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唯一诺贝尔奖女得主屠呦呦,在北大读书时的照片
这是中国唯一的诺贝尔奖女得主屠呦呦在北大读书时的照片,虽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但是她两次评选院士都落选了,可想而知两个奖项的评选体系不一样。具体谁更科学,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在1930年12月30日,浙江宁波的一个家庭迎来了一名女婴,她的父亲给她起名为“呦呦”。这位父亲当时并未预见到,未来这个小女孩将从大自然的恩赐中提取出青蒿素,成功对抗疟疾,并因此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的童年在书籍的陪伴中度过。她的家中阁楼上摆放了许多医学书籍,虽然那时的她无法完全理解其中复杂的医学术语,但书中的中草药插图深深吸引了她的注意。这些插图激发了她对自然科学的初步好奇和兴趣。
16岁那年,屠呦呦不幸患上了肺结核,这个病情迫使她暂时离开了学校的课堂。经过两年多的治疗和调理,屠呦呦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她不仅成功康复,还重返学校继续她的高中学业。这段与疾病抗争的经历深深影响了她,激发了她对医药学的热情。她曾感慨地说:“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屠呦呦的高中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顺利被录取。完成学业后,她被分配到了刚刚建立的中医研究院工作(该机构后来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尽管中医研究院的条件十分艰苦,缺乏设备,甚至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不完善,屠呦呦还是坚持在这里工作。她长时间接触各种化学溶液,甚至一度因此患上中毒性肝炎。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让她放弃追求医学事业的决心,反而更坚定了她用科学研究来改善人类健康的志向。
屠呦呦,一位在中医药领域深有建树的科学家,不仅致力于实验室的研究,她还经常深入野外采集中药植物样本。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她成功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和银柴胡品种混乱的问题,这一成就为防治血吸虫病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她还负责编纂了《中药炮炙经验集成》,这本书汇集了历代古籍和各省名医的丰富经验,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1967年,越南战争期间,疟疾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为帮助越南人民防治疟疾,中国人民 *** 总后勤部发起了名为“523工程”的紧急研发项目,屠呦呦被任命为该项目的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在这一角色中,她系统地整理了大量历代医籍,查阅了无数医书和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 *** 了两千多张药物资料卡片。在她的带领下,团队最终编纂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40种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
青蒿是一种在中国南北广泛分布的植物,历史上有记载使用它治疗疟疾的案例。然而,在初期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使得研究陷入了一度的停滞。不甘心的屠呦呦并没有放弃,她继续研究古代文献,希望找到问题的根源。她的坚持最终在阅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时得到了回报。书中的一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启发了屠呦呦,她意识到传统的高温水煎法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
这一认识促使她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新的提取实验。在1971年10月4日,经过190次的实验和失败后,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次,他们成功从青蒿中提取出的样品显示出了对疟原虫的完全抑制效果,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一发现后来被证明是对全球疟疾防治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成就。
2011年9月,为了表彰屠呦呦在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特别是她在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创制上的成就,她被授予拉斯克奖。该奖项在美国医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常被称为“美国医药界的诺贝尔奖”,大约四分之一的获奖者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全球的更高荣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成为之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之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同年12月,屠呦呦在瑞典领奖期间发表了演讲,她回顾了40年前在中国科学家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寻找抗疟新药的历程。她强调了中医药的巨大价值,呼吁应当加强对中医药的研究和利用,以挖掘和提高这一宝库的价值。
来自 青闰主编. 杰出人物[M].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