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为什么都涌进博物馆买“麻辣烫”
“先把砂锅装起来,两根土豆粉,一根睡着了的豆芽,一根清醒的豆芽……”
“这位顾客,您要什么辣度?微辣,中辣还是唏不辣(特辣)?”
“菜齐了,您的‘麻辣烫’做好啦。”
谁能想到,这一幕并不发生在街边大排档,而是在博物馆里。
两年前,甘肃省博物馆曾以一只丑萌丑萌的绿色铜奔马火爆全网,今年夏天,该馆带着“毛绒麻辣烫”“什锦砂锅”再次火出圈:游客购买的过程就像玩过家家,挑选好菜品后,工作人员会询问口味喜好,洒上“秘制酱料”,完成一系列烹饪动作,再把这碗“香喷喷”的麻辣烫打包给顾客。
“麻辣烫”和“绒馍馍”
这个夏天,热度不减的博物馆文创领域,刮起了一股“土特产”风,他们以自己所在地区的美食或特产为灵感,设计出各类文创毛绒玩具。不管是甘肃的“麻辣烫”、西安的“绒馍馍”,还是长沙的“瓜果蔬菜”,纷纷在网上走红,主打一个凭“食”力出圈。
这些毛绒绒玩具,是如何吸引了大量成年人,并玩得不亦乐乎的?
壹
“谁点的砂锅好了!快来开吃咯~”甘肃省博物馆的社交平台账号上,列出了“兰州砂锅”的菜单。明明只是毛绒玩具,却被贴心地细分了“什锦砂锅”和“素砂锅”。
“什锦砂锅”包含15件单品,“素砂锅”包含12件单品——戏精豆芽、肉肉午餐肉、同心海带结、发财黄金蛋饺、香香香菇……每一件“食材”上都有着可爱的豆豆眼,表情或微笑,或嘟嘴,仿佛真的拥有生命。评论区里,不少网友在留言求购:“没有什锦砂锅了!不行,我要吃午餐肉!”
以甘肃天水麻辣烫为原型的麻辣烫毛绒玩具,还打起了“现煮现卖”的广告:一套69元的“麻辣烫”,本不可以食用,但依然分为了不辣、微辣、中辣、唏不辣,包含了丸子、年糕、蟹排、西兰花、香菇和娃娃菜共6件“菜品”。
印象里,这些可爱的毛绒玩具是为小孩子准备的,但实际上为其消费的多是成年人。那些具有毛绒触感的玩具,正在成为成年人治愈自我的良方。
为情感付费,是如今年轻人的消费趋势之一。“知道这都是假的,哄小孩儿的,但依然想要拥有。”暑期去西安旅游的大学生张兴,买了一份西安的“绒馍馍”,她告诉记者:“就像真的做肉夹馍一样,买的时候店员用刀假装切馍,问我吃肉要肥点的还是瘦点的……毛绒绒的触感也让我觉得很温暖,感到被宠爱,很开心。”
气呼呼的“补气”黄芪
在微博,甘肃省博物馆的麻辣烫上了热搜;在抖音,甘肃省博物馆相关话题有2.5亿次播放;在小红书,相关的文创话题也有近1300万的浏览量;在 *** 上,麻辣烫玩具已经有上万销量。还有网友圈自家省份的文旅官方账号,表示也希望拥有本省“毛绒美食”:“广东快出干蒸烧卖、油角。”“新疆博物馆真是糊涂啊,羊肉串、馕饼子、烤包子都可以做啊,还等啥呢。”
那些滴着“鼻涕”表情呆萌的“兰州软儿梨”、呲着门牙傻笑的“天水樱桃”、永远一脸震惊的“定西土豆”、气鼓鼓地拿着“ 补气”牌子的“陇西黄芪”……成为成年人们情感投射的对象。这并非毫无道理可言:在心理学上,毛绒玩具也被称为“舒适对象”,它能够承载更多的符号意义——更具有想象空间,为看起来混乱的生活提供一种连续的幸福感。
西安“绒馍馍”走红 *** 图据视觉中国
这样的想象,可以营造出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又极具诱惑力的世界。就像是J.G.巴拉德的短篇小说《黯淡正午的吉奥孔达》里那样,主人公回到海边的乡村别墅治疗眼疾,暂时的失明使得他的其他感官敏锐、让想象力升腾,他可以靠非视觉的感官想象自己置身于一片覆盖蓝色岩石的海滩,在幻境之中攀登石梯,遇见神秘的女巫。然而,就当他更换绷带时,一缕阳光照射到他的眼睛,顷刻间所有想象化为灰烬。
贰
许多网友表示,自己是被“假模假样的 *** 过程”吸引。
慕名购买的网友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被“戏精”服务的过程,在直播间里,网友们甚至开始了“食品监工”:“每次‘撒盐’都撒到了锅里,会不会齁得慌?”“ *** 姐这份忘了放辣椒啦!”还有网友惊叹:“天啦,现在卖文创之前得先‘发疯’?”
