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 晚年回忆:淮海战役我是总指挥,大部分人都认为是粟裕

中国历史2个月前 (08-26)200

首先问一个问题,你认为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者是谁?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粟裕。

不仅仅民间如此认为,当时的更高领导人毛主席也多次盛赞“淮海战役粟裕立了之一功”、“粟裕的功劳更大”、“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等话语。

然而,另一位淮海战役的亲历者邓公却有不一样的看法,邓公晚年曾经表示:淮海战役的总指挥是我和陈毅,而非粟裕,但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都是他。

邓公这话并没有问题,从职务上来看,淮海总前委书记肯定是总指挥,那为什么在很多人心里偏偏就成了粟裕呢?这还要从大战前夕说起。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还未完全结束,粟裕就已着眼下一步,他致电中央,提出要在淮海地区歼灭敌突出的黄百韬部。

虽然一开始他设想的是“小淮海”,都没料到此战后来会打得那么大,但至少他是首个提出“淮海战役”概念的人。

这一点跟其他两大战役就有些不同,辽沈也好,平津也好,中央先前都已经做好了全局谋划,战役发展也是按着谋划一步步推进的,唯有淮海,粟裕是首倡者,战役的过程中更是充满了随机和偶然性。

25日晚,毛主席回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淮海战役可于10月10日左右开始行动。”淮海地区已靠近 *** 统治的核心,周边国军精锐云集,为了能让华野全力歼灭黄百韬兵团,中央决定让中野也参与进来协同作战。

这里就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由谁来统一指挥?

两个人相处都容易产生矛盾,更何况两支野战军,如果没办法形成统一指挥,那会多出很多麻烦,国军互相见死不救便是典型的例子。

一般情况下,两支部队谁实力更强谁就会是主导,当时陈毅陈老总已经去支援中野,实际由粟裕指挥的华野有40余万部队,还有特纵、炮纵这样的特殊兵种,属实兵强马壮。在之一阶段的规划中,也是由华野来进行主要作战。

而中野只有10余万人,为了冲出大别山,重武器基本都丢了,曾经还从华野调了数千多名干部前去支援,即便已经经过一段时间恢复,但也很难单独作战。就客观事实而言,华野是要强过中野的。

粟裕本身就很能打,还是首个提出淮海战役的人,再加上华野实力更强,按常理来说,他会掌控着战役的指挥权。

但是,粟裕向来不在意这些,他从大局考虑,向中央提议由陈毅、邓公来统一指挥。时间紧迫,中央很快给出回复同意了他的建议。

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名单也很有意思,五人中邓公、刘帅代表中野,粟裕、谭震林代表华野,陈老总在两边都有任职,这样相当平衡。

而总前委书记由邓公担任也是最合适的,邓公是中野政委,组织原则党指挥枪,所以中野司令员刘帅在总前委不好超过邓公。

粟裕和谭震林都不是野战军正职,不管实力有何差距,两大野战军至少在编制上是对等的,所以粟、谭二人也不好担任这个书记。

陈老总虽然是华野司令员,但也担任着中野副司令员,如果他来出任书记,那就会出现他与邓公互为上级又互为下属的情况,到时候下面的人就不知该听谁的,因此邓公就是总前委书记的更佳人选。

不过,邓公虽然有更高指挥权,但在实际作战中两大野战军相距还有那么一段距离,因此他还是给予了粟裕更大的自 *** ,打黄百韬兵团以及杜聿明集团时,粟裕就临机决断了多次。

这种做法非常正确,毕竟战事瞬息万变,如果发现敌情还要层层上报后再行动,那可能就硬生生浪费掉了机会。比如进逼徐州时,粟裕判断杜聿明逃跑方向那神来之笔,要是还得跟总前委反复请示再追,那只怕一直都跟不上了。

正是因为粟裕的临场发挥太过突出,他的名字和事迹才会被那么多人记住。相比较起来,当时邓公、刘帅直接指挥的中野因为没有重武器,打得非常吃力,哪怕围住了黄维兵团,也没办法将其吃下,后来还是从华野紧急调了援军才彻底把敌人歼灭。

这个战果看起来没那么精彩,自然很多人都会以为粟裕是总指挥了。邓公作为政工干部,在背后做的统筹、思想工作也极其重要,陈老总就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为何?

