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600多名吴姓村民,集体要求改姓,揭开了一个埋藏650年的秘密

中国历史5个月前 (05-10)470

文|沈言论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从小到大,吴元大都想不通一件事,那就是为什么他们明明姓的是吴,但是祭祖的时候,上面的牌子无一例外都是姓张,这实在是太不对劲了。

在吴元大搞清楚事情的原因之后,就开始为了一件事而不停奔走,最终在2005年,吴元大拉着他们村里600多户同为吴姓的村民,希望能将姓氏改为张姓。

改名字还好一点,但是改姓氏就要麻烦上不少了,更何况600多个人都要改姓氏,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为了能达成改姓的心愿,他们也是跟工作人员道出了实情,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他们能如愿以偿吗?

生姓吴,死姓张

吴元大的老家在江苏姜堰的城北村里的吴家舍村,从这个村的名字就能看出来,这个村子里基本都是吴氏的人。

不过吴元大一直都在游说村民把姓氏改成张,即便是在后来自己已经长大了,在外面做生意,但每次回家里的时候,他就会开始跟村民们讲道理。

在吴元大的三寸不烂之舌的劝说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同意变更自己的姓氏,他们同意吴元大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原本就应该姓张。

只不过村民们一直都习惯了,觉得改姓氏太麻烦,也没必要改,但是在有了吴元大做牵头人的情况下,村民们也都愿意试试,成功了也能圆了她们的心愿。

没错,改姓氏这件事不仅仅是吴元大的一厢情愿,更是整个村里姓吴的人的共同心愿,而这件事是吴元大从小就发现的。

小时候吴元大跟着家里人去祭祖,发现了上面的牌位上每个祖先都是姓张的,不过当时的吴元大年龄还小,也没把这种事放在心上过。

但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吴元大也意识到,他们的祖先的姓氏应该跟他们一样才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祖先姓张他们又为什么要姓吴呢。

再后来,家族的一个长辈去世,吴元大才发现并不是说他们的祖先姓张,因为这个长辈他记得很清楚也是姓吴的,但是在去世之后,亲人们把他的姓氏改成了张。

心中的疑惑达到了顶峰,吴元大问了自己的爷爷,这才知道他们有一个祖训这样规定的,活着的时候要姓吴,但是死了之后就把姓改为张,这个祖训是600多年前传下来的。

具体到底是为什么,爷爷也不清楚,而吴元大却对此无比好奇,他实在是太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有了这样的祖训。

根据这个600多年前,以及姓张的这两个线索,吴元大锁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在元朝末年时期的张士诚。

吴元大可不是随便瞎猜的,他查了相当多的资料,甚至连张士诚的人生经历从头到尾说个七七八八,而且他们姓吴也是很有可能的。

隐姓埋名的后代

张士诚跟朱元璋是同时代的人,两人都是元朝末年时期的起义军领袖,只不过都是各自为营,朱元璋立国号为大明,而张士诚则建立了大周。

虽然张士诚扎好大本营的时间比朱元璋早,但是实力却远远不如朱元璋,一山不容二王,立场不同的俩人自然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张士诚很快就成为了朱元璋的手下败将,最终选择了自缢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自缢之前,张士诚还是做了一些安排,张士诚一共有五个儿子,他知道自己兵败之后,朱元璋也不会放过自己的骨肉,因此让妻子放了一把火,他的妾室都被烧死了,伪装出几个孩子也身亡的迹象。

但实际上张士诚已经把自己的孩子秘密转移了,其中有两个孩子被一个温姓的人抚养,后面也都一直姓温,不过他们一直记得张士诚是他们的祖先,这些也一直被记录在族谱当中。

除了这两个改姓温的孩子外,其他的孩子也都各自被转移,过起了东躲 *** 的生活。

而张士诚的影响并没有就这样结束,他的堂兄弟还在积蓄力量,大权在握的朱元璋得知消息,决定彻底排除威胁,不光是张士诚的血亲,就算是支持他的人也要被清扫。

在这样的情形下,张士诚的后人只能在一次转移,为了保险起见,他们也只能改姓过起了隐姓埋名的人生,这就是当时的“洪武赶散”事件,而且正好是迁徙到苏北这一代。

600多年前的祖训,时间方面吻合,地理位置也吻合,吴元大相信自己的推断,他们肯定是张士诚的后人,“生姓吴,死姓张”就是先祖们为了躲避麻烦传下来的祖训。

但是为什么姓吴,这方面无从考究,吴元大到处搜集也只是找到了一些没有什么依据的说法——当时为了避难,张士诚其中的一个孩子跟着自己姓吴的外舅生活,自然也开始姓吴了。

而且他们还有一个清朝时期传下来的牌位,上面笼统的提到了改姓吴的这件事,让吴元大他们更加确信他们就是张士诚的后人了。

结语

吴元大和村里人将这一切线索串起来之后,最终决定一起去把姓氏给改了,认祖归宗这件事对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找到祖先了,那肯定要改回祖先的姓。

