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年,郭默及其部将40人被晋军处死,传首京师
330年,郭默及其部将40人被晋军处死,传首京师。
郭默在中原奋战18年,躲过匈奴骑兵追击,却栽在自己人手里,也是可悲。
八王之乱,遍地狼烟,人民流离失所。郭默组建流民武装,自任坞主,抵御匈奴刘渊、羯族石勒,捍卫晋朝。
307年,刘渊派养子刘曜出征,率5万兵马攻打郭默,解除进攻洛阳的后顾之忧。
刘曜骁勇善战,后来西晋的都城洛阳、长安都被他拿下,还迎娶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羊献容,建立“前赵”,称雄北方。
5万匈奴杀来,郭默深沟高垒,顽强抵御,并以长矛阵迎击,多次打退匈奴进攻。
郭默喜欢夜袭,且为人狡诈,刘曜防不胜防,匈奴连夜受惊扰,苦不堪言。
刘曜改变战术,也挖掘长壕,构建栅栏,围堵郭默,把他困在里面。
匈奴不主动进攻,还袭击郭默运输线,郭默遇到了粮荒。拼消耗,郭默不行,只能另想办法。
郭默假装投降刘曜,把妻子、儿女送去匈奴大营当人质,然后购买刘曜的粮食。
刘曜担心郭默倒向石勒,便答应卖粮食。郭默得到粮食后,立刻加固营垒,继续跟匈奴厮杀。
刘曜大怒,当即把郭默的家属丢到黄河淹死,然后强攻。郭默向刘琨求援,刘琨不理会,郭默便投奔李矩,守卫荥阳。
李矩、郭默都是流民帅,战斗力强悍。李郭合作,晋军一度杀到平阳附近,准备端了匈奴都城。
可惜,段氏鲜卑内乱,刘琨被杀,李矩、郭默的计划功败垂成。
321年,李矩、郭默再次计划收复洛阳,配合祖逖北伐。但是,东晋门阀与皇室内斗,祖逖郁郁而终,行动失败。
李矩、郭默奋战18年,坚守中原土地,却得不到东晋朝廷支持,处境越来越艰难。
325年,郭默离开李矩,单骑渡江投奔晋明帝。李矩送还郭默家人,不久也南下,却坠马而亡。
郭默投奔晋明帝,是因为明帝重用流民帅,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郗鉴、苏峻、祖约等流民帅,因晋明帝赏识,得以崛起。
但是,晋明帝英年早逝,流民帅依然遭受门阀士族打击。捍卫江山社稷靠流民,一旦局势稳定,立刻抛弃他们,这是门阀的原则。
流民帅对门阀而言,只是一个工具,仅此而已。
327年,苏峻、祖约不堪忍受庾亮打击,不愿意交出兵权,便起兵造反,攻入京师建康。
庾亮出逃,依靠温峤支持,换取陶侃出兵参战。郗鉴、郭默也支持朝廷,与苏峻厮杀。
陶侃在上游,郗鉴、郭默在下游,两面夹击苏峻、祖约,最终平定叛乱。
苏峻战斗时饮酒过度,阵亡沙场。祖约带着家族投奔“后赵”,几乎被石勒灭族,只有祖逖幼子逃过一劫。
329年,温峤病逝,刘胤担任江州刺史。刘胤是刘邦的后代,门第显赫,他瞧不起郭默,并排挤他。
随着矛盾加剧,郭默夜袭刘胤,将其从床上拉下来处死,首级送给王导。
郭默杀刘胤,正符合王导的意思。王导为了对付坐镇荆州的陶侃,需要郭默守江州,充当缓冲地带。
王导上奏朝廷,建议让郭默担任江州刺史。陶侃不同意,率兵攻杀郭默。
郭默不服,起兵迎战,却被部将张丑、宋侯出卖,“送给”陶侃。
陶侃不请示朝廷,直接把郭默及其亲信40人斩首。如此,陶侃兼领荆州、江州,控制了上游与中游,对京师构成威胁。
郭默被杀,有自己的原因,却是流民帅群体的悲哀。因为,门阀士族掌控下的东晋,不允许流帅壮大,更不许他们过江。
苏峻、郭默、祖约有功于东晋,是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流民帅真正崛起,还得看后来的“北府兵”,尤其是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