概因当时支前民工超过了五百万,这大大超过了前线战士的数量,正因为有这些老百姓的无私配合,才保障了一线作战人员能吃好穿暖对敌,打仗就是打后勤嘛。

而这些事情,前线指挥的军事主官基本很少涉足,还是由政工干部来做主导,邓公作为总前委书记,他在这方面也操了不少心。

并且两支部队协同作战,邓公的剧中协调也极为重要,他让两大野战军拧成了一股绳共同对敌,这也是淮海战役我军能够彻底胜利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淮海战役我军能歼敌55万余人,中央给予的支持、淮海总前委的谋划、前线指挥官的敏锐、一线指战员的奋战、后勤人员的配合等等环节,缺一不可!这不止是哪一个人的胜利,而且人民的胜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8/606260.html

“ *** 晚年回忆:淮海战役我是总指挥,大部分人都认为是粟裕” 的相关文章

周遇吉是什么人?宁武被屠城时他是什么结局?

周遇吉是什么人?宁武被屠城时他是什么结局?

明朝末年,大厦将倾,崇祯帝呕心沥血,却也挡不住国家走向覆灭的步伐。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明史》:遇吉巷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猬,竟为贼执,大骂不屈。贼悬之高竿,丛射杀之,复脔其肉。这是“宁武屠城”时,《明史》记录的明末名将周遇吉的死前的英勇壮举。既然说到宁武屠...

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 孙权又是怎么对待孙策后人的

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 孙权又是怎么对待孙策后人的

还不知道: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他的后裔结局如何?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200年5月,“小霸王”孙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临终前他对张昭说:“公等善相吾弟!”然后将将印绶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后来,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孙权不仅在江东站稳脚跟,而且还占领了荆州地区...

历史上的李建成到底是什么样的 李建成真的不如李世民吗

历史上的李建成到底是什么样的 李建成真的不如李世民吗

对李建成真的远不如李世民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高祖李渊一生有22个儿子,但这22人的年龄差距很大,唐朝开国战争期间,活跃在朝局舞台上的成年皇子,不过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一对最有力的储君竞争者。他们之间矛盾产生的源头,正在于老爸李渊。李...

韩信临死前一句话让刘邦背后发凉 韩信到底说了什么

韩信临死前一句话让刘邦背后发凉 韩信到底说了什么

韩信惨遭吕后杀害,临死前说的狠话,为啥让刘邦后背发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汉朝是一个传奇的朝代,它孕育出了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等,无数传奇的人物。然而最初,秦朝也是一个庞然大物,它是秦人奋六世之余烈,才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而秦朝的倒塌,也就使...

南宋学者黄震留下了哪些著作?他还有哪些成就?

南宋学者黄震留下了哪些著作?他还有哪些成就?

黄震,字东发,号文洁,慈溪(今属浙江)人。南宋学者。宝祐四年进士,历仕史馆检阅、广德军通判,有文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主要成就创东发学派黄震为学宗朱熹,兼综叶适“功利之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批判“心即天”和道器为二物观点,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兰陵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兰陵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兰陵王,北齐文襄帝高澄第四子,被人所知是因为他出众的外貌。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管你是同胞还是金兰。高纬赐死兰陵王,就充分地说明了在古代封建社会,亲情与手足根本不可能凌驾于皇权至上,否则必遭杀身之祸。高长恭就因为自己看似不经意的一句...

刘备手里有卧龙凤雏和五虎上将 刘备为何没有能统一天下

刘备手里有卧龙凤雏和五虎上将 刘备为何没有能统一天下

还不知道:刘备为何手握卧龙凤雏也没能统一天下?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灭亡后,中国再一次进入了大分裂时代,各路诸侯逐鹿中原,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三国,曹操占据北方地带,刘备占据荆蜀之地,孙权经营富庶的江南。《三国演义》里司马徽曾经说:卧龙凤...

关羽逃跑时被东吴所抓 关羽为何没有杀身成仁

关羽逃跑时被东吴所抓 关羽为何没有杀身成仁

还不知道:关羽在逃亡时遭到吴军伏击,他为何不杀身成仁,而是让东吴擒获?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关羽在荆州之战中惨败,大军离散,自己也被迫走保麦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困境中,关羽只得突围而走,在前往益州的路上被吴军所擒,随即被杀。关羽作为一员心高气傲的大将,被敌人生...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