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将军战前分羊肉忘记车夫,交战时被其拉入敌营,由此诞生两个成语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4-23)660

将军战前分羊肉忘记车夫,交战时被其拉入敌营,由此诞生两个成语

公元1485年,查理三世与亨利伯爵在波斯沃斯展开决战,战争的胜利者将成为英国新的国王。

临战前夕,查理三世做了战争总动员,并直言要率军冲锋打头阵,马夫立即去找铁匠去给战马打掌钉,当时马掌已经用尽,铁匠只好用一根铁条临时加工成马掌。

可是在钉马掌的时候,铁匠又发现钉子不够,便请求去找钉子,只是马夫却等不及,一直催促铁匠赶紧钉完。

铁匠无奈,只好在最后一个马掌上随手钉了一个钉子,很显然,一枚钉子无法完全固定马掌。

战争开始之后,查理三世骑着战马率军冲击亨利伯爵的军队,可是在冲锋过程中,战马的马掌突然掉了,重心不稳的战马直接栽倒在地,连带着查理三世也被摔下马。

查理三世的军队一看国王落马,士气瞬间大衰,纷纷逃跑,亨利伯爵则趁机大举进攻,结果查理三世被俘,就此丢了国王之位。

只是谁也想不到,这件事的爆发点仅仅只是一枚铁钉。

于是西方便一直流传着这 *** 谣:

缺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失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

其实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蝴蝶效应”,原本只是一个微小的疏忽,很可能会产生无法承担的后果,就像蝴蝶在太平洋西岸挥了一下翅膀,可能就会引起东岸的一场飓风。

而早在我国春秋时期,也出现过一次蝴蝶效应,爆发点只是一块羊肉。

宋国的华元将军在大战前给士兵分羊肉时,由于疏忽忘了分给自己的车夫羊斟,结果在交战时,羊斟直接将华元拉入敌营之中,由此还诞生了一个成语贻笑千年。

阵前动员

公元前607年,中原大地上可谓是烽烟四起,而处在真正漩涡中的当属郑国。

此时的郑国倒也很无所畏惧,背靠着不可一世的楚国,看谁都不顺眼,周遭的宋、卫、陈等国尽皆被郑国收拾了一遍。

作为老牌诸侯强国的晋国,觉得要压楚国一头重振雄风,必须先打败郑国,于是便纠集宋、卫、陈三国组成四国联军进攻郑国。

郑国一看势头不对,立即向楚国求援,楚国倒也不含糊,直接派令尹椒率军入郑,晋国一看这仗一旦开打,自己将会损失惨重,不得已只能灰溜溜撤兵。

此举让楚国异常膨胀,为了教训听晋国号召的那些小国,楚国特命郑国派兵攻打宋国。

郑国倒也不含糊,立即派遣公子姬归生出战,敌方已经亮剑,宋国只得接招,不过没有楚、晋等大国的参与,宋国并不畏惧郑国,立即派遣大将军华元迎战。

华元是宋戴公的五世孙,官至大夫,是宋国六卿之一,历任宋昭公、宋文公、宋共公、宋平公四君,堪称四朝元老。

他长期掌控着宋国的军政大权,为宋国撑起了一片天空,即便是国君在华元面前都得礼让三分。

华元接到迎战郑国的命令之后,觉得是时候展现真正的力量了,立即召集士兵开动员大会。

在慷慨激昂的演讲中,看着郑国数百乘战车,意气风发的华元,好似看到了俘虏公子归生的完胜结局,只是让他想不到是一个疏忽几乎要了他的命。

一个疏忽

作为军队的长期统帅,华元最擅长做阵前动员,他深知要想士兵替自己卖命,最起码要保证他们吃顿好的。

临战前一天,华元命令伙夫宰杀了数百头羊,让士兵们大快朵颐一番。

羊肉汤的鲜美顿时在宋军营中弥散开来,在华元的安排下,所有士兵尽皆饱餐了一顿,在酒足饭饱之后,士兵早早进入了梦乡,等待着第二天的大战。

可是让华元没想到的是,此时军营中的一个人正躲在角落里画圈诅咒他,此人便是华元的马车夫羊斟。

在古代打仗时,将军的马车夫可谓责任重大,不仅要求要有过人的驾驭车马的本领,而且要有临危不乱的应急能力。

尤其是在春秋时期的战争中,礼还没有全崩,乐还没有全坏,双方对阵时,将军一般都是冲锋在前,马车夫自然全军中更先碰到敌人的人。

羊斟跟随了华元很多年,这些年冲锋陷阵没少立功劳,在羊斟看来,华元最该奖赏的人就是自己。

可是这次分食羊肉的时候,竟然把羊斟给忘了,结果他连一口羊肉汤都没有喝到。

羊斟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越想越气,以至于根本无法入眠,而此时一个报复的办法已经在他心中悄然形成

