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几万两本金就敢贷款几百万两:胡雪岩如何做到 *** 帮

中国历史2天前3

晚清同治、光绪年间汇票、会票、兑票实物

原题:刘三解:晋商的票号和胡雪岩的钱庄,哪家强?

晚清的中国人,绝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背着几十斤重的铜钱跋山涉水,他们有票号发放汇票(会券,《山西票号史》)、期票(签发时约定若干时日后兑付的长期汇票,《清高宗实录》)性质的票据满足需求,如果你是高官显贵,票号不但提供存款服务,还能享受无抵押的信用贷款。

至于小老百姓和小商人,日常的金融需求,如银钱兑换、票据贴现、买卖金银等等,都可以在“钱庄”得到满足,企业账户转账收付也可通过钱庄完成。

保留至今的宁波钱业会馆碑文记载:

“吾闻之故老,当乘前清之咸丰之季,滇铜道阻,东南患钱荒,甬市尤甚。市中流转之钱庄大减,民生日困,汹汹谋为乱,有谋以善其后者。法令若干家,互通声气,掌银钱出入之成群,商各以计簿书所出入。出界某庄,入由某庄,就钱庄中汇寄之。明日,各庄互一纸,交相稽核。”

具体来说,在咸丰年间,钱荒(主要是铜钱)导致市面现金缺乏,钱庄同业行会就搞了技术创新,每年正月二十八,各钱庄客户到“开户行”领取“过账簿”,格式是“上付下收”。

每一笔交易完毕,付款户要把钱数写在上方,写明开户钱庄并盖印,收款户则把收到钱数写于账簿下方,一样写明开户钱庄并盖印,每天下午4点,双方将各自“过账簿”送开户钱庄,各钱庄将交易记录在另一份“摘草簿”。

第二天早上,各钱庄代表在“值日”处汇集,逐项清算核实,俗称“对家头”,程序完毕后,过出钱庄开出“划单”将款项划入过入钱庄。

这套办法,对于区域经济循环比较稳定的城市当然适用,但在19世纪的上海,就显得太过保守了。

在当时上海市面上,流行钱庄的“庄票”代用现金,即“钱庄因放款之关系,或商家之请求,所发出之无记名式,付款于持票人之票据也,用于代替现款,与银行界开出本票性质相同。”

这个东西因其便利,大受中外欢迎,据《上海钱庄史料》中估计,钱庄发出的庄票,年约80万枚(平均每家出票1万张),每个钱庄每年发出票面金额最少也有1500万两,最多则达3500万两,平均约2000万两左右,总额约16—17亿两白银。

针对这种庄票流行的环境,在1890年之前,上海钱庄业普遍采取的是“划”和解现的方式,就是同业间把应收应付的账目彼此相抵, *** 也很原始,由各庄“汇银子的”(职位)夹着账簿在街上等别家“汇银子的”,现场轧汇,碰不上当天的账就平不了。

办法看起来是有些笨,但考虑到上海滩有几十、上百家钱庄、外资银行,各自分处不同的商圈,彼此竞争你死我活,客观上就很难像宁波钱业那样,以旧式行会为核心建立章程,采取这样退而求其次的方式,终究要比拉着几千几百斤的白银交易方便吧?

然而,世事难两全,只占便宜不吃亏,可能吗?

1902年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在上海发行的十元纸币,发钞也是外资银行在清末中国的一项大买卖

金融这一资本主义的核心单元,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有着控制一切的趋势,当晚清商业系统中的所有人都对它产生依赖时,其自身问题所导致的破坏同样是毁灭性的。

上述所有便利,都建立在钱庄能够控制风险、稳健经营的基础上,而这一点,恰恰是大清朝的钱庄们做不到的。

钱庄不是票号,吃的就是风险饭。

先说后人们吹嘘得神乎其神的晋商票号,他们一般并不经营零散的个人业务,更喜欢清 *** 的公款汇兑(无息存款),官宦、巨商的大额储蓄,再以雄厚的资本金和存款,从事远途大额汇兑,乃至于到各商埠向钱庄发放“长期”(无固定期限的长期贷款,但可随时索回)。

按照《申报》的报道:

“昔年票号皆荟萃苏垣,分号于沪者仅数家,资本无此时之巨,专以汇兑为交易而不放长期。军兴以来(太平天国),藏富于官,票号结交官场,是以存资日富。迨东南底定(1864年),上海商埠日盛,票号聚集于斯者二十四家,其放银于钱庄,多至二三百万。”(《答暨阳居士采访沪市公司情形书》,《申报》1884年1月12日)

