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元璋想灭掉日本,刘伯温拒绝了,他说的话至今都还可以值得深思

中国历史4个月前 (07-17)37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学派的典型思想,扫清八荒,平定天下,也成了中国古代男性的更高追求,也是古代帝王的至高追求。

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都在为广阔的领土而征战一生,当然,有时随着领土的扩张,战争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早在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在兵临中原的同时,竟将蒙古铁骑的爪牙伸到了国外,统一战争变成了侵略战争,厮杀声甚至传到了伏尔加河和波斯地区,长时间疯狂的对外扩张之后,元朝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之中领土的巅峰时刻。

相比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后续建立大明的朱元璋也有这样的想法,国家统一之初就想要灭掉日本,但却被自己的“智囊团”刘伯温拒绝,当时刘基所说的话到现在依然值得深思。

朱元璋的发迹与统一

其实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在战争决策方面能够听从臣下的建议,和他早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不同于其他的帝王,朱元璋的帝王之业是从社会更底层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的。

他出生于元朝末年,昔日成吉思汗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荒谬的统治之下引发了连年的天灾,旷日持久的饥荒对朱元璋的家庭冲击很大,随着父母的早亡,致使朱元璋举目无亲,由于当时年龄尚小,所以只能靠乞讨勉强为生。

就这样,朱元璋加入到了庞大的难民潮流之中,四处辗转,要过饭,当过和尚,堪称尝尽了人间疾苦,一段时间之后,大元的朝政已经出现了崩溃的局势,天灾所迫,各地农民起义四起,在同乡的邀请之下,朱元璋也加入到其中。

从军之后的朱元璋依然是一步一个脚印,为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他人手下效命之时尽心尽力,战功显著,很快就成为起义军中的领导者,手下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和陈友谅水上的主力决战,元朝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攻破。

随后在刘伯温的辅佐之下,朱元璋开始扫清中原地区的残余势力,四面八方逐渐形成了统一,最终大明朝建立,朱元璋也是顺利的登基称帝。

日本问题与刘伯温的反对意见

对于当时的中原来说,天下大局重回 *** 统治,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朱元璋一统江山的强大实力也让周边国家闻风丧胆,诸如朝鲜等国纷纷在大明建立之后前来朝拜,力求和这个新生的强大王朝搞好关系。

但唯独日本不同,面对和自己隔海相望的明朝,日本不但没有选择示好,反而接连挑衅,甚至远渡重洋骚扰我国沿海居民,这种行为惹怒了刚当皇帝的朱元璋,于是先派去可朝臣与日本交涉,主要是阐述两国关系的问题。

但日本方面完全不吃这一套,将明朝派去交涉的使臣全都杀掉不说,还加大了骚扰的力度,这便直接将两国的关系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朱元璋直接纠集重兵,整理船只,整装待发,发誓要灭亡日本,朝臣见状纷纷上前劝阻。

当时的朱元璋怒火攻心,无视群臣,强要发兵,此时刘伯温进言劝谏,言日本虽小,但目前的状况不适宜出战,站则对己不利,还在气头上的朱元璋得知是刘伯温来劝,便很快冷静了下来,因为他深知刘伯温内心的雄才大略。

另外,对刘伯温,朱元璋是非常尊重的,他能登上皇帝宝座,刘伯温的帮扶功不可没。

早年的刘伯温曾为元朝当官,当时正值农民起义初显,位卑官小的刘伯温心系天下,劝谏官员应当坚持剿贼平叛,不可为求安稳选择招安。

但当时元朝的官僚已经腐败不堪,为求自保对叛军头子许诺重金将其招安,没过多久就再度引发叛乱。

刘伯温见朝臣不听己言酿成大祸,最终选择辞官返乡,过上了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最终还是在朱元璋的盛情邀请下再度出山,统一过程中为朱元璋屡献奇策,许多战役也是事半功倍,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胜利。

建国之后,为了维护朝政的稳定,刘伯温为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考虑较为全面,对刘伯温所表现出的种种才华,朱元璋都是看在眼中的,所以在其反对进军日本的时候,朱元璋才虚心下问,求其原因。

不宜动兵的原因所在

刘伯温反对进攻日本,并非大明的军队不能将其征服,而是当下国家所面对的县市问题实在是太多,首先就是国内的问题,从社会状况来看,当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天灾所造成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现实依旧残酷。

也就是说,当时国内战争刚刚结束,一切都在休养生息过程之中,百姓的生活也在恢复,实在是不适宜进兵,另外,就当时的军队而言,出兵日本对生产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因为刘伯温针对当时饥荒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一项政策。

