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朕要你死,你死不死?纪晓岚:有一人不让臣死啊
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政坛上风云变幻莫测。那时候,忠奸斗争已达到白热化,一言一行都可能涉及生死存亡。有一天在紫禁城内,一场巧妙的对话引发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让在场的大臣们目瞪口呆、心惊胆战。乾隆皇帝突然严厉地命令身边的大学士纪晓岚就地自尽,而纪晓岚竟然临危不乱,机智应对,最终从死地重获新生。到底发生了什么?纪晓岚是如何化解这个棘手局面的?请继续往下看。
乾隆御前论"忠奸"引出纷争
京城上元节前夕,万里无云。北京城中紫禁城内,乾隆帝早朝之时,上百位大臣汇聚在皇帝跟前。这时正值乾隆三十四年在位,天下太平、朝纲稳固,可谓黄金年代。谁料讨论起"忠奸"二字,竟惹出了一场触目惊心的风波。
首先是一干清议政大臣口中说起了忠奸之理,大家各抒己见,将场面变得热火朝天。有人认为忠,就是一心一意侍奉君主,奉行"一臣不得事二君"的古训;又有人直言,皇帝若叫臣子去死,那作为臣子自然要遵从。坐上一把手的和珅大学士更是斩钉截铁地说:"只要听从皇上的命令就算是忠了。"
乾隆帝虽为开明帝王,却也极为机警敏锐,他本就暗中防范着旧党争的遗毒,生怕有人白日做梦、夜夜筹谋。因此借题发挥,故意将矛头对准纪晓岚,当众盘问他如何看待"忠奸"。纪晓岚自诩为"愚忠",殊不知这几个字竟成了自己的"罪状"。
乾隆皇帝突然严厉地命令纪晓岚就地自尽,这还了得?在场的大臣无不心头一紧,场面登时冷场。纪晓岚吓得六神无主,竟然一时间语无伦次。乾隆冷冷地逼问他为何支吾其词,纪晓岚只得暗自组织语言,请求到午门之外赴死。
这一切的发展已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就连和珅等权臣也不敢轻举妄动。刘统勋目睹纪晓岚将遭不测,惊恐万分,不由得跪地痛哭流涕,挽救无门。其他大臣们见状,也忙不迭跪伏在地,开口劝阻,哀告声声...
纪晓岚机智应对化解危机
纪晓岚一时竟被乾隆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他虽然做好了就地充军的准备,却心有不甘,情急之下反而生出一计化解险境。他对乾隆请求,容他到午门外赴死,以免在此惊扰了皇上其他大臣。
乾隆眼见纪晓岚如此从容就义,反而生出几分怀疑,但还是点头应允了他的请求。纪晓岚告退之后,午门外果然等候多时。一个小太监被命远远暗中监视纪晓岚的一举一动,看他是否真的就此自尽。
过了良久,小太监只见纪晓岚独自在午门外转圈踱步,似乎在组织着什么语言。忽然间,纪晓岚嘴角泄露一丝笑意,旋即大步朝午门走去,神情自若,根本不像是一个拚命的人。小太监立刻赶回紫禁城向乾隆禀报。
太监一走,纪晓岚便急步返回朝房,在乾隆和群臣面前重新跪下,满脸惶恐地复命道:"臣纪昀回禀陛下,我很想去死,却有一人不让我死啊!"
朝臣们听纪晓岚竟然生还,先是一惊,继而又都松了口气。乾隆却并不知情,他狐疑地盯着纪晓岚,质问是谁如此大胆,敢阻止他的命令。
纪晓岚答道是屈原大夫。乾隆和众臣听了都有些莫名其妙。纪晓岚赶紧解释,说他到午门后,准备就义遂命时,忽然听到有个人在后面喊住了他。回头一看,竟是曾经被诬陷而自杀的楚国贤臣屈原。
屈原当时对他说,你们现在的皇帝是一位明主,若真就此殉节,岂不是给陛下抹了一个杀忠臣的黑锅?反而让后人记住了一段"诛忠"的臭名。所以一定要三思而行。说完屈原便不知去向。
纪晓岚听了屈原这番劝阻,心中不禁唏嘘,权衡再三,终究还是暂时作罢,返回朝房复命。乾隆听了这一席话,竟也被纪晓岚的机智辩驳所折服,哈哈大笑,誉他"满腹机谋"。就这样,纪晓岚侥幸逃过了一劫。
纪晓岚私下独白真实想法
免遭一死,纪晓岚暗自庆幸,但同时也意识到,刚才的险象环生完全出于他的临机应变。若非如此,他恐怕就难逃毙命的下场了。
回到衙署后,纪晓岚独自回想起当日在御前发生的一幕。他不得不承认,那一刻他确实吓出了一身冷汗,心里翻江倒海般惶恐不安。乾隆的那声"马上去死"犹如晴天霹雳,令他的腿脚一软,几乎跪倒在地。
幸而在危机时刻,他凭借过人的智谋和应变力,生出了前往午门就义的馊主意。这确实是他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唯一的求生良策。纪晓岚深知,若不是如此"急中生智",只怕他今日就要命归黄泉了。