网友“食品监工”
对于年轻人而言,消费时如游戏一般的仪式感,是吸引他们购买的重要因素。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曾提到,人们不再简单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更加注重商品被赋予的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
其实,如今爆火 *** 的产品逻辑,大多都是从单一的消费行为转化为仪式化消费行为——就像抽取盲盒之前的测量、摇晃、许愿、猜测等行为,点一块蛋糕就能收获的“熊猫舞”……如鲍德里亚所言,“把一切日常之物与哗众取宠的模式牵扯起来”。
这一“过家家”的仪式所营造的“童年感”,让许多购买者着迷,“有一种梦回童年的感觉……即使进入了社会,还是有人愿意把你当孩子。”
长沙隆平水稻博物馆的蔬菜水果文创产品 图据IC
“童年与成年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是许多社会学家达成的共识。例如探讨该问题最著名的那本《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在这本书中认为,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一端是老人期,位于其中的是“成人化的儿童”。毕竟在娱乐时代,早已没有一个清楚的成人概念。再如西蒙·梅(Simon May),他认为童年是成年人的新的神圣之地,童年是许多成年人审视自我情感生活的一面镜子。
其实,在这类博物馆文创流行前,来自英国的品牌jEL *** CAT早已在中国形成了庞大的粉丝群。其创始之初,理念就是为婴儿设计“安抚玩具”,因其触摸时手感格外细腻柔软,甚至获得过“世界上最柔软的安抚玩具”称号。
纽约时代广场的jEL *** CAT餐厅,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像是迪士尼电影中的人物,动作浮夸地为你做一份“汉堡”。在国内,许多商场、书店都有jEL *** CAT的专柜。
网友分享的jEL *** CAT餐厅视频,工作人员正在“ *** 汉堡”
就像是 *** 上流行的说法:“成年后,将自己当作小孩重新养一遍。”无数的购买者被这种孩子游戏一般的购买形式所吸引,他们想要满足的不过是自己“内心的小孩”。
叁
无论是jEL *** CAT,还是这个夏天火起来的“麻辣烫”,设计逻辑上都有一个共同点——试图将你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每一件工具性的物品人格化,比如甘肃博物馆的“砂锅大哥”“豆芽三兄弟”“开心娃娃菜”……
jEL *** CAT的灵感不仅仅是食物、动物,还有云朵、网球、钻石戒指、一个盆栽,甚至一卷被撕开了一小截的卫生卷纸……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各类物品似乎能被其设计成玩偶。
上海的一家jEL *** CAT门店 图据视觉中国
试想,如果你每天敲打的键盘,突然有一天开口道:“轻一点打字!很痛的!”当你早上刚冲了一杯咖啡,你的杯子咂咂嘴:“你怎么这么爱喝这些苦东西?”当你玩手机玩到发烫,手机 *** 了:“好热啊,能不能等会儿再玩?”他们都有着可爱的豆豆眼,长出小小脚……像是儿时幻想中的小精灵,生活该变得多么热闹和有趣啊。
最典型的是jEL *** CAT的紫色茄子,许多网友自嘲,茄子那愚蠢又单纯的表情,像极了刚入职场的自己,为它手动画上黑眼圈、眼泪和电脑,做成表情包在 *** 上流传。
将“毛绒玩具”“玩偶”当作自己孩子、宠物养,成为年轻人的流行文化之一。正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姜姜给红星新闻记者分享,他有一只jEL *** CAT的紫色茄子,取名“茄总”,还有一只宜家鲨鱼布罗艾——它本身的定位是“陪伴18个月以上孩子探索世界的好伙伴”,但在姜姜这里,它名字叫“鲨琪玛”。
陪伴姜姜看论文的“茄总”
“我会带着它们跟我一起看文献。”姜姜说,虽然知道它们是没有生命的,但它们的陪伴,让自己像是领养了一只宠物,可以满足自己的情感投射:“我看累了,就会把‘鲨琪玛’放在凳子上,让它假装替我看一会儿。‘茄总’要小一些,我会把它放在桌子上和我一起看。”
一些网友甚至会珍藏它们的吊牌,给这些“毛孩子”做成户口本的模样,出门旅行时也会带着它们和自己一起走遍世界。
他们认为,这些每天笑嘻嘻地看着自己的玩偶也有生命和情感,它们给予自己陪伴,也需要自己的照顾。
"uuid":"c27e2c5b-34a5-404a-b82a-d5d2068ae860","height":3072,"width":3072,"currHeight":3072,"currWidth":3072,"natrualHeight":3072,"natrualWidth":3072,"pluginName":"imageUpload","scale":1,"src":"https%3A%2F%2Finternal-api-drive-stream.feishu.cn%2Fspace%2Fapi%2Fbox%2Fstream%2Fdownload%2Fpreview%2FV4eAbrrHdoBG99xcjB2c *** Zin6b%2F%3Fpreview_type%3D16","file_token":"V4eAbrrHdoBG99xcjB2c *** Zin6b","image_type":"image/jpeg","size":2963740,"comments":
">
姜姜的“鲨琪玛”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为成年人提供了相当多的“情绪价值”。正如印度人类学家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提出的概念“物的社会生命”那样,一些物品在被购买之后,它们的商品属性就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附加在上面的各种私人意义。那些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区别的茄子、鲨鱼,在成年人的眼里