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课本里引以为傲的3个名人,其实都坏到了骨子里,却骗过了很多人

中国历史4天前4

文/编辑:麒阁史观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小时候,我们在学习课本的历史人物时,总会被他们的一些名人励志故事所吸引,其中一些经典课文,至今还记忆犹新,比如:“少年闰土、曹冲称象、狼牙山五壮士”等等。

这些故事告诉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当老师给我们讲他们的故事时,经常教育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并以此为榜样严格约束自己。

可随着阅历提升,回头再看小时候读过的历史故事,发现善人只需一步就变成恶人,其中有三个历史人物最为特殊,他们可谓是坏到骨子里了!

那么,屠龙少年为何会变成恶龙?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沦为恶人呢?

友情提示:因为本文字符偏长,文中可能会有“广告解锁模式”,不过好在平台新出政策中,广告解锁是免费的,大家只需看完即可继续阅读,在此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以及平台。

“锄禾日当午”作者成了奢靡之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我们小时候,每当吃饭剩饭时,父母都会用这首古诗来教育我们不要浪费粮食,写这首故事的人名叫李绅。

李绅的家世并不普通,他从小就出生在豪门贵族,李绅的爷爷李敬玄官至宰相,父亲是县令,在李绅五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李家地位也大不如前。

《悯农》这首诗是在李绅26岁时写的,当时他准备进京参加进士考试,正好在路上遇到了好友,俩人一起在郊外赶路,正好遇到田野里的农夫在地里耕地。

当时天气炎热,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当他看到农民为了耕种付出的辛苦后,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鲜为人知的是《悯农》其实还有一首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的两首诗可谓写尽人间疾苦,“锄禾日当午”以农民耕作之辛劳为主,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道出了农民丰产不丰收的惨痛现实,响鼓重捶惊心动魄。

这两首古诗有着极强的文学性,揭露了在皇权统治下,农民辛苦劳动一年难以果腹的场景,想必此时的李绅一心只想做一名好官,从而减轻农民的负担,然而唐朝官场的黑暗超乎了他的想象,最终使他忘记初心。

步入官场后,李绅曾一度官拜宰相,在政治上也是大有建树,然而他却被卷入唐朝晚期的“牛李之争”,李党代表的是士族利益,而牛党则代表的是庶族利益。

李绅作为李党的代表,晚年时期生活奢侈,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描述的就是唐朝时期达官贵族生活奢侈场景,李绅出身士族,他的生活条件自然不会差。

随着官位的不断提升,李绅逐渐忘记了悯农之心,成为了一个滥施 *** 的腐官酷吏,据传他一顿饭要花费多达几百贯甚至几千贯钱。

尤其是在李绅担任淮南节度使的时候,疯狂搜刮百姓钱财,视百姓为草芥,刘禹锡曾参加过李绅的家宴,当场被宴会的场景给震惊到了。

随后他写下了“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用这首诗来讽刺他铺张浪费、妻妾成群、奢侈糜烂等行为。

“达则兼济天下”是很多士子从小就立下的宏伟理想,李绅在高中进士时能够写下《悯农》这样的千古名作,就说明那时的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随着仕途不断提升,又深陷党派之争中,曾经的“青云之志向”早已抛掷脑后。

凿壁偷光的匡衡

“凿壁偷光”是很多人励志学习的典范,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匡衡,出生于西汉时期,匡衡小时候家境贫苦,白天他要在田地里干活,晚上回家读书学习。

由于家里穷买不起蜡烛,而邻居家有钱,每天晚上都能点蜡烛照明,为了读书,匡衡将墙壁凿出孔来,借出微弱烛光读书。

为了能够学习到更多知识,匡衡经常到富人家里打工,他不要报酬,只要借家中藏书就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匡衡的努力也得到回报,后来他官至西汉丞相,是无数寒门学子学习的榜样。

