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乾隆请3000老人吃饭,为何老人回家后相继离世?他们到底吃了什么

中国历史2天前3

公元1795年,乾隆皇帝第二次举办“千叟宴”,宴请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老人前来吃席,这一场盛况空前的“千叟宴”,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举行的宴席。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吃完席后有许多老人回到家中就先后离世,所以这场“千叟宴”又被称为“夺命宴”。

于是,民间就有许多人猜测,怀疑乾隆帝在宴席上做了手脚,比如是仿借诸葛亮和刘伯温“设七星灯续命”的 *** ,借去了这些老人的命,好延长自己的寿命,这才使得这么多老人相继离世。

那么,这其中到底有啥隐情?是因为这些老人得知了什么不该知道的事情?还是另有隐情呢?这其中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奥妙呢?

史上最豪华的饭局——乾隆“千叟宴”;

千叟宴

乾隆帝继位后效仿祖父康熙帝,共举办过两次“千叟宴”,这也体现出大清朝尊老敬老的表现,更是大清朝国力鼎盛的体现。

何为“千叟宴”?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花甲之年的古稀老人举办的宴会,

公元1785年,乾隆帝五十大寿,举办了之一次“千叟宴”,场面十分宏大,共计来了一千九百多名年过花甲的老人。

但这次“千叟宴”也是规模最小的一次,而赴宴者也基本都是皇室宗亲和一些官员,来自民间的老人很少。

公元1795年,乾隆帝第二次举办“千叟宴”,这时乾隆帝已是一位85岁的老人了,他刚让位给儿子嘉庆帝,自己俨然成了太上皇。

而就在乾隆帝刚退位三天之后,就迫不及待的举行了第二次“千叟宴”。

这次“千叟宴”的规模和上一次相比,场面更加宏盛不说,气氛也特别融洽,而且参加的要求也想对要严格一些。

比如:三品以上的官员,只要到了60岁就可以来参加宴席,而三品以下的官员,就得65岁,若是没有官位的,必须年满70岁以上才可以参加。

然而,这次“千叟宴”让乾隆帝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有3000多人进宫参加,乾隆帝也没办法,毕竟旨意已经发下去了。

乾隆

乾隆帝的这一场“千叟宴”的场面,比他爷爷康熙皇帝所举办的还要更加宏大:

这场“千叟宴”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共计有3056名老人参席。

大厅走廊下面设有50个座位,当铺里有244个座位,走廊周围有124个座位,当铺外面有382个座位,总共有800个座位。

而此次“千叟宴”的主打菜系,则是我们现在生活中,能让大家闻之心动,而后大块朵姬的火锅涮肉。

有的朋友说了:“这乾隆皇帝是不是有点太抠了,堂堂一场国宴只安排大家吃火锅?”

其实不然,吃火锅的这个安排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和珅作为“千叟宴”的组织和负责人,经过慎重的考虑,准备宴请这些老人吃火锅涮肉。

因为首先吃火锅是满族人的传统菜系,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起,就以吃火锅为日常菜系,这也是遵从祖制。

其次,由于天气较冷,宴会正式开始之前,还会有很多繁杂的礼仪,若是炒菜的话,则很快就会凉掉,所以火锅涮肉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千叟宴”的宴席分为一等桌和二等桌两级,按照固定的位置摆设。

“千叟宴”的菜品可以说做工精细、用材奢侈,堪比满汉全席,与百姓平常饮食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千叟宴

一等宴席摆放在宁寿宫皇极殿内和廊下两旁,由王公和一、二品大臣以及外国使臣。

每桌摆放火锅两个:银、锡火锅各一个,菜品为:猪肉片一盘,羊肉片一盘,鹿尾烧鹿肉一盘,煺羊肉乌叉一盘,荤菜四碗……,另备肉丝汤饭。

二等宴席摆放在丹墀(chí)以下,“丹墀”就是涂上红色的殿前石阶。

参席人员则是三至九品的官员,以及没有官位的兵、民人等。

二等宴席每桌摆设铜制火锅两个,菜品是:猪肉片一盘,煺羊肉一盘,烤狍肉一盘……,同样备有肉丝烫饭。

但由于参加“千叟宴”的人数太多,所耗费的银钱数目也是相当惊人的。

据清宫外务府《御茶膳房簿册》记载:

千叟宴一等饭菜和二等饭菜共八百桌,共耗费主副食品如下:……猪肉1700多斤,鹿肉数百斤,菜鸭850只,菜鸡850只,肘子1700个……。

另据清宫外务府《秦销档》记载:

千叟宴席每桌用玉泉酒八两,八百席共用玉泉酒四百斤……,烧柴三千八百四十八斤,炭四百一十二斤,煤三百斤……。

除此之外,“千叟宴”的菜品还包括罐焖鱼唇、琵琶大虾、虾籽冬笋、川汁鸭掌……,等等。

如此丰盛的“千叟宴”席,花费也是十分惊人。

据记载:此次宴席共耗费数百万两白银,而当时清 *** 每年税收也不过5000多万两白银,看来乾隆帝为了这顿“千叟宴”还是挺下血本的。

宴席开始之后,由嘉庆帝亲率这些银须白发的3056名老人,口中高呼着万岁,行三拜九叩之礼,跪拜磕头,为乾隆帝祝寿。

乾隆帝看着眼前千人齐呼万岁的场景,虚荣心自然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些老人们一边大快朵颐,胡吃海塞,一边夸赞着乾隆帝皇恩浩荡,敬老养老。