不过这件事是否真实,根本就没办法去考证,是否真实也还有待考量,最重要的是全村600多户人,集体要改姓,这可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啊。

改回本姓认祖归宗是这些村民们更大的心愿,在他们的坚持下,最终还是有不少村民都成功的将姓氏改回了张,他们也参加了张氏的祭祖仪式。

对于这件事,很多人觉得一个姓氏而已没必要如此大费周章,但也有人认为认祖归宗是头等大事,对此你有着什么样的看法?可以把自己的观点留在评论区当中一起讨论一下。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 *** ,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参考资料:

《不见于正史的“洪武赶散”,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紫牛新闻,2021-08-31

《己亥年张氏祭祖大典:逾5000名海内外张氏后裔聚首清河》,中国新闻网,2019-05-28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5/594769.html

“600多名吴姓村民,集体要求改姓,揭开了一个埋藏650年的秘密” 的相关文章

诸葛诞: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诸葛诞: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琊郡阳都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诸葛诞在仕途中几经沉浮。嘉平三年(251年),迁镇东将军、扬州都督,受封山阳亭侯。带兵攻打东吴,失利于东兴之战。后配合大将军司马师平定毌丘俭、文钦...

秦宓: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学者,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秦宓: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学者,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秦宓(mì)(?-226年),字子敕。广汉郡绵竹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宓善舌辩。早年仕于益州牧刘璋麾下,后降刘备。刘备伐吴时,秦宓劝阻,刘备大怒,欲杀秦宓。因诸葛亮及时求情,才保住性命,仅被下狱,后被释放,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吴蜀同盟后,...

秦宗权是什么人?黄巢死后他是什么结局?

秦宗权是什么人?黄巢死后他是什么结局?

秦宗权,唐末蔡州节度使,被称为乱世魔王。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光启元年(885年),黄巢败亡后不到一年,其旧部秦宗权就在蔡州称帝,公然对抗大唐。秦宗权论实力与谋略远不如黄巢,而黄巢都被唐军打得兵败自杀。为何秦宗权能在黄巢死后迅速席卷整个中原,打得唐军畏惧,还公然称帝呢一,占据蔡州...

张纮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才能怎么样?

张纮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才能怎么样?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纮与昭,号二张;纮柔克,昭纯刚。纮先死,德不亡,昭后死,誉益彰。——萧常提起东吴的大臣,大家最容易想起的是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其实这几位都是侧重于军事,东吴早期的文臣代表是“二张”——张昭、张纮。他们为孙...

历史上吕后为何没在自己权倾天下的时候称帝?

历史上吕后为何没在自己权倾天下的时候称帝?

吕后先后掌权达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统治者。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封建社会,女性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男性在社会上以及家庭当中都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凡事总有例外,古代也有不少女子巾帼不让须眉,做到了男子难以完成之事,甚至拥有比男子还高的权力,最出名的当数吕...

李永芳是什么人?他投降清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李永芳是什么人?他投降清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李永芳,辽东铁岭人。明末将领。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明朝镇守抚顺的游击将军李永芳开城向后金投降。李永芳因此成为明朝首个向后金投降的边军将领,抚顺也是后金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以来,攻陷的首座明朝城市。《清史稿·李永芳传》中记载:太...

都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对汉献帝到底有多好

都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对汉献帝到底有多好

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对汉献帝到底怎么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曹操相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电视版的《三国演义》,因为电视改编、文学创作等,曹操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个“建雄”。而那句话也成为了人们对曹操的印象“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但事实上,曹操一生...

朱元璋真的大肆屠杀功臣了吗?真相是什么?

朱元璋真的大肆屠杀功臣了吗?真相是什么?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汉族,原名重八。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从历史记载看,明太祖朱元璋可以算得上是开国皇帝中屠戮功臣最狠的帝王。特别是在并称为“胡蓝之狱”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中,开国功勋们遭到了绝望般的大清洗,牵连人数都是数以万计。由此,朱元...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