史书记载匡衡曾九次参加考试,前八次均以落榜,第九次依旧考的不太理想,只考上了“丙科”,当时的汉宣帝并没有看上他,也不打算重用他,将他分配到距离京城较远的平原郡。

公元前49年,汉宣帝病逝、汉元帝继位,匡衡也迎来了自己的伯乐,他被提拔为郎中,随后又升迁为博士、给事中。

他在京城推行“道教教化”,弘扬“礼仁之风”,并且还减轻了百姓的税负,此外匡衡还一身正气,维护中央和皇权,与结党营私的反动派官员斗争到底。

匡衡的表现也得到了汉元帝的肯定,皇帝为了表彰他,于是赏赐他31万亩土地,封地里的收入全归匡衡一人所有,然而也正是这件事让匡衡“身败名裂”。

在汉朝达官贵族经常会被皇帝赏赐土地,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导致负责分地时给匡衡多分了400顷土地,有人认为此事和匡衡有关,因为多出来的土地每年都能多出不少的粮食,《汉书》记载,匡衡后来派仆人到这块地上收谷达千余石。

由于匡衡的封地与周边郡县发生土地争端,有人便告发匡衡多占土地,并且证据确凿,此事也让汉成帝十分恼火,最终决定将位居丞相的匡衡贬为庶人。

失去荣华富贵后的匡衡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望着幼年时为了学习而在墙壁上凿的洞,陷入了沉思,一年后匡衡病逝。

发明家被卷入宫廷漩涡

“造纸术”是中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他的发明者是蔡伦,蔡伦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宦官,他经历了汉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和安帝五朝。

如果没有蔡伦的造纸术发明,很难想象大量的历史资料是如何保留下来的,有关蔡伦的记载,《后汉书·蔡伦传》中仅用280个字草草的打发了他,更令人感叹的是,蔡伦的出生年月并不清楚。

蔡伦出生贫寒,自幼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大约在他12岁那年为了生计,于是以宦官的身份来到汉明帝的后宫中,并得到了一份差事。

东汉时期,皇权大部分时间都被外戚和宦官给轮流操控,所有就有以士人和太学生为代表,对宦官集团进行镇压,期间不知有多少人被杀害。

作为宦官的蔡伦,不管他愿不愿意都会被卷入 *** 中,蔡伦刚入朝为官时,东汉第二个皇帝汉明帝驾崩,太子刘旦继位,也就是汉章帝。

此时蔡伦从皇宫最基层工作做起,他奉命此后汉章帝的皇后窦氏,虽然窦氏长相出众,并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她却不能生育。

这也让皇宫中其他女人有了可乘之机,汉章帝身边的宋贵人生下皇子后,第二年就将皇子立为太子,此事也让窦氏有了危机感,她派人监视宋贵人以及家族人员,同时还在汉章帝面前挑拨皇帝和宋贵人的关系。

同时窦氏还诬陷宋贵人放巫蛊诅咒皇上,汉章帝听从了窦氏的建议,让蔡伦来处理此事,此时的蔡伦还只是一个刚进入后宫的年轻人,只能任人摆布逼死了宋贵人。

汉章帝驾崩后,10岁的汉和帝继位,窦氏也变成了太后,此时的她可谓是站在权力顶端,当汉和帝渐渐长大后开始厌恶外戚干政,蔡伦也看清局势,迅速和窦氏划清界限。

当窦氏家族倒台后,汉和帝也成为皇帝身边的大功臣,汉和帝非常欣赏蔡伦的才华,当他得知蔡伦非常喜欢工匠时,于是就让他掌管东汉的工艺加工。

蔡伦在这里改进了刀剑生产技术,同时也发明出了造纸术,汉和帝见到纸后非常兴奋,于是便在全国推行造纸术。

不过好景不长,很快蔡伦就迎来了死期,汉和帝驾崩后,邓太后将13岁的刘祜继位,为汉安蒂,然而刘祜当上皇帝对蔡伦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当年自己逼死的宋贵人正是刘祜的祖母。

刘祜自幼就痛恨窦氏和蔡伦,他一直都在等复仇的一天,直到邓太后去世后,刘祜等到了机会,此时蔡伦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于是在家沐浴后整理好衣服,随后服毒自杀。