即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常备军队短时间内不再进行战争,而是分别驻扎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充当劳动力垦荒屯粮,另外,为了尽快解决饥荒,朝廷还对地方上进行了赈灾粮和生产工具的拨调,也就是说,当时明朝的军队融入到了社会生产的恢复之中。

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将负责垦荒的军队调往前线,那之前对农业方面的努力将全部毁于一旦,因为农业良性循环是一个相对比较长的周期,需要充足的时间来运营,对于最初的明朝来说,人员就是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再者,大众百姓是因为国家政策开始屯田种地,暴动现象减少,如果贸然出兵,势必会引起群众的不满,一方面,当时朱元璋的命令并不是打击前来骚扰的日本侵略者,而是直接发兵日本领土,这就是侵略战争,当年的成吉思汗也是如此。

战争本身的性质,也是人民抗拒的原因,再者,外部的作战势必需要内部的补给支持,这对刚从饥荒的压力中看到希望的农民来说无疑是第二次压迫,所以一旦发兵,势必会引起国内的矛盾,这对一个新生政权来说是很不友好的。

除了内部的不稳定局面之外,明朝外部依然存在潜在的威胁,我们知道,元朝的前身乃是蒙古族,是由成吉思汗完成统一之后逐渐问鼎中原,也就是说,元朝统一之后,除了中原之外,原本的极北地区依然存在蒙古的游牧民族和骑兵。

而在朱元璋灭亡元朝之后,除了愿意归降明朝的人之外,依然有不少的元朝贵族逃跑,而多数潜逃者的目的地就是北方大漠,在这里,依旧存在众多的少数民族,而没落元朝贵族的加入或许会成为这些复杂势力的领导者。

在朱元璋忙于建立国家秩序的时候,北方的复杂少数民族不断发展,等到朱元璋注意到的时候,这股势力已经不容小觑,虽然没有动手,但是潜在的威胁却已经形成了。

没人敢断定这些被灭亡国家的元朝贵族没有“复国”的打算。

他们知道自己已经不复以往,正面接触根本不是明朝的对手,这些没落的前朝皇族需要一个契机,明朝军队征讨日本之时,极有可能会造成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其实“不擅长水战”是中国封建王朝一大显著的问题,而率兵出海攻打擅长水战的日本,就需要更多的人马船只,国内大军出海甚远去攻打日本,就会造成国内的空虚,若是少数民族趁此入侵,那明朝多是首尾不能相顾也。

再者,日本乃是一个岛国,化身海盗骚扰我国边疆的,只是日本的贼寇势力,虽然其国土面积狭小,我们也不能保证即使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依然实现速战速决。

当时的日本正规海军,战斗力不会弱于这些流寇海盗,如果明朝发兵日本,那么双方大军很容易出现长时间的对峙,这对明朝来说是很危险的,万一少数民族趁虚而入而大军又无法及时回转,那么将会是腹背受敌的状态。

最终的权宜之计

“攘外必先安内”,这是朱元璋在听完刘伯温的分析之后幡然醒悟,若不是刘伯温的提醒,险些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对于一个刚建立的国家来说,在内部存在隐患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不发动对外战争。

在与刘伯温商议之后,针对日本的挑衅重新制定了计划。

对于来犯之敌,采用沿海驻守的措施,以防守和驱赶为主,避免与其在海上发生冲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诱敌深入之后一并除之,坚决避免全面战争。

另外,在国内经济和农业有所好转之后,适当抽调军队出征北方,通过小规模的战争扫清元朝余孽,稳定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缓和矛盾,下令军队在该地常年驻守,自给自足,用武力作为最后一道壁垒避免少数民族动乱。

最后,要想彻底解决日本带来的问题,必须培养属于明朝自己的舟船水师体系,一旦水战装备成熟,不但能解决远征的问题,甚至可以与其他诸国进行贸易往来,这便是后来戚继光抗倭和郑和下西洋的最初动力。

尤其是后者,到了郑和时期,明朝的海军已经到了相当强大的程度,因为这次规模盛大的出海,就是为了炫耀明朝的国力,此时明朝水军已经有了相当完整的体系,多类型大小船只纷纷投入使用,所载官兵极其家眷达上万人。

总结

由此可见,刘伯温确实拥有高瞻远瞩的强大才能,早在朱元璋企图远征日本之初,他就已经看到了国内外面临的双重问题,并在朱元璋面前详细分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劝说朱元璋放弃征战。