苏垣即苏州,江苏巡抚驻地,有藩库、又有一省的达官贵人,晋商票号吃他们的汇兑饭就够了,当然没兴趣和上海的外贸商人掺和。等到太平天国战争打烂整个江南半壁,官员将佐抢够了、赚足了,山西票号又捞到了各省的军饷、协饷汇兑的金饭碗,资本满盈得几乎要溢出了,必须考虑资本回报的时刻,方才大规模杀入上海,做起了“金钱的批发商”。

所以,一般意义上的中国传统金融业的“稳健”,指的是票号,而非钱庄。扯远一点说,就连这种“稳健”本身也是畸形产物,与官僚、尤其是腐败官员绑定,为官员牟利,借官势经商,风险自然就小,清代历次金融危机,知名票号少有破产的。

不过,当辛亥革命的枪声震撼大清皇帝的宝座,在有清一代一直声势烜赫的晋商票号摇摇欲坠,1911年10月以前,全国尚有26家票号存世,次年减为24家,1913年减为20家,1915年再减为17家,1917年只剩下12家,1920年只有9家,1921年只有5家,到1934年,只剩下三家山西票号还在垂死挣扎,那就是山西乔家的“大德通”、“大德恒”与祁县的“三晋源”,几年后,票号就永远消失了。(吴钩:《山西票号的信用》)

说得直白些,胡雪岩的经商生涯如果算是“ *** ”,为官做事和经商牟利还只是间接联系,晋商票号则根本是官商一体,靠“官”吃饭。

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

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乔致庸,电视剧里他不爱和官府打交道,历史上却和官府有着不解之缘,乔家的大德通票号在光绪十年(1884)每股分红是850两,光绪十四年(1888)增长到3040两,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每股分红高达17000两!靠的是什么?正是庚子国变后,清廷将各省公款汇兑下放给晋商票号。

1884年,在晋商集团的多方游说之下,清廷出台政策,规定票号在开业前须向当地的道台衙门呈请批准,领取“部贴”(营业执照)。而这一“部贴”必须得到同业者的联保,由户部派人调查股东的籍贯、保证人的地位以及经营方针。由于此前的票号多由晋商开办,所以很“自然”地形成了进入壁垒,票号产业渐成晋商专利。(吴晓波:《晋商票号百年祭》,刊于《钱江晚报》)

直接操纵 *** 实行政策垄断, *** 关系何其强悍?也正因如此,大清灭亡,票号接踵陪葬。

再看钱庄,则是以区区几万两的资本金,大肆吸收存款,再辅以票号的“长期”、外资银行的“拆放”周转应急,撬动几十万、几百万两的“大买卖”。

上海《字林沪报》寥寥数笔,勾勒出了轮廓:

“故资本不过数万金之庄,而放账竟多至数百万。当各项贸易盛时,钱庄固获厚利,及其市运式微,凡并无真本之行号,一遭折阅,倒闭纷纷,钱庄受累不浅……一旦票号留银不放,银行拆票不通,处处受挤,则为人倒者亦转而倒人矣。”(《论钱市之衰》,《字林沪报》1884年2月9日)

资本金几万两就敢做几百万两的贷款,这就是钱庄,更是胡雪岩。

“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 *** 帮,这就是会做生意。”

这句话是不是胡雪岩的原创,三解懒得考证,不过确实说尽了钱商的精髓,前文曾经引用过蔡冠洛在《清代七百名人传》胡光墉条下的记载:

“时湘人存资,数逾千万。光墉并营丝茶业,设典库于湖州、德清、海宁、嘉兴、石门、杭州、金华、衢州、苏州、镇江、湖北、湖南二十三处,各省金银号,杭州胡庆余堂药铺,资凡二百八十万。迨同治壬申,达二千万以上,丰财捷足,操纵江浙商业,为外人所信服。”

胡雪岩借左宗棠崛起前期,资产是多少?

280万两,还是包括当铺、金银铺、钱庄、药铺等诸多产业的总值。

1911年清朝为统一全国纸币,准备发行的大清银行兑换券,人物头像为摄政王载沣,最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未能进入流通。而这款钞票的发钞行,大清银行在筹办时曾经邀请晋商票号加入,遭到拒绝,也是晋商票号衰落的一个重要节点。

至于他名下的钱庄,却吸收了1000多万两的存款,日后达到2000万两,乃至于他的嫡孙所说的3000万两。

这笔千万两数量级的资金,应该还是存款,或者说他能够调动的资金总量。否则,他的财产十几年间翻了10倍,他的钱庄里的存款得有多少?2亿?4亿?

要知道,大清朝接近灭亡时,全中国所有中国银元、外国银元、银两、铜钱、铜圆、中国纸币、外国钞票加在一起,折银才15亿两,这个数字已经比1851—1860年间货币流通量增加了的3.46倍(燕红忠:《货币供给量、货币结构与中国经济趋势:1650—1936》,刊于《金融研究》),难不成,全中国的现金有一多半都在胡雪岩的钱庄里?

