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战役,为何东线大量歼敌,西线却让敌逃跑?李奇微说出原因
对于志愿军攻势,“联合国军”早有预料,但战役一开始,其三八线基本防御阵地,一夜工夫即被志愿军全面突破,这样的场面仍在“联合国军”中引起很大的震憾和恐慌。
自1950年12月26日晚,李奇微飞抵大邱第8集团军司令部上任,到31日黄昏志愿军发动全面进攻,前后只不过5天时间。
1、李奇微的“估计”
这5天里,李奇微忙着到前线各军、师视察,了解情况,鼓劲儿打气,并对沃克生前确定的防御部署作了充实调整:
一是设置“汉城桥头堡”阵地,为从三八线基本防御地域向汉城退守预作准备;二是急调在后方地域集结整补的美军第10军部队北上,执行新的作战任务——沿原州至春川之线前出,增强部防线的薄弱部位。
李奇微估计,中国军队攻势将在元旦那天发起,主要进攻轴线为议 *** 至汉城之线,正对着美军第1军和第9军防区。他还从空中侦察得知,中国军队已在该方向部署了大量火炮,并在临津江边进行渡江准备。
美军战史称,当时有一名据称是来自志愿军第38军的逃亡者向美军透露了一则相当准确的情报:中国军队的主要攻击将于12月31日夜间开始,由第38、第39、第40军共同发起。
对于汉城以北的临津江、汉滩川防线,即所谓“B线”,李奇微一开始就不看好。
他首次视察部队时,在地图上的这条线下方画了一个半圆形区域,称作“汉城桥头堡”,顶端位于33号公路和3号公路交会处(议 *** 以南),底端位于汉城东西各15公里和20公里的汉江岸边。他要求第1军军长米尔本、第9军军长库尔特,分别在这个桥头堡内配置1个师的兵力。
李奇微明示,汉城桥头堡阵地防线应保持足够的纵深,以使汉城以南跨越汉江的重要桥梁远离对方炮火射程;当中国军队向汉城方向攻进时,桥头堡阵地应能对第8集团军部队向汉江以南撤退起到掩护作用。
这表明,志愿军攻势尚未开始,李奇微就为第8集团军做好了由汉城逐步向后撤退的准备。
至于计划中的后撤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李奇微作了两条规定:
之一,撤退必须经他本人批准,只有在无法与他取得联系并且确认不撤不行时,才可由军长下达后撤命令;
第二,撤退时必须留下战斗强的步兵团和装甲部队,占领道路两边有利地形,打击尾随其后的对方追兵,不能把撤退简单视为中前一条战线向后一条战线的单纯的后退。
2、反击还是撤退?
12月31日下午,志愿军发起攻击数小时之前,李奇微从大邱飞到汉城,接着换乘吉普车北上视察前沿阵地。那时他还不道,就在离他所到地,点不远处,志愿军攻击部队已经进入了进攻出发位置。
志愿军攻击开始后,美军第9军军长米尔才急调英军第29旅朝东北方向机动,准备实施反击,当场被李奇微制止。
李奇微认为,实施战役级别的反击至少需要一个完整的美军师,而当前,距一线最近的2个美军师已经遭到中国军队攻击,48小时内无法机动,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把1个英军旅调上去搞反击,完全没有成功的机会。
1月1日中午,李奇微接到前方战况报告:
志愿军“正在一个宽大正面上运动,并且严峻地显示出将通过侧翼运动合围汉城的可能”。
他立即意识到,当前“最明智的行动就是将这2个军(指美军第1军和第9军)撤到汉城桥头堡,然后将所有的韩军部队向东派到C线上去”。
美军官方战史写道:
尽管李奇微接手第8集团军只有6天时间,就不得不宣布撤退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并且这的确与他进攻或者至少不后退的最初意图相反,他还是在正午时分,向米尔本将军和库尔特将军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李奇微的撤退命令是1日中午下达的,而实际上,这天一大早,他在乘车去韩军第1师和第6师防区视察途中,就“已经确信部队要从B线撤退了”。
在此之前,他是抱着准备反击以重新夺取主动的念头驱车北上的,并打算亲自在之一线指挥反击行动。