当时听见屈原的话语,他更是受益良多。纪晓岚默默感佔,若非屈原现身相救,他未必能编造出如此巧妙的借口,从乾隆的狮口里逃生。这实在是捡了一条命,可谓死里逃生。
不过回想起当时乾隆的严词厉色,纪晓岚仍然感到后怕连连。他自语道:"陛下看似体恤我,实则把我当做了试验品。若我真的一死了之,恐怕他也毫不在意吧。"可见乾隆对权臣们的戒备,已到了如临深渊的地步。
纪晓岚放眼朝野,不禁感慨万千:"眼下忠奸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皇上处处防范有人谋反。刚才的一幕,不过是他对我们的一次考验罢了。"
他喟然长叹,如今的权臣何其艰难,处处是祸患,随时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能在皇上眼皮底下全身而退,已是九死一生了。"伴君如虎,我们的生死就系于皇上的一念之间啊!"纪晓岚感慨万分。
两大历史细节
纪晓岚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精通经学,也颇有文采风骨。他出身书香门第,其父纪昀早年就为官,担任过御史大夫等要职。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十几岁时便以佳作中了进士。后来他一直任职于礼部,历任编修、主事等职,最终被乾隆器重,升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与纪晓岚同时期,清朝朝野上下正上演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忠奸斗争大戏。乾隆统治后期,党争日趋白热化,权臣之间相互倾轧,你死我活的局面屡见不鲜。其中纪晓岚与和珅两人素有嫌隙,互相猜忌,在朝为奸与为忠的争论中自然暗自较劲。
而乾隆本人也是谨小慎微,处处戒备朝野大臣的阴谋诡计。他对纪晓岚虽曾器重有加,但私下也一直暗中考量着纪的忠诚度。刚才那出命纪晓岚自尽的一幕,不啻是乾隆对纪的一次考验。虽然最后纪晓岚机智周旋而逃过一劫,但乾隆内心对这位大学士也未必全然信任。
事实上,在位晚年乾隆对很多大臣都是防范有加。就连他最终钦点为储嗣的嘉亲王赫也多有质疑。相传乾隆驾崩后,嘉亲王有意隐瞒消息,以确保自己安全继位。可见当年乾隆时期,朝野上下暗流涌动,权力斗争已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而纪晓岚在这股暗流中周旋,最终凭借自身的智谋与机变,才侥幸逃过一劫,躲过了皇帝的残酷考验。不过从另一角度看,纪晓岚的这种机智反倒令乾隆对他有了几分疑虑,生怕他日后挟狐假虎威,在朝为非作歹。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皇权专制已到了临界点。
此后纪晓岚遭遇更多波折
纪晓岚虽然在那次御前"尽忠"考验中侥幸逃过一劫,但他的仕途却并未就此一帆风顺。乾隆年间,朝野上下权力争夺愈演愈烈,他作为大学士,自然也时常卷入其中,屡遭挫折。
不久之后,和珅以"巧进"之名,力主改制科举考试。这一舞弊之策引起朝野哗然,纪晓岚亦坚决反对,两人因此再度结怨。及至乾隆驾崩,和珅遂一马当先,被新君嘉庆皇帝册封为摄政王。有了这个靠山,和珅之一时间就将矛头指向了纪晓岚。
他以纪晓岚"机关算尽"为由,将其贬为巡抚。朝野上下无不哗然,但谁也改变不了这一切。于是,纪晓岚只得远涉重洋,前往云贵总督。与此同时,和珅还将纪晓岚的嫡系家族视为"党人",株连迫害,母子家破人亡。
就在纪晓岚颠沛流离之时,一纸上谕却又突然下达,撤销了之前的贬谪。嘉庆皇帝不仅如此,更是将纪晓岚重新召回京师,复加重用,任命他为大学士。有谕旨称赞纪晓岚才学过人,宜重用之。
然而,这一重新启用的命令也只是嘉庆皇帝权宜之计。他除去了纪晓岚,本就是怕和珅一人独大,所以临时采取了这一举措,以此遏制和珅的势力。果不其然,纪晓岚重掌大权后,和他形成了新的对峙局面,从而使和珅的权威也受到了不小的牵制。
就这样,纪晓岚后半生仕宦坎坷,屡遭挫折,几番翻腾,最终在京师终老。他历经了风风雨雨,始终没有被权力完全击垮。直到嘉庆末年,和珅入狱受究,纪晓岚才得以彻底扫清了身边的这个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