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重回隋唐东北亚:隋唐和高句丽大战七十年,到底为何而战?

中国历史3个月前 (07-25)240

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历时将近七十多年的隋唐王朝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争总算落下了帷幕。战争的结束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喜悦,七十年的战争实在太过漫长,无数山东、河北健儿葬身辽东和朝鲜,换回来的是什么呢?或许对这场战争始末的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隋唐时代东北亚的政治格局,这一切都要从高句丽的出现说起。

一、中古早期高句丽的发展史

“朝鲜”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末年编撰的《管子》,其内容涵盖了檀君、箕子、卫氏三个时期,檀君朝鲜和箕子朝鲜是朝鲜的神话传说时代,朝鲜的信史时代开始于卫氏朝鲜,卫氏朝鲜的首领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亡命者卫满,卫氏朝鲜的统治主体由当时东北地区的獩貊和朝鲜半岛南部的韩种组成。

高句丽历史地图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西汉消灭卫氏朝鲜后,在其旧址设立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实现了汉朝对朝鲜半岛的直接统治。东汉以后,中国进入长达四百年之久的分裂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出现了权力真空。到了中国的三国鼎立时期,朝鲜三国中的高句丽也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了中国的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实力弱小的高句丽游走在曹魏和孙吴之间,这种首鼠两端的态度激怒了曹魏,大将毌丘俭率兵轻易的击败了高句丽。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政权阻挡了高句丽向西北扩张的态势,高句丽无奈之下只能南下朝鲜半岛,南下途中,朝鲜半岛进入“三国时代”,百济和新罗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

集安高句丽遗址公园

二、隋朝与东北亚格局的重新塑造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汉末400年的纷争,重新统一了中国。随着隋朝的建立,北方的突厥汗国不断骚扰隋朝,面对突厥的强大压力,隋文帝杨坚采用长孙晟的离间计,离间“大可汗”沙钵略和“西方可汗”达头之间的关系,沙钵略和达头之间内讧使得突厥没能力同隋王朝抗衡。稳固北方后,隋朝开始构建东北地区的防线,强大的隋朝给了周边国家和政权很大压力,尤其是曾经与南方陈朝关系密切的高句丽。为了先发制人抢占优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句丽联合靺鞨诸部落入侵隋朝辽西边境,这次进攻的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接到边境的战报后,下令讨伐高句丽。

隋文帝剧照

汉朝是隋朝立国的榜样,重新征服朝鲜半岛,对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四郡进行郡县化,是隋朝的政治理念,唐王朝也继承了这种政治理念。隋朝建立后,东北亚由原来多极间的势力均衡转变成以隋朝为主导的一元化国际格局,必然影响周围国家和政权外交政策的调整。在隋朝没有统一全国时,高句丽联合陈国,拉拢突厥,形成一个不稳固的反隋联盟。而在朝鲜三国中,高句丽不断向半岛南部扩张,给百济和新罗很大的压力,百济和新罗向隋称臣纳贡,故而高句丽的南下相当程度上挑战了隋朝建立的朝贡体系。

三、隋朝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争

开皇十八年,隋文帝以汉王杨谅为行军元帅,率领三十万隋军远征高句丽,战争没能如愿胜利,远征的隋军遇到了辽东地区夏秋雨季,军队还未东征,惊恐万分的高句丽连忙遣使上表谢罪:“

辽东粪土臣元

”。六年后,隋文帝驾崩,隋炀帝杨广继位,杨广继续执行隋文帝的东北亚政策。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杨广下诏讨伐高句丽,第二年,113万隋军开赴辽东前线。隋朝这次出兵的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此专门设有“受降使者”团队,准备以武力恐吓高句丽投降。高句丽则宁战不降,利用隋军不熟悉地形的缘故,最终反败为胜,隋军回到辽西时只剩两千余人。

隋炀帝剧照

恼怒的隋炀帝立刻下令第二次征讨,依然与上次一样,高句丽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在隋军与高句丽对峙阶段,负责督运粮草的杨玄感在黎阳造反,隋炀帝不得不班师回朝。后来隋炀帝不顾国力疲惫又发动第三次战争,隋军水陆两军并进,迅速逼近平壤,然而这个时候隋朝国内起义不断,高句丽王高元上表乞降,隋炀帝下令班师回国,不久后,隋朝便被唐朝替代了。

四、唐朝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争

唐朝建立后,在唐高祖和唐太宗两代人的经营下,北击突厥,西征高昌,重新确立了唐朝对西域的统治。稳固北方和西北的局面后,唐朝开始将战略重心放在对东北地区的经营上。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下诏讨伐高句丽,唐军的主帅是初唐名将李勣,李勣率军绕过高句丽在辽东修筑的长城,成功渡过辽水,战争一度很顺利,可后来又遇到了与隋朝一样的局面,在与高句丽的对峙中唐军遭遇辽东极寒天气,不得不撤兵。