然而,刚出汉城不久,眼前的情景便让他打消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他在回忆录中记述下了当时看到的情景:
元旦上午,我驱车由北面出了汉城,结果见到了一幅令人沮丧的景象。(南)朝鲜士兵乘着一辆辆卡车,正川流不息地向南涌去,他们没有秩序,没有武器,没有领导,完全是在全面败退。有些士兵是依靠步行或者乘着各种征用的车辆逃到这里来的:他们只有一个念头一逃得离中国军队愈远愈好。他们扔掉自己的步枪和手枪,丢弃了所有的火炮、迫击炮、机枪以及数人操作的武器。
经历过大战的李奇微心知肚明,在战场上,当士兵们因吓破了胆而发生大规模溃逃时,其势如洪水、雪崩,想要伸手阻拦完全是徒劳之举,更何况那些韩军官兵压根儿听不懂他的语言。
但李奇微还是决定试一试。
他跳下吉普车,叉开双腿站到路当中,挥动手臂,示意一辆迎面开来的卡车停下来,可是这辆满载士兵的卡车甚至没有速减就从他身旁冲了过去。
过了一会儿,他终于拦住一辆坐着军官的卡车,但车上的韩军军官不知是真的听不懂还是装作听不懂他的话,又带着车队开了过去。
面对如此情形,李奇微只得掉头返回汉城,下达撤退的命令。
3、何以没能大量歼敌?
身在前线指挥所的韩军第1师师长白善烨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表现:
我的精神一直恍恍惚惚。战争打响以来,我所带的部队从来没有被打得这么惨,我的自尊心在这一刻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我感到极度的虚脱,甚至连撤退的力气都没有了。用一直跟在我身边的通信处处长话说,当时我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了,看上去表情非常悲壮,已经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当与下属部队取得联系时,我居然挂断 *** ,又开始准备下达作战命令。
当时中国志愿军就要打到师部了,但我不想撤,觉得自己应该与师部共存亡。这时,美军顾问团的梅伊上尉跑进来,二话不说抱起我放在吉普车上,风驰电掣般向碌蹯里驶去,使得我在屈辱中捡回一条命。
韩军第1师当面是志愿军第39、第50军的部队。按战役计划,第39军在高浪浦里以东实施突破,切断韩军第1师与第6师的联系,并以一部迎第50军在高浪浦里以南渡过临津江,尔后,两军配合歼灭韩军第1师。
1月1日晨5时25分,第39军报告:
“敌现已南逃,我各部进展甚顺利,唯联络不正常。”
作为第50军前锋的第149师先头部队打得更顺,向敌方地域前进了数公里也没有遇到有效抵抗。
显然,韩军第1师已是无心恋战。
由于担负一线守备的韩军,大多在前两次战役中受过志愿军沉重打击,精神上备受惊吓,完全缺乏抵抗意志,志愿军攻势一起,他们既无心也无力坚守阵地,稍作抵抗或完全没有抵抗便转身后撤,整个阵线几乎一触即溃。
当然,在战场上后逃的并不全是韩军部队,李奇微本人就目睹了美军第19步兵团一个营无秩序退却的狼狈景象。
后来,李奇微特地到伤员后送站找这个营的伤兵谈话,发觉他们情绪十分低落,即使伤势并不太重的人也没有重返部队的愿望。
李奇微对此大失所望,认为这完全不是美军的传统表现。
具有讽刺意味的,正是由于美军、韩军快速撤逃,才使得志愿军突破后很难抓住当面之敌,从而未能达成预定的歼敌目标。
此役之前,彭德怀对韩军下过“易打难捉”的评语,之所以“难捉”就在于他们撤逃太快,并且撤逃时多采取分散行动,一哄而散,一路狂奔,逃出危险地区后,再到预先指定的地点聚 *** 合,使得志愿军很难成建制地捕捉围歼。
4、42军的大量歼敌
与右集团相比,由第42军和第66军编组的左集团取得了相对较多的歼敌成果。
查军委作战部当年战役总结材料,在歼灭敌军部队番号及兵力统计表中,列入“歼灭”一栏的韩军部队番号分别是:
第2师第31、第32团全部;第5师第36团全部、第35团大部和第17团1个营,第8师第21团大部。
以上番号的韩军部队,全都在左集团的进攻地域内。
按志司命令,左集团由第42军军长吴瑞林、政委周彪统一指挥,任务是“坚决攻歼永平至春川线北汉江北岸伪二师及伪五师一部”。
吴瑞林、周彪决心:
