颇为复杂。

因此,在这场权力的较量中,代善选择了再次站在多尔衮的对立面,支持豪格。

代善的支持,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瞬间打破了豪格和多尔衮之间的僵持局面。

代善家族统领的两红旗在八旗中举足轻重,而代善本人更是权势显赫,德高望重。

在皇太极时期,作为礼亲王的他,位列文武百官之首。有了代善的支持,豪格无论是从实力上还是从气势上,都稳稳地压过了多尔衮。

这场皇位之争,不仅是一场权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智慧和策略的比拼。

代善的选择,再次证明了他在满清政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而多尔衮,尽管有着强大的实力和支持者,但在这场争夺中,最终还是败给了豪格。

这是一段充满变数和戏剧性的历史,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权力的游戏中,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命运,每一个决策都可能书写新的篇章。

在那个权力更迭的年代,大清王朝的未来悬而未决。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的突然驾崩让整个帝国陷入了一场紧张而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在这场权力的较量中,多铎,这位精明的亲王,曾向代善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让代善登上大清皇帝的宝座。

然而,代善以坚定的言辞拒绝了这一提议。

代善,这位历经风霜的老将,已是花甲之年。

他深知自己已无足够的精力和能力来引领大清王朝继续前行。他的谦逊退让,实则是对大清国未来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家族的现实状况也让代善心灰意冷。他最为赏识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已先后因病离世。

硕讬未能赢得他的青睐,而满达海虽受宠爱却年岁尚轻。至于他的孙子阿达礼,虽受重用,却也未能赢得代善的喜爱。

这一切,都让代善对争夺皇位失去了兴趣。

多铎的建议,在代善看来,不过是一种拉拢手段,他以决绝的姿态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坚定支持皇太极的血脉,而非多尔衮。

然而,豪格的一句“德小福薄”却让他的支持者们心寒,也让他自己的皇位梦碎。

在这场权力的漩涡中,郑亲王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豪格和多尔衮均不继位,而由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继承大统。

代善立刻表示支持,豪格和多尔衮等其他满洲贵族也无异议。

就这样,在一场场权力的较量和策略的博弈之后,福临,这位年幼的皇子,意外地坐上了大清皇帝的宝座,成为了后来的顺治皇帝。

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命运的安排。代善的决绝,豪格的失言,多铎的策略,最终都汇聚成了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点。

而我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只能透过这些故事,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去体会那些英雄人物的悲欢离合。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大清王朝的未来已经尘埃落定,然而,先前力挺多尔衮登基的代善之子硕讬和之孙阿达礼却不甘寂寞,他们再次掀起了波澜,企图颠覆现有的政治格局,拥立多尔衮为帝。

面对这样的家族内部的逆流,代善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大义灭亲。

他不仅确保了福临的平稳继位,更是一举切断了多尔衮对皇位的所有幻想。

代善将硕讬和阿达礼亲手交给了多尔衮,并将他们的阴谋公之于众,最终导致两人被以叛逆罪名处以极刑。

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多尔衮和所有朝臣的一次明确宣告,更是代善对大清王朝忠诚的体现。

他通过这一行为,传达出了三个强烈的信号:首先,他坚定地支持福临继位,不容置疑;

其次,他向所有朝臣表明,任何谋逆行为都不会被容忍,哪怕是自己的亲人;最后,他向多尔衮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保持现状,维护政治稳定,对所有人都是更好的选择。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多尔衮不得不亲自下令处死硕讬和阿达礼,以示自己对新君的忠诚。

这一决策不仅证明了他没有篡位的野心,更是向所有人宣告,任何企图破坏现有政治平衡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制裁。

随着硕讬和阿达礼的陨落,多尔衮再次与皇位擦肩而过,而代善,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将,又一次成为了多尔衮政治生涯中的更大障碍。

他不仅是多尔衮的“苦主”,更是他的“克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顺治五年(1648年),代善,这位历经风霜的老将在礼亲王府中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他的离去,仿佛为多尔衮铺平了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

不久,多尔衮便迫使顺治皇帝将自己“皇叔父摄政王”的称号提升为“皇父摄政王”,他的权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似乎是命运的讽刺,多尔衮的辉煌如同昙花一现。