唐初名将李勣

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高句丽和百济的联合进攻新罗,新罗与唐朝关系密切,唐朝决定出兵援助新罗,这一次唐朝的目的是先消灭百济。显庆五年(公元660年),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水陆联军13万实施登陆作战,与新罗军队成功会师百济都城。平定百济后,唐朝对高句丽形成了南北合围之势,乾丰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以70多岁的老将军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契苾何力、薛仁贵等名将皆受其节制,刘仁愿从百济故地联合新罗军队北上与唐军主力会师。唐军这次由北向南,步步推进,逢城必攻,围城打援,九月二十日,高句丽王高藏投降,立国700年之久的高句丽就此从历史上消失了。

薛仁贵剧照

文史君说:

唐朝对高句丽的征服,改写了此后东北亚的格局,高句丽留下的政治真空,一部分被两蕃所取代,伴随着契丹和奚势力崛起的同时,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立了范阳和平卢两个节度使,并任命安禄山担任这两个使职。另一部分被新罗获得,唐朝从朝鲜撤兵后,新罗独霸朝鲜,同一时期日本派遣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东北亚进入了中古时期。

参考文献:

杨军,《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和演变》,中国社科出版社2006年版

王金秋,《唐高宗对东北亚政治秩序的构建》,《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党鹏举,《隋朝征伐高句丽原因探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7/602891.html

“重回隋唐东北亚:隋唐和高句丽大战七十年,到底为何而战?” 的相关文章

汉朝明君真的很多吗 为什么说汉朝比其他王朝更容易出明君

汉朝明君真的很多吗 为什么说汉朝比其他王朝更容易出明君

还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说,汉朝比其他朝代更容易出明君?汉朝真的明君更多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朝之所以出的明君比较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汉朝属于是立贤不立嫡。皇帝可以从自己的几个继承人里面,挑一个最合适的继承皇位,而不用受到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而这种制度,也间接...

清朝九子夺嫡是哪九个儿子 他们的结局是什么

清朝九子夺嫡是哪九个儿子 他们的结局是什么

还不知道:清朝的“九子夺嫡”是指哪九子?他们的势力如何,结局又怎样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常言道:“可怜红颜多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自古以来,钱权色便是人们争相追逐的目标,而其中又以权势最为受人追捧,毕竟有了权势自然会有人为其奉上金钱与美貌。我国古代权势的巅峰便是...

孙权继位下的东吴局势是什么样的?

孙权继位下的东吴局势是什么样的?

吴国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江东基业创立人孙策遭遇刺杀,后伤重不治身亡。临终前,孙策把江东之主的位置传给了18岁的弟弟孙权,并叮嘱他要:“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由此,孙权正式以一方诸侯的身份走上历史舞台。当时...

卢谌留下了哪些作品?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卢谌留下了哪些作品?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卢谌(284年~351年),字子谅,范阳涿人。晋朝文学家,曹魏司空卢毓曾孙,西晋卫尉卿卢珽之孙,尚书卢志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范阳卢氏。清敏有才思,初任太尉掾。永嘉之乱后,随父投奔姨父并州刺史刘琨,途中为汉赵刘粲所掳。辗转来到并州,拜司空从事中郎。并州...

王处直是什么人?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王处直是什么人?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王处直,五代十国初期北平国的统治者,王处存之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王处直是晚唐五代的义武军节度使、北平王,实力弱小,因此在朱温与李存勖之间左摇右摆以求生存。后来李存勖大败后梁,称雄河北,王处直只得死心塌地的跟随前晋。那他为何又要引辽人入侵,对抗强大的前晋呢。一,立足义...

花蕊夫人最后是怎么死的?她的生平如何?

花蕊夫人最后是怎么死的?她的生平如何?

花蕊夫人是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花蕊夫人费氏在历史上是一个名声很响,却又语焉不详的人物。说她名声很响,是因为她一首“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述国亡诗》,大家都很熟悉。说她语焉不详,是因为这个人物究竟有没有,其实并不确定...

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诸葛亮器重

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诸葛亮器重

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其原为曹魏天水郡中郎将,后降蜀汉,深受诸葛亮器重。费祎死后,姜维总领蜀汉军权,并先后11次伐魏。其后刘禅降魏,蜀汉灭亡。姜维打算利用钟会野心复国,...

历史上康熙帝是如何称赞于成龙的?

历史上康熙帝是如何称赞于成龙的?

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于成龙是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人,从副榜贡生历任知县开始、因政绩突出不断被朝廷提拔,数十年来在知府、按察使、巡抚、总督等任上,严守初心,一如既往地秉公办事,关心百姓疾苦,生活节俭、拒绝,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官第一”。(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