“分两步完成任务:首以四个师由赤木里、龙沼里突破,全歼伪十七团于赤木里、贵木洞、中板里带为之一步目标,得手后以一个师由立岩坪、爱奇洞向东插击中间村伪三十六团,以一个师迂回济宁里以南,由南向北攻击济宁里伪三十二团;六十六军主力以四个团,以圆坪里、马坪里突破,继向伪二师防御纵深济宁里攻击,会歼伪三十二团、三十六团为第二步目标。”
左集团进攻正面,从永平(不含)至马坪里,宽36公里。与韩先楚指挥的右集团首先要突破临津江、汉滩川构成的江河障碍不同,左集团面对的是自涟川至春川的南北分水岭,正面狭小,山川交错,西隔汉滩川,东靠北汉江,从前沿突破到向纵深发展,基本上都是在山险要隘上作战。
一线韩军阵地多依托山区有利地形构筑,比较坚固、密集,成线式部署,但兵力相对分散。
进攻发起后,第42军之一梯队2个师分别从峨洋岩、道城岘两处实施突破。第126师突破峨洋岩的战斗于12月31日17时40分开始,22时打开缺口,1月1日晨,部队进至花岘里及机山里东南。但“该师完成峨洋岩突破任务后,未能按预定任务乘胜追击而停止休息,丢失了扩大战果的时机”。
第125师突破道城岘战斗打得较为艰苦。该师于31日18时30分开始炮火准备,按计划20分钟后发起攻击,但因一梯队团走错路而未能按时行动;二梯队团投入战斗后,又因敌火力猛烈,地形不利,也未能完成突破。
按计划在第125师之后跟进,担负纵深穿插任务的第124师见状十分焦急,打算自行从翼侧打开道路进入纵深。就在这时,吴瑞林军长派作战参谋骑马赶到,向吴克之师长传达迅速加入突破道城岘战斗的命令。
这位担任过琼崖纵队副司令员的师长,立即召来第372团团长、政委,当面部署行动,并亲自到一线指挥,指挥位置就在该团突击连火力队的队形内。
1月1日凌晨1时,第372团冒严寒,踏积雪,攀登上700米高、坡度30~70度的陡坡,配合第125师第373团发起冲击,于3时30分占领道城岘,在敌军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
实现突破后,第124师立即向敌纵深猛插。穿插部队以5个战斗力最强的步兵连为先头,主力成梯次配置,轮番攻进。
从道城岘至济宁里,一路山高坡陡,地形复杂。攻进过程中,充分的战前准备显示出了功效。
该师战役准备阶段,通过审俘、走访敌占区居民,对当面敌情和地形作了详细了解,同时,强化对地图的研究和运用,“逼着干部熟用地图,背诵地图,尤其突击团营及正式参谋以上干部,将道城岘至济宁里线沿途村庄地形记住,并背诵,大大补助了向导的不足”。
在向纵深穿插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迅速行动,全师实行轻装,不带乘马,不带重炮;以轻便火炮和重机枪、火箭筒组成伴随火力队,将火力前置;各级指挥员均超越一至两级指挥,团长指挥突击营、连,副团长指挥火力队,师长、参谋长随突击营行动,政委和副师长率本队紧紧跟在前卫团后面,边打边走,交替前进,昼夜不停,“上下掌握一个原则,有一人算一人,前不等后,后向前跟,保证18小时进150里,打10仗,通过700公尺高三个难走的山道”。
1月1日12时,第124师进至济宁里以南的石长里,完成了切断韩军第2师退路的任务,其间,毙俘敌2721名(其中俘虏2068人),缴获各种炮92门(其中榴弹炮13门),汽车百余辆,自身伤亡209人。歼敌数约占左集团歼敌总数近40%。
5、66军的围歼战
在左集团编成内行动的第66军也有不俗表现。
该军奉志司命令受第42军首长指挥,第66军各部于12月31日8时40分前,先后到达攻击准备位置。
该军发起攻击的方式与其他各军有所不同。
就整体来说,第三次战役是志愿军入朝后历次战役中参战炮兵和发射炮弹最多的一次。
之一次战役,实际参战炮兵部队仅5个营,按每营12门火炮计,总共只有60门火炮。第二次战役实际参战炮兵部队更少,总共只有48门火炮,平均每军只得到5门火炮的加强。这两次战役,参战炮兵共发射炮弹1054发,平均每军区区36发。
而第三次战役参战炮兵部队有7个团共106门火炮,是前两次战役的总和发射炮弹4287发,为前两次战役总和的4倍。这是保证顺利达成战役突破的重要因素。
不过,第66军此役却仍未得到任何炮兵部队加强。在该军突击地段上,尽管兵力3倍于敌,可炮兵火力对比大致为1:1稍多一点儿,基本上没有优势。