仅仅四个月后,他的亲弟弟多铎因天花离世,这对多尔衮来说无疑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多尔衮无子,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多铎身上,而多铎的去世,意味着多尔衮的政治生涯将无人继承,他的权势终将归还给顺治皇帝。

时间流转至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在古北口外喀喇城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这位曾经的权臣,最终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他的一生充满了对至高无上权力的渴望,却始终未能触及那更高统治者的宝座。

而在多尔衮死后,历史的舞台上又出现了代善家族的身影。

巽亲王满达海,代善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也继承了父亲与多尔衮之间的恩怨。

在多尔衮的清算过程中,满达海发挥了关键作用,将多尔衮的名字永远地刻在了耻辱柱上。

多尔衮的一生,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他与代善家族的恩怨情仇,成为了他命运中无法逃避的一部分。

代善,这位在多尔衮生命中始终如影随形的人物,最终成为了他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在权力的游戏中,多尔衮屡战屡败。

而代善家族则始终屹立不倒,成为了他命中注定的“苦主”和“克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4/591559.html

“他是多尔衮的兄长,更是多尔衮一生命中注定的“苦主”” 的相关文章

陈平生前说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陈平生前说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对陈平生前为什么感叹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前179年,陈平的人生在这一年永远的定格。陈平生前,却说了一番引人遐思的话,他称自己犯下了道家禁忌,阴谋使用过多,担心会祸及子孙。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以吾多阴祸也。”——《史记》陈平...

苏绰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苏绰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苏绰(498年-546年),字令绰,京兆郡武功县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九世孙,与从兄苏亮并称为“二苏”。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绰年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早年担任行台郎中。后得仆射周惠达的举荐,被任为著作佐郎。此后愈发受到西魏权臣宇文...

史敬思是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史敬思是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史敬思是李克用十三太保之一,勇冠天下,在消灭黄巢的战斗中立下大功。但史敬思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先去世的,在李克用与黄巢的首次交锋中就战死了。为何史敬思会英年早逝呢一,投靠李克用史敬思是河东道雁...

邓方: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为人轻财果敢,深得南夷敬服

邓方: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为人轻财果敢,深得南夷敬服

邓方(?~221年),字孔山,荆州南郡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随刘备入蜀,后任庲降都督,卒于任上。邓方是蜀汉第一任庲降都督,为人轻财果敢,深得南夷敬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邓方是南郡人,后出仕刘备,任荆州从事。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

明朝后宫中的妃子和皇后中 她们为何大多数都是平民

明朝后宫中的妃子和皇后中 她们为何大多数都是平民

还不知道:明朝后妃为何大多出身平民?不需要政治联姻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权威最高的人物,作为皇帝的嫔妃也应该有一定的家世衬托,比如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宋仁宗的曹皇后都是有着极高的家世。但是仔细看中国历史就可以发现,明朝的后妃甚至皇后的出身其实并不...

李隆基在霸占儿媳时寿王李瑁为何不反抗 李瑁最后的结局如何

李隆基在霸占儿媳时寿王李瑁为何不反抗 李瑁最后的结局如何

他霸占儿媳,逼杨玉环穿上道袍,寿王为何不反抗?他的结局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52岁那年,唐玄宗深爱的武惠妃去世了。他郁郁寡欢,高力士进言:您的儿媳杨玉环生得倾国倾城。唐玄宗大喜,立即宣寿王妃到华清宫沐浴,自己则躲在暗处偷看!此时,寿王李瑁正...

孙权既然已经得到荆州了 孙权为什么还要杀关羽

孙权既然已经得到荆州了 孙权为什么还要杀关羽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得了荆州,为何还要杀关羽,难道不怕刘备出兵报复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无论是小说《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三国志》,都能找到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感情很好的文字描述。刘关张三人虽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有着过命的交情,感情超出了君臣范围。关羽和张飞...

姜维被称为幼麟 正史中国的姜维才华有多大

姜维被称为幼麟 正史中国的姜维才华有多大

对姜维在正史上究竟有多大的才华能被称为“幼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姜维十一次北伐,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蜀汉灭亡之后,姜维仍执着于复国,拖死了钟会、邓艾和他自己,他的一生无愧于蜀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三国演义》中说...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