据说就在当天宴席上,醉倒的、晕倒的、乐倒的、撑倒的老人就超过半数。

乾隆

在宴席中,乾隆帝还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敬酒仪式,他让自己的皇子、皇孙,纷纷给老人倒酒、敬酒。

心情美美的乾隆帝又下旨赏赐两位百岁老人:熊国沛(106岁)、邱成龙(100岁)六品顶戴,其余年过90岁的老人,全部赐予七品顶戴。

乾隆帝除了赐官,还赐予70岁以上老人每人一枚养老银牌。

养老银牌的重量是随着年龄而递增:从70岁赏10两重开始,75岁赏15两重……,85岁赏25两重,以此类推。

这些老人回到家后,还可以凭此养老银牌,可以到地方衙门领取养老费用。

除了以上这些奖赏,只要是每一位宴席参与者,还赏赐了文玩、朝珠、寿杖等贵重物品。

赏赐结束后,嘉庆帝又带领着这3056名老人,一起下跪叩头,“千叟宴”在一片片的“万岁”声中落下了帷幕。

“千叟宴”后,参宴老人为何回到家后都身患重病离奇死亡?

千叟宴

然而就在这场盛大的“千叟宴”结束后,这些老人们心满意足地回到自己家中,没过多久,很多老人就莫名其妙的因病相继离世?

乾隆帝听闻此事后,心里甚感过意不去,就派出专人去调查,经过调查才知道,原来是乾隆帝好心办了坏事!

之一、参加“千叟宴”正值冬季,天气寒冷;

千叟宴

“千叟宴”举办的时间是正月初四,北方的天气尚且寒冷。

而且在室外用餐的都是平民百姓,虽然乾隆帝已经为这些老人们准备了炭火炉取暖。

但是让这些老人大冬天的在露天用餐,无论你穿多厚,也无法抵挡住寒风冷雪。

而且老年人大多体质较弱,在冬季本就容易患病,更何况是在寒风中就餐。

因此,很多老人在“千叟宴”中受到风寒而生病,而且老年人一旦生病就很难挺过去。

第二、参加“千叟宴”路途遥远,舟车劳顿;

千叟宴

乾隆帝为了彰显对老年人的关爱,举办“千叟宴”共计邀请了5000多人,而参席者的老人则达到了3056人。

乾隆帝还特意邀请了一些年龄超过百岁的,比如:福建104岁的“举人”郭钟岳等等。

由于受邀老人来自全国各地,一些离京城较近的老人,还可以免去舟车劳顿之苦。

可是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老人可就惨了,有一些老人一辈子都没出过远门。

而去一趟京城少则数月,多则半年,所以在“千叟宴”举办前半年,有些老人就得从家中赶往京城。

而且这些老人年龄都已经是70岁以上了,大多数老人腿脚早已不便。

还有,古代交通条件不发达,大部分的行程都得以步行为主。

这些老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身体素质差的老人,哪能经得起这般折腾。

如此舟车劳顿的奔波中,即使一去一回能够平安到家,也很容易因为劳累过度,而染病去世。

其实往返京城的这段路,别说是老年人了,就算是年轻人的身体都无法承受。

第三、参加“千叟宴”的饮食生冷油腻,撑坏肠胃;

千叟宴

“千叟宴”虽然豪华,但那些凉透了的大鱼大肉,对老年人的消化系统无异于就是沉重的负担。

那些习惯了粗茶淡饭的老人,甚至有些老人出身清贫,一辈子都没吃过如此的山珍海味。

这些老人为了表示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一时间大鱼大肉,再加上不断的喝酒,脾胃哪里能受得了。

如此暴饮暴食,给肠胃增加了负担,引起消化不良,会突然诱发心肌梗死等病症,所以他们参加完“千叟宴”后,接二连三的死去也很正常。

第四、参加“千叟宴”的礼节繁多,折腾身体;

千叟宴

因为“千叟宴”是皇帝请客,所以场面庄重,礼节繁多。

而这些老人们拜见皇帝,必须要遵从宫廷那些繁琐无比的种种礼节。

“千叟宴”当天,这些老人们必须要早早的就起来,赶到宁寿宫,等候乾隆帝大驾光临,得恭恭敬敬的在寒风中站立一个多时辰。

乾隆皇帝进场之后,老人们还得必须按照指挥,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然后才能落座。

宴席开始时,乾隆帝和嘉庆帝二人向大家敬酒,老人们全都得起身,下跪磕头谢恩。

正式开席的时候,乾隆帝还让他的皇子皇孙给老人们敬酒,接着又是下跪磕头。

宴会的尾声,乾隆帝起身离席,老人们还得全体下跪,恭送皇帝回宫。

一场“千叟宴”,光下跪、磕头、起身的动作,就得反复重复多达几十次,这就把这些老人们折腾的头昏脑涨。

结语:

老人们一路舟车劳顿,在瑟瑟的寒风中吃了一顿凉饭,而且饭后还要跋山涉水的回到家,因此许多人在宴会结束后不久便纷纷病倒,甚至去世。

一场盛大的“千叟宴”直接变成了“夺命宴”,乾隆帝好心办坏事,举办的时候声势浩大,而结束时却凄凉悲惨。

若不是乾隆帝好大喜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劳民伤财,说不定这些老人可以好好的安享晚年,真是让人痛心。

《郑重声明:本作品仅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 *** ,未经作者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盗用、搬运,侵权必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6/599882.html

“乾隆请3000老人吃饭,为何老人回家后相继离世?他们到底吃了什么”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