针对这一情况,军长萧新槐采取一种比较特殊的突破方式——攻击发起前不进行火力准备,而是利用风雪天气和隐蔽地形,先在敌防御阵地前障碍物区秘密开辟通路,然后突然发起冲击,使敌方火力难以发挥作用,从而达成行动的突然性。
12月31日19时50分,第66军主力开始攻击,很快突破龙沼洞、马坪里、圆坪里一线,向济宁里方向发展进攻。担负主攻的第196师前卫团(第587团)一夜前进20公里,毙俘敌806人(伤者未计),自身伤亡仅94人。
至1月1日下午,第66军主力与第42军第124师会合,将韩军第2师大部和第5师一部包围于修德山和上下南淙地区。
战斗至2日拂晓,取得围歼战的胜利,全歼韩军第2师第32团2个营、第31团和第5师第36团各1个营,以及1个炮兵营,共毙伤俘敌32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60余门、汽车40余辆。
此次围歼战是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成建制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
志愿军总部于1月3日9时专门发出“贺六十六军歼敌伟大胜利”的电报。
之一次战役时,第66军因行动迟缓,没有抓住向龟城前进的美军第24师,在志愿军党委会上受到彭德怀点名批评,该军26名干部因怕死、怕苦、指挥不力、执行命令不果断坚决等问题受到处理。
第二次战役,该军也没有什么突出战绩,第197师还出现因判断失误、战术不当而失去战机的问题,再次受到志愿军总部批评。
而这次战役,该军一次战斗即歼敌3200余人,在志愿军各军中,歼敌数量名列前茅,可以说争得了头彩。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作战,歼敌战果较大的分别是在战线两翼行动的第66军和第50军,而这两个军,在志愿军编成内都称不上一流主力。
6、西线50军的战绩
第50军的突出战绩,是在高阳以南全歼英军第29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一部和第8坦克团直属中队(相当于1个坦克营)。
高阳位于议 *** 至汉城公路的中间位置,距两地各30公里,其东南面为山区,由美军第25师和英军第29旅据守。3日凌晨,第50军第149师在高阳以北击退美军第25师1个营后继续追击,在高阳以南佛弥地截断英军第29旅的退路。
经过3个小时激战,全歼该旅1个步兵营和1个坦克中队,共毙伤俘英军700余人。
英军第29旅是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带过的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过诺曼底登陆。其坦克中队装备的“百人队长”式重型坦克,装备有威力很大的105毫米坦克炮,连美军坦克也不能与之相比。
在此次战斗中,毫无反坦克作战经验的第149师第446团各连组成战斗小组,用集束手榴弹、 *** 包和爆破筒,击毁和缴获坦克31辆,装甲车和汽车24辆。其中,副班长李光禄一人就炸毁了3辆坦克,战后荣立特等功。
这场以血肉之躯勇斗钢铁装甲的恶战,场面之血腥,伤亡之惨重,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
战斗结束后专门到现场核实战果的第50军司令部作战参谋郑竹书讲述他目睹的场景:
在一辆被炸毁的英军坦克上,趴着一名在打坦克中战死的志愿军战士,只见他伸进坦克窗口的一只手已被炸断,坦克内有4具东倒西歪的英军坦克兵尸体;许多志愿军战士在打喷火坦克时被活活烧死,尸体全身焦黑,胳膊、腿、身子蜷缩一团,肉全烧没了。和这些志愿军战士一起被烧死的,还有第446团的一名副营长。
第50军是由解放战争中东北战场起义的 *** 第60军改编而成。
入朝后前两次战役中表现平平,佛弥地战斗的胜利,使人们对该军战斗力有了新的认识。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