,华元自然也想不到,这场战争将会败在这口羊肉汤上。

两个成语

第二天一早,公子归生与华元对阵于大棘(今河南睢县南部),华元一马当先指挥羊斟为自己驾车冲锋。

羊斟倒也没有犹豫,直接将鞭子挥舞到极致,华生的马车如同离弦之箭直冲郑军营地。

华元很快意识到了事态不对劲,因为羊斟的马车太快了,后面的大部队根本没有追上,华元立即让羊斟减缓速度以待大军,可羊斟却说:

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御,我为政(这句话便是成语“各自为政”的出处)。

意思是说,分发羊肉的事,你说了算,但是驾驭战车这事,我说了算。

说完这句话之后,羊斟继续加快车速,直接把华元带到了郑军的营地之中,在两军将士目瞪口呆之中,公子归生率先反应过来,命人将华元给逮捕。

堂堂宋军主帅,就这样轻易成为了郑军的俘虏,宋军一看主帅都被抓了,那还打什么劲,纷纷四散而逃。

让公子归生根本无法想象的是,这场战争就这样轻易打赢了。

羊斟一直被史学家们诟病,是以私害公的反面教材,而他的故事也被后世总结成了另外一个成语,即:羊斟惭羹。

羊斟把一碗羊肉汤看得比国家存亡还重要,着实令人很无语,这使得他注定遗臭万年,正所谓:以其私憾,败国殄民。

羊斟的故事其实正是我国历史中最早的蝴蝶效应,少分了一杯羊羹,得罪了一个小人,引发了一次背叛,输掉了一场战争,亡掉了一个国家……

参考文献:《左传》、《史记》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4/592423.html

“将军战前分羊肉忘记车夫,交战时被其拉入敌营,由此诞生两个成语” 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和庞统外号卧龙凤雏 司马的外号又叫做什么

诸葛亮和庞统外号卧龙凤雏 司马的外号又叫做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称卧龙,凤雏为庞统,那司马懿叫什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大家对他的绰号应该都非常的清楚,他的绰号是卧龙。来源有两个原因,其一那就是诸葛亮曾经隐居于南阳卧龙岗上,所以被称为卧龙先生。第二个原因就是诸葛亮才气过人,具有非常过人的政治才能,...

滕王李元婴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滕王李元婴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滕王李元婴,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没有存在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如果说起大唐,你会想起什么?是大唐开放的遗风,是大唐的繁华盛世,是玄武门之变,还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唐朝,在我国封建王朝,留下了独一无二、浓墨重彩的一笔。犹如天空中的繁星点点,无疑,它是最亮的那一颗。唐朝要说的历史,不胜枚举...

司马略:西晋宗室、将领,孝敬慈顺,谨慎谦恭

司马略:西晋宗室、将领,孝敬慈顺,谨慎谦恭

司马略(?―309年),一作司马简,字元简,河内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四弟曹魏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王司马泰第三子,东海孝献王司马越之弟,西晋宗室、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司马略孝敬慈顺,谨慎谦恭地对待贤士,很有父亲司马泰风范。元康初年,与华恒等同在东宫...

子午谷奇谋真的不靠谱吗 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用这个计谋

子午谷奇谋真的不靠谱吗 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用这个计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为何坚决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它到底有多不靠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他的意思是只要给他一万兵马,其中五千精兵,五千负责押送粮草,不出十天便可以从子午谷直插长安。而另一方面诸葛亮带兵从...

玄武门之变时,李元吉为何没能成功射杀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时,李元吉为何没能成功射杀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一次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记载,李世民到李渊那里,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与李渊的那些嫔妃们有苟且淫乱的事情,致使李渊大为生气,命令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三人,第二天去宫中对质,并且还找了一帮大臣“当裁判”。因此,第二天李...

宋江想要接受诏安的时候 鲁智深为什么要提出散伙

宋江想要接受诏安的时候 鲁智深为什么要提出散伙

还不知道:宋江想答应招安,武松与鲁智深反对,为何只有鲁智深提出散伙?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们的印象中《水浒传》里的108条好汉,一个个都是正义豪迈的义士,总是嫉恶如仇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惜后来他们在宋江的带领下答应了大宋朝廷的招安,落得一个悲惨结局。据说不过...

曹魏皇帝曹髦与司马昭之间有何故事?

曹魏皇帝曹髦与司马昭之间有何故事?

曹髦,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弑君,在中国传统社会虽然被视为最大的罪过,但在历史上却并不鲜见。比如彰显史官秉笔直书的“崔杼弑君”,东汉末年董卓毒杀弘农王刘辩。但司马昭弑君却显得尤为不同,因为在曹髦的“努力下”,首都洛阳...

武则天上位后大肆屠杀 李世民当初为何没有除掉她

武则天上位后大肆屠杀 李世民当初为何没有除掉她

对唐太宗在位时,为什么不早点除掉武则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太宗在位时,为什么不早点除掉武则天?原因很简单。那个时候的大唐虽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最开放的国家,但依然没有开放到能接受一个女子做皇帝的事(太宗估计想都没敢想),所以武则天上台后大肆屠杀,只剩下圆滑明哲...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