另外,刘伯温对来犯的日本侵略者提出了最为恰当的处理办法,首先扬长避短,日本海盗擅长海战,明朝军队就采取扬长避短的陆战防御,利用现成的沿海利益诱敌深入。

在防守的同时注重国家内部的稳定,再者,刘伯温深知长期防守会处于被动,所以建议大明暗中发展自己的水军,为以后的完全胜利做出了充足的准备。

刘伯温话语中所包含的军队建设性建议,不仅适用于当时的明朝,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依然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哈恩忠.《明朝海上力量建设》出版【J】.历史档案.2015(03):113

【2】何锋.中国的海洋—明朝海上力量建设考察【D】.厦门大学.2007(08)

【3】俞美玉.论刘伯温农业思想【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80-84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7/601867.html

“朱元璋想灭掉日本,刘伯温拒绝了,他说的话至今都还可以值得深思”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赵云与徐晃的箭术怎么样?孰高孰低?

三国时期赵云与徐晃的箭术怎么样?孰高孰低?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赵云和徐晃都是汉末三国名将,在演义中,赵云是刘备五虎上将之一,徐晃是曹操五子良将之一,作为大将,弓马娴熟,箭法自然都要精良。赵云在南屏山接诸葛亮时,曾一箭射断徐盛船帆绳索,徐晃在铜雀台射箭比赛中,一箭射断柳条,夺取锦袍...

火耗归公是什么 雍正为何要大力推广

火耗归公是什么 雍正为何要大力推广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火耗归公”是什么意思,雍正为什么要大力推行火耗归公?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勤政的皇帝,其中在清朝皇帝中雍正算得上是工作狂一般的存在。他的一生当中先后换过35副眼镜,这是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导致视力不断下降。雍正在位时间不长批阅的奏...

孙綝在东吴是什么地位?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孙綝在东吴是什么地位?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孙綝字子通,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权臣,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的一个存在。东汉末年,先有董卓,后有曹操,这都是大家最熟悉的。三国鼎立时的司马懿父子,有些诸葛亮的黑粉,认为诸葛亮是蜀汉的权臣,今天我们来聊聊三国最年轻的权臣——孙綝!宗室出身,年少掌...

马超背叛张鲁投靠了刘备,为何却不得重用?

马超背叛张鲁投靠了刘备,为何却不得重用?

马超背叛张鲁投靠了刘备,为何却不得重用?即使他后来成为了蜀汉的骠骑将军,但是,马超却没有掌握什么兵权,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其中原因,给大家一个参考。一首先,在古代历史上,存在 “金吕布,银马超”的说法,对于勇猛无敌的马超,经常被人们拿来和吕布这位将领相提并论。众所周知,吕布被称之为...

秦惠文王要杀商鞅的时候 商鞅就没有想过要造反吗

秦惠文王要杀商鞅的时候 商鞅就没有想过要造反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秦惠文王车裂商鞅之时,商鞅就没想过主动起兵造反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商鞅制定的法律,就是为了维护国君(当时还没有皇帝)的最高权利。要维护国君的最高权利,一个内容就是杜绝“造反”事件的发生。商鞅制定法律的时候,穷尽心血,把一切能想到的漏洞都堵上了...

长坂坡之战,许褚面对张飞的叫阵是什么表现?

长坂坡之战,许褚面对张飞的叫阵是什么表现?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三国中的长坂坡之战非常出名,当时,刘备败走,曹操率军在当阳的长坂坡追上刘备,刘备先跑了,让张飞带二十骑断后,张飞横矛立马在当阳桥头叫阵,曹操手下诸将,无人敢出战。当时,曹操手下大将几乎都在,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都在,但是...

三国时期刘备的身份是什么 刘备是冒用汉室后裔的身份吗

三国时期刘备的身份是什么 刘备是冒用汉室后裔的身份吗

对三国时期,刘备有可能冒用汉室后裔的身份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刘备,很多人都会提起一句刘皇叔。而之所以称刘备是刘皇叔,主要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投靠曹操后,被曹操带到了许都,见到了汉室最后的帝王汉献帝,而汉献帝听闻刘备是汉室后裔后十分高兴,于是让人查了...

张献忠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献忠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明末农民大起义时,有两个极其出名的起义军领袖,一个是李自成,一个便是张献忠。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张献忠通过造反所创立的基业比李自成小得多,他最后只是在四川境内建立了一个地方性政权。不过,也不能就此小瞧张献忠的本事。在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之后,当李自成陆续吞并其余农民起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