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为何将七帝省略为五帝?
提到三皇五帝这个词,很多人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因为这是号称华夏始祖的八个人,而他们都是谁。似乎也不用我专门介绍,毕竟这几乎已经接近常识了。不过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所谓三皇五帝,其实并不是三皇五帝,而是三皇七帝,之所以变成三皇五帝。
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省略了五帝中的两位帝,而这两位被省略的帝,分别黄帝的儿子少昊,以及帝喾的儿子挚。这两位也曾经成为帝,却被司马迁在史记中省略,为什么司马迁省略了他们呢?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两位帝,其实类似尧的儿子丹朱。
以及皋陶的儿子伯益,这两位因为自身能力不够,最终失去帝位。所以虽然登上过帝位,但一般来说,后世史学家都不承认他们的帝位。那少昊和挚也是这种情况吗?其实并不是,少昊是公认的贤君,之所以称他为少昊,是因为当时的人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比肩太昊。
而太昊是个什么存在呢?有一种说法是太昊就是伏羲,还有一种说法是太昊是东夷部落的首领。不管他是谁,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位杰出的君主。那少昊可以比肩太昊,自然功绩是足够的。至于帝喾的儿子挚,他倒是没什么能力,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
所以在位三年后,禅位给帝喾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弟弟尧。从两人的功绩来看,如果司马迁只省略掉挚的话,那还可以理解。但司马迁连少昊一起省略掉,那就说明,司马迁的省略与两人是否有功绩有能力,没有什么关系,那司马迁为何省略两人呢?
在我看来,其实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为了美化禅让制。所谓禅让,就是前一位帝禅位给下一位帝。而这个禅让,理论上不能禅让给自己的儿子。如果禅让给自己的儿子,那就不是禅让,而是世袭。比如夏禹就是因为自己的儿子继承了帝位,建立夏朝。
所以不被视为帝的一员,而是被归类为夏朝的建立者。司马迁认为禅让的对象不能是儿子,这没有问题。但实际上,司马迁对禅让的理解似乎有些不准确。因为禅让的本质是能者居之,而不是完全排除自己亲属上位的可能。就比如说黄帝和少昊。
如果少昊没有能力,那黄帝禅让给有能力的人没有问题。那如果少昊有能力,就因为是自己的儿子,所以黄帝就不能禅让给少昊?春秋时期的祁黄羊都说过,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虽然司马迁这样做并不合理,但我也可以体谅司马迁为什么这样做。
毕竟知识分子还能理解禅让制是什么意思,但大部分平民的理解,就是禅让制简单的定义。禅位给儿子就不是禅位,禅位给其他人才算是禅位。司马迁无法改变大众的认知,就只能顺从。各位网友对此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