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炳炎正和江东升喝茶,侦察员匆匆来报:“发现日军中队!”
抗战中,贺炳炎正和江东升喝茶,侦察员匆匆来报:“发现日军中队!”江东升以为日军刚出发,便随口问:“到哪了?”答:“就快到村口了!”
江东升一听,目瞪口呆:“怎么现在才说!”随即江东升看着贺炳炎,希望他去指挥,打退日军。
在忻口战役的硝烟散去之后,贺炳炎这位在战场上失去了左臂但未曾失去勇气和智慧的八路军战士,被选派前往瓦窑堡进行抗日军政学习。
瓦窑堡的日子对贺炳炎来说,是一段珍贵的充电和准备时间,他在那里汲取了宝贵的知识,为未来的战斗做好了准备。
抗大结业后,贺炳炎再次踏上征途,这一次,他与余秋里一同被指派到冀中,负责开辟大青河根据地。
余秋里同样是一位在长征中失去左臂的勇士,两个“一把手”带领的游击三支队,一到冀中便展现了他们非凡的军事才能,连续三战三捷,他们的名号如同春雷般在四方回响,威震敌胆。
正是这样的战绩,吸引了附近一些民众自发组成的抗日武装来投靠三支队,希望能够改编加入。
其中,一支名为华北民众自卫军的队伍尤为引人注目,号称有7000人之众,由司令江东升率领。江东升最初也表示愿意投靠八路军,但后来却出尔反尔,态度变得摇摆不定。
为了争取这支队伍,贺炳炎决定亲自出马,带着联络员刘宾来到自卫军的驻地。
江东升得知八路军三支队的司令员要来访,忙不迭地出来迎接。
当他见到贺炳炎时,目光中流露出了一丝轻蔑。在他眼里,眼前这位个子不高、只有一条左臂的人,似乎不足为虑。
贺炳炎并没有因此而感到不快,他以一个战士的坦荡和自信,悠闲地坐下来喝茶,谈天说地。
突然,一个侦察员气喘吁吁地跑进来,紧张地报告:“发现日军中队!”
江东升一时间有些慌乱,随口问道:“到哪了?”
侦察员说:“就快到村口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本就不自信的江东升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江东升的心情一落千丈,脸上的表情从震惊转为绝望:“怎么现在才说!”
他转头望向贺炳炎,那目光中满是求救之意。在他看来,只有贺炳炎才能指挥这一场战斗,才能带领他们战胜强敌。
贺炳炎面对江东升的目光,却是泰然自若。
他缓缓站起身来,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他对江东升说:“鬼子只有一个中队,我们大可不必惊慌。这是我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打仗,我们对地形熟悉,有着天时地利人和。”
在这紧要关头,贺炳炎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他转头对旁边的刘宾说:“这么小的战斗,用不着我来指挥。如果江司令信得过的话,就交给刘宾去收拾吧,只给他1000人马,咱们尽管喝酒吃饭。”
这句话仿佛给了江东升强心针,让他重新找回了信心。
而刘宾也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他的自信和果断,让所有人都为之一振。
最终,刘宾果然打胜了这一仗。这场战斗不仅仅是对日军的一次成功反击,更是对江东升和华北民众自卫军的一次深刻的心灵震撼。
江东升深深地被贺炳炎的胸怀、刘宾的勇敢和八路军的战斗力所折服。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改编自卫军,加入八路军的行列,成为了抗日大业中的一份子。
从此,3支队在冀中大青河根据地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贺炳炎、刘宾以及江东升的共同努力下,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三支队在潴龙河、滹沱河之间的平原上,坚持游击战,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贺炳炎的领导下,三支队打出了一次又一次的胜仗,从莲子口到魏庄,从东固贤到赵段庄,再从师素村到北高晃,每一次战斗都是对日军的沉重打击,也是对抗日根据地民众的极大鼓舞。三支队的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数百人发展到了2500多人,成为了冀中地区抗日的坚强核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支队在冀中的名声越来越大,老百姓纷纷赞扬他们会打胜仗,即便是日军听说“一把手”的队伍来临,离老远就吓得溜之大吉。这种威慑力,不仅来自于三支队的武力,更来自于他们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