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原公安部副部长于桑,享受正部长级待遇,6个子女却无一人从政

中国历史5个月前 (06-24)430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请知悉。】

1917年的仲夏,四川渠县一个普通的农家迎来了新生命的诞生。那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六月天,麦浪随风起伏,阳光洒满大地。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样一个宁静的日子里,一位未来新中国的缔造者悄然降临人世。

这个孩子,就是于桑。

初到人间的于桑,便面临着与常人不同的命运挑战。先天的残疾,让他还未开口学语,就背负了沉重的生存压力。在那个物质匮乏、文明尚未开化的年代,一个残障儿童的降生,往往被视为不祥之兆。

狭隘愚昧的村民们纷纷劝说于桑的父母,要&34;掉这个&34;的孩子,以免招致更多灾祸。面对种种流言蜚语,于桑的父母没有被动摇。他们紧紧地将孩子拥入怀中,发誓无论生活再艰难,都要尽自己更大的努力,抚养这个上天赐予的珍贵生命。

母亲甘愿终日操劳,父亲更是披星戴月外出谋生。在双亲的悉心照料下,小小的于桑健康成长,很快就显现出过人的聪颖。人间的悲欢离合,总是那样无常。8岁那年,不幸降临到这个贫苦的家庭。一场急病,夺去了父亲的生命。

顷刻间,母子二人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支柱,不得不靠乞讨为生。村里的老郎中见此情景,对他们母子伸出了援手。他不仅提供药品和针灸,还手把手教授于桑医术,希望这个懂事的孩子将来能自力更生。

老郎中的仁心善举,点亮了于桑的人生。尽管身患残疾,他却头脑聪慧,学习极其认真。很快,他初步掌握了中医的奥妙,能帮老郎中采药、抓药、诊脉,成了小有名气的&34;。

一次,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突发重病,于桑在老郎中的指导下,成功地使用针灸和草药救治了老人。消息传开,村民们对这个&34;的孩子刮目相看,开始用友善的目光接纳他、爱护他。

就这样,于桑一边学医,一边勤工俭学,分担起了家中的重担。他自幼身材瘦弱,却从不服输,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是支撑他度过难关的精神支柱。10岁那年,他开始在村里的杂货铺帮工,跑腿送货,赚取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尽管常常遭到同龄孩子的欺凌嘲笑,但他从没有泄过气,反而越挫越勇。命运似乎总爱和勇者开玩笑。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母亲突发高烧,情况危急。小小的于桑背起昏迷的母亲,顶风冒雪赶往十里外的镇医院。

途中,他数次跌倒,又数次爬起。双脚冻得没有知觉,手掌被路边的碎石割得鲜血淋漓,但他却浑然不觉。一路上,他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也要救活母亲,因为母亲是他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

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个瘦弱的身躯,走完了漫长的十里路。当于桑终于把母亲送到医院时,他整个人已经陷入昏迷。再次醒来时,母亲正含泪握着他冻伤的双手。从医生口中,于桑得知,是自己及时送医,才挽救了母亲的生命。

这次濒死的经历,让于桑幼小的心灵之一次感受到生命的分量。那一刻,他暗暗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自己都要勇敢地活下去,不辜负父母和老郎中的养育之恩。

于是,在贫病交加的日子里,于桑更加刻苦地学习中医药理,同时利用一切机会自学文化知识,努力拓宽自己的眼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苦难深重的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北方的日寇步步紧逼,国土面临沦丧的边缘。

1933年,在抗日救亡的呼声中,于桑做出了改变一生的选择。他背起简单的行囊,悄然离开家乡,奔赴延安,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

1933年10月,怀揣理想的于桑,来到四川宣汉县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投身革命洪流的他,很快就展现出过人的沉稳和智慧。他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苦难心声,切身感受到文化教育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于桑主动申请到毛峪镇列宁小学工作学习。凭借着刻苦钻研的精神,仅仅一年时间,他就被调任省苏维埃 *** 文化委员会秘书。而在随后爆发的游击战争中,他又临危受命,担任游击队的指挥员,保卫革命根据地和人民群众的安全。

1935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途经川陕革命根据地,于桑随部队参加了万里长征。这一艰苦卓绝的征程,让他亲身体验到红军将士的不屈意志和革命理想。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他于193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 。

1936年8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聚集在会宁的红军将士达8万余人,规模空前。然而,就在红军指战员刚刚热烈庆祝胜利会师的时候, *** 军队集中10个师的兵力,对会宁地区发动了大规模&34;。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于桑和战友们浴血奋战,誓死捍卫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于桑头部中弹,鲜血直流。但他却紧咬牙关,用衣襟裹伤,带领战士们继续冲锋。等到战斗结束,大家才发现他的左眼已经永远失明。

由于伤势过重,组织上决定让他到后方疗养。就在于桑养伤期间,他结识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军医。两个年轻人很快坠入爱河,约定等伤愈后就结为革命伴侣。然而,命运再次跟于桑开了个玩笑。

女军医的未婚夫被认定&34;的消息传来,于桑深明大义,主动选择了退出。多年后,当于桑再次与女军医重逢时,彼此都已成家立业。往事随云烟飘散,留下的是红色战友间深厚而纯粹的情谊。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于桑改名换姓,化名&34;。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进入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工作,专门负责党政军机关的安全保卫。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过硬的政治素质,于桑多次化解重大安全隐患,确保了革命领导人的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于桑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先后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一处处长、西北公安局副局长、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等职务。1964年,组织上充分肯定了于桑的工作能力和政治表现,任命他为公安部副部长。

60年代中后期突如其来的风暴,却使得于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面对突如其来的境遇,他没有被困难所压垮,直到1977年,历尽沧桑的于桑重返公安部,官复原职。

在随后的日子里,他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先后兼任公安部党组副书记和中央政法委委员,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尽管身居高位,但于桑从未改变一贯的艰苦朴素作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严于律己,廉洁自守。

在家庭生活中,于桑更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丈夫和父亲。他与妻子琴瑟和鸣,共度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即便是在艰难岁月里,他们也始终相濡以沫,携手渡过难关。对于子女,于桑更是给予了无私的爱和宽容的理解。

他从不强求子女走自己的路,而是鼓励他们追寻内心的真正呼唤。1985年,功成名就的于桑退出领导岗位,但他还是以顾问的身份继续为党和国家工作,直到2000年正式离休。令人感佩的是,在此期间他的六个子女却无一人选择从政。

在一些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34;的现象。但对于桑来说,这恰恰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和浩然正气。他常说:&34;

虽未从政,但于桑的儿女们,也继承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性格。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努力拼搏,收获着属于自己的成就和荣耀。大儿子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工程师,二儿子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女儿们也各有所长,有的在教育领域春风化雨,有的在医疗卫生战线奉献青春。这种言传身教的家风,无疑给子女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虽然没有选择仕途,但却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这,何尝不是于桑教诲的又一硕果?2008年9月3日,于桑老人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92岁。 纵观他的一生,是坚定理想的一生,是不怕牺牲的一生,是为民奉献的一生。 从红军战士到公安部副部长,于桑同志始终不渝地追求着革命理想,始终不渝地维护着党和人民的利益。

战争年代,他浴血奋战,九死一生;和平时期,他任劳任怨,鞠躬尽瘁。 无论是战斗在之一线,还是工作在领导岗位,于桑时刻以一名 *** 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行动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文献出处:

于桑:曾任公安部副部长,享受正部长待遇,六个子女却无一人从政——网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6/599471.html

“原公安部副部长于桑,享受正部长级待遇,6个子女却无一人从政” 的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