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跨数千年时空 探秘永城王庄遗址里的大汶口文化
央广网商丘5月19日消息(记者 彭华 见习记者 郝振青)永城王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苗桥镇,2023年,由首都师范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王庄遗址展开首次正式考古发掘,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存。2024年,永城王庄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月17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集中采访团队走进河南省商丘市,探秘永城王庄遗址里的大汶口文化。
永城王庄遗址出土的陶鬶(央广网见习记者 郝振青 摄)
永城王庄遗址是首次在河南境内发现的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是近年来大汶口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2023年,该遗址发掘总面积350平方米,发掘区域包括Ⅲ区和Ⅳ区两部分,其中Ⅳ区地层堆积为:现代层、明清层、唐宋层、东周层、大汶口文化层,在此发现一处大汶口文化墓地,发掘大汶口文化墓葬23座,出土了陶器、玉石器、石器、骨器等器物。
永城王庄遗址(央广网见习记者 郝振青 摄)
在该遗址现场,永城王庄遗址项目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朱光华介绍,从目前的发现来看,墓葬间的“有意打破”,是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最为独特的葬俗。简单来说就是,后人在营建墓室时会有意挖开早期的墓穴,并保留早期墓主的骨骼及随葬品,再次埋葬新的逝者,从而形成上、下两层墓葬墓主骨骼相叠,两墓随葬品连续堆放的奇特景象。这种葬俗目前在其他大汶口文化遗址还没有见到,是史前时期王庄聚落群体特性的文化表现。
“我们在清理墓葬ⅣM6时,发现了一组由30多件玉璧、玉珠、绿松石片组成的面饰,覆盖于墓主的额头与面部。墓主的左右眼眶处分别覆盖着两件玉璧。古人死后下葬时有遮掩面部的习俗,所用之物即称为‘覆面’。”朱光华说,王庄遗址ⅣM6出土的玉面饰,显然已具备覆面的核心功能,可以确认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玉覆面。
永城王庄遗址出土的陶器及陶器残片(央广网见习记者 郝振青 摄)
此外,考古队员在清理遗址中更大的墓葬ⅣM3时,还在墓室中部发现一组石圭,其形式有尖首、平首两类,与后世的玉圭如出一辙,被专家认为是迄今国内考古发现最早的“圭”。
朱光华表示,该遗址的发掘对揭示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史前社会礼制等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当前,永城王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周通表示,今年国家文物局批复了8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下一步主要任务是继续扩大去年发掘的墓葬区,深入了解墓葬区的边界和分布情况,并对去年勘探的环壕进行解剖,深入了解其年代性质和结构,同时寻找大汶口时期的居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