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探索“十古”保护利用新路径
广州探索“十古”保护利用新路径
羊城晚报记者董鹏程通讯员穗规资宣
古屋、古巷、古桥等古遗存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近日,记者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广州在原名城保护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全市“十古”摸查工作,建立广州市“十古”历史文化资源台账,强化广州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并积极探索深化“十古”保护利用的新路径新 *** 。
全面摸查形成“十古”资源台账
所谓“十古”,即古村、古树、古屋、古庙、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桥、古码头等十类古遗存。摸清“家底”是进行全面保护和合理活化的基础,为此,广州充分发挥基层力量,市区联动全面摸查“十古”。现已汇总整理形成广州市“十古”历史文化资源台账:包括古村73处、古树2019处、古屋2465处、古庙152处、古巷417处、古道20处、古塔16处、古井101处、古桥39处及古码头18处。
其中,尚未公布为法定保护对象的“十古”资源1407处,占比26%,例如佛塱村、文冲村等古村6处,金兰寺水塔等古塔4处,上堂坊等古屋324处,南沙区观音宫等未定级的古庙324处,以及旸谷巷等89处古巷,夏街古驿道等17处古道,沙井头等4处古井,土华村东华桥等6处古桥,南安市古码头等8处古码头。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广州全面加强法治保障。高质量修订《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风貌林荫路、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革命遗存、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等古遗存列入法定保护对象,将在普查中发现并经专家论证认为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确定为预先保护对象。
广州还强化数字赋能效果,打造“指尖上漫游”互动体验平台。目前,广州已全面完成828处232万平方米历史建筑、26片336公顷历史文化街区以及140.6公里的传统街道立面的三维测绘和制图建档,推出历史建筑电子地图、提供“指尖上漫游历史建筑”平台,开展多元化数字互动活动,让“十古”资源“活”起来。
合理利用选取两大活化利用示范片区
推进“十古”合理利用是工作的重点。广州积极探索BOT(一种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企业代建、国企平台等多元运营模式,通过改革和创新,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解决国有历史用地盘活问题,拓宽保护利用的资金渠道,破解“十古”资源保护利用过程中的产权、用地、审批等痛点难点堵点。
荔湾泮塘五约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花都塱头村的“十古”资源数量相对较多,且较为聚集,活化利用后价值突出、影响力大、显示度高、公共利益强,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作用较好。广州选取这两个区域作为广州市“十古”活化利用示范片区,加大“十古”保护和修缮修复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创新业态融合,注入新业态新场景,开展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展演、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并取得初步成效。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塱头村,由 *** 出资先行建设古村周边的市政配套,通过BOT模式引入唯品会慈善基金参与建设及运营,引入国际大师设计建设“春阳台”博物馆,将部分古村改造成民宿、特色餐饮、特色商业等,既推动古村、古树、古屋、古巷、古井等古遗存的整体修缮和有效利用,也盘活了村集体资产,通过产业注入与提升,实现集体资产的增值保值,全面提升社会、经济与文化效益,已成为广州网红打卡地。
与此同时,广州协同推进“十古”资源保护与城市更新、“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在守住传统文化内核前提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利用“十古”资源培育多种业态,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归老城区,留住老城市的烟火气。目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湾镇已完成100多间老建筑的外立面修缮,完成留耕堂等10多间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正打造沙湾广东音乐馆、沙湾民俗馆等10多间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