朋友,不要被古装剧里随手扔出几十万两银票骗了,那不是土豪,是脑残啊!

那么,结论是什么呢?

很简单,对于晋商票号和胡雪岩钱庄而言,同样的数百万两白银能够做的事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服务官员、朝廷,后者则是撬动行业,乃至于影响社会,孰优孰劣,各人自有公断。

三解只略举一例,在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与另一家德馨钱庄先后破产后,杭州城中的景象是:

“上城之各衣庄、绸庄及皮货庄,本月以来门常如水,略有零星交易,以敷火食尚且不足。各处行栈店铺往来皆须现洋,概不用票。武林门外之各米行已停斛两日矣,城东各丝行皆已停秤不收,且闻下城之箔业亦将停歇……至机坊一业……今则几乎十叩柴扉九不开矣。总之,城中各业无处不紧。”(《申报》1883年12月15日)

消费行业停摆、生产行业停摆、贸易行业停摆,震荡以至于于此,“哪家强”不是一目了然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6/600126.html

“几万两本金就敢贷款几百万两:胡雪岩如何做到 *** 帮” 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被封侯的原因是什么 刘备为何托孤给他

诸葛亮被封侯的原因是什么 刘备为何托孤给他

章武三年,刘备在永安病危,从成都把诸葛亮召来,托付自己的身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如果我的儿子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资质太差不足以辅佐,你就自己做君主吧。”诸葛亮哭着说道:“臣一定竭尽全力,忠贞侍奉,到死为止。”刘备临终时,把鲁王叫过来对...

李世民为何要将杨氏纳入自己后宫,原因是什么

李世民为何要将杨氏纳入自己后宫,原因是什么

李世民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又逼迫他的父亲李渊退位,从而登上皇位。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做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就是他娶了被自己杀死的弟弟李元吉的老婆杨氏。要知道,李世...

早年间曹操能吸引众多人才,靠的是什么?

早年间曹操能吸引众多人才,靠的是什么?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马援是东汉著名的伏波将军,也是说出“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老将军。他本是割据势力隗嚣的大将,后来先后见了公孙述和刘秀,马援说出了上面那一段话。马援所处的时代,正是王莽代汉之后,...

杨贵妃只是一介女流 安史之乱时为何会被杀死

杨贵妃只是一介女流 安史之乱时为何会被杀死

对安史之乱为什么要杀杨贵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杨贵妃杨玉环是四大美女之一,也是盛唐时最为得宠的妃子之一,但是这位李隆基最爱的女人却死在了马嵬坡下,这令人唏嘘。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安史之乱的时候要杀杨贵妃,杨贵妃就是一介女流之辈,为什么要杀害杨贵妃,针对这个问题...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千古一帝,谁更胜一筹?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千古一帝,谁更胜一筹?

秦始皇一统六国,汉武帝打的匈奴闻风丧胆,这两位都是千古一帝,那么到底谁更胜一筹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秦始皇大家并不陌生,他统一六国,奠定中华基本版图。其自觉功过三皇、德盖五帝,故始创皇帝尊号,其施行车同轨、书同文,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格局。秦始皇...

陆凯:三国时期东吴重臣,以正直及屡次劝谏孙皓闻名

陆凯:三国时期东吴重臣,以正直及屡次劝谏孙皓闻名

陆凯(198-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丞相陆逊的族侄,大司马陆抗的族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黄武年间,举孝廉出身,曾任永兴县长、诸暨县长,颇有治绩。拜建武都尉、儋耳太守,与聂友率军讨伐朱崖和儋耳,迁建武校尉。五凤二年(255年),讨斩零陵山贼...

萧正德是什么出身?他投靠侯景的原因是什么?

萧正德是什么出身?他投靠侯景的原因是什么?

萧正德是萧梁临川王萧宏之子,梁武帝萧衍之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太清二年(548年),侯景起兵反叛,攻打建康,萧梁自此陷入侯景之乱带来的巨大灾难。就在梁武帝忙着进行平叛时,他的亲侄子与养子萧正德却投靠了侯景,联合叛军围攻建康。那萧正德为何要背叛自己的亲伯父...

曹丕篡汉之后 曹植为何披麻戴孝为大汉痛哭

曹丕篡汉之后 曹植为何披麻戴孝为大汉痛哭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丕篡汉,为什么曹植却披麻戴孝痛哭大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期,虽然是一个民不聊生的乱世,但是乱世之中,亦有真情,在那个时代,有很多令后人感慨不已的兄弟情义。例如江东孙策,在临终之前,明明有儿子可以继位,却将江东之地,托付给了弟弟孙权,并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