蔡伦的双面人生令人叹息,明明是一个大发明家,却被卷入政治的斗争中,最终成为了皇室的牺牲品。

总结

从这三位名人的身上就能看出,人不可能永远都是好人,历史和人一样都是多面性的,正所谓人无完人,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时,不能只能凭某个故事去评价他人,而是从多个方面去考虑。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环境,心中始终放着一盏明灯,永远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不要被金钱权力迷住眼睛。

参考信息

杨子晚报2023-02-24《方志江苏|一个悯农诗人,何以被抹黑上千年?》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0-08-19《写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一顿饭杀三百只鸡?冤枉!》

今参考2017-09-11《【历史】匡衡“失足”》

洛阳网2005-05-18《卷入宫廷斗争漩涡的发明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6/599248.html

“课本里引以为傲的3个名人,其实都坏到了骨子里,却骗过了很多人” 的相关文章

单雄信:隋末唐初猛将,曾险些杀害秦王李世民

单雄信:隋末唐初猛将,曾险些杀害秦王李世民

单雄信(?—621年),曹州济阴县人,隋末唐初时期的猛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骁勇矫捷,善用马槊。勇武过人,号称“飞将”。交好同郡徐世勣,誓同生死。隋朝末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授左武候大将军,参加偃师之战。兵败归降王世充,授大将军。对抗唐军进攻,险些杀害秦王李...

刘盈能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因为商山四皓吗?

刘盈能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因为商山四皓吗?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着汉初商山的四个隐士。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汉高祖刘邦对他们既蔑视又尊重。在废立太子事件中,刘邦本打算废长立幼,但由于商山四皓的出山规劝,才打消了念头。不禁要问,刘邦难道忌惮这四位隐者吗,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解读。一、“商山四皓”何许人物商山四...

步协:东吴丞相步骘之子,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步协:东吴丞相步骘之子,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步协,临淮郡淮阴县人,东吴丞相步骘之子。赤乌十年步骘逝世,步协嗣父之任,继统步骘所领,加为抚军将军。后来蜀汉被魏所灭,东吴闻知此事,见百城无主,遂有兼蜀之志,命步协率众西征,却为罗宪所阻。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生平步协,临淮淮阴人,东吴丞相步骘之子。公元247年(吴大...

严畯: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学者,性情忠厚,待人以诚

严畯: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学者,性情忠厚,待人以诚

严畯(164年~242年),字曼才,彭城人,三国时期孙吴官员、学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性情忠厚,待人以诚。少好学,精通《诗》、《书》、《三礼》,又好《说文》。避乱江东,与诸葛瑾、步骘是好朋友,被张昭推荐给孙权作骑都尉、从事中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横江将军鲁肃去...

谢裒:东晋时期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谢裒:东晋时期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谢裒(282年~347年),本名谢魮,字幼儒,陈郡阳夏县人,东晋时期大臣,散骑常侍谢衡的儿子,太保谢安的父亲。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出身陈郡谢氏,才兼文武。永嘉年间,起家琅琊王(司马睿)掾、丞相参军。晋元帝即位,授丹阳郡尉。永昌元年(322年),授太常卿。永和三年(347...

老三胤祉年长又文武双全的 康熙为何没有传位给他

老三胤祉年长又文武双全的 康熙为何没有传位给他

对康熙为何不传位给年纪长且文武双全的老三胤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康熙去世时第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并不算是最好的选择和唯一的选择,就像康熙第三子胤祉文武双全,且还比雍正年长。最关键的是胤祉的身体素质还比雍正要好,雍正自幼文弱,体弱多病,胤祉却身体健康且骑射能力俱...

朱轼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朱轼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朱轼(1665-1736年),字若瞻,一字伯苏,号可亭,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人,系坡山始祖茂公派下第十六世孙。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学家,乾隆帝师傅。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居官廉洁,刚正不阿,颇具惠政。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

明镐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明镐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明镐(hào)(989年—1048年8月9日) ,字化基,密州安丘人,北宋大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明镐登进士第,初任蕲州防御推官,历官大理寺丞、秦州节度判官、益州通判、太常博士、东京、盖州等地转运使,他治理有方,颇立政绩。任陕西转运使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