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城池一定要攻打下来,而不能绕过?原因在于这三点
在许多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常会在有战争情节的片段中听见类似于“攻下城池”的台词,久而久之,我们便将攻略城池当做古代战争的主要目标。
而事实上,古代在发动战争之时,所要攻取的目标也确为一座座城池,那么为什么古人一定要将城池攻打下来,而不是选择绕道而行呢?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就是其中隐藏的原因。
地域划分,政治鼓舞
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有国界,一旦不经允许踏入对方的国家,便是侵犯了他国的 *** 。而在我们,我们的省与省之间也有着明确的界限。
但在古代,我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农耕国家,百姓大多生活于乡野之中,各地之间没有明确界限,而城市内虽耕地、人口都有限,但却辐射着周围的村落。所以一旦攻破了一座城池,所获得了领土不仅仅只是一座城市,还有附着在城市周围的村落。
除此之外,在战争中攻占一座城池,对于前线作战的将士们来说,则是更好的 *** ,有着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在攻占城池后,战争的胜利便又了可以附着的实体,不再是口中的空话,具有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
获取资源,保卫后方
同现代一样,每一场战争的发动,都需要耗费无数钱财,同时需要大量的资源做供应。城池作为一个地区的发展中心,其中蕴藏的资源自然不少,若能顺利攻下城池,便可将城中的资源尽数握在手中,并为己方部队做供给。
事实上,只要在战争中掌握了更多可利用的资源,那么胜利的天平就会倒向己方。比如最为重要的粮草供应。试想,若作战双方一方粮草充足,另一方却弹尽粮绝,那么战争的胜负,大概率很快就可以分出。
另外,古代的交通并不像现在这样便利。若要绕过城池往前进攻,不仅在路途上就会遇到很多阻碍,还会将战线拉长,影响将士们的发挥。
若能攻下城池,便可以城池为后盾,形成退而可守的局面。除此之外,若一定选择绕道而行,一旦被敌方发现,就很有可能出现腹背受敌的情况,毕竟后路被敌方拦住了,也就只剩突围一条路可选,而突围的代价,则是很多人都无法承受的。
占据地形,屯兵蓄力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我国各地的地形都不尽相同,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地形的差异,也是战争过程中非常需要注意的一点。在古代,为了各方面的需要,常常会在地势十分险要的地方修建城池,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函谷关。
对于这样处在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上的城池,因为地形原因,往往无法越过,有时军队驻扎于闸口之下,又如同利剑悬于颈上,寝食难安。为此,攻下城池就成为了必须做的事情。由于这些城池的地理位置十分特别,在攻下之后,也可以成为一道防护,尽保护之能。
此外,在攻下城池后,便可在城中屯兵。攻下一座城池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守住城池,在城中留下人数充足的士兵,派将守城,使城池成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屏障,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局面。
同时,将城池攻下之后,城中的士兵也可以成为其他战场上的后援,一旦附近的战场出现了即将战败的情况,屯于城中的将士们便可及时赶到,并进行援助。
在前文,我们讲了古代战争中一定要攻占城池的几个原因。不过,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也有许多将领选择不攻城。正所谓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减少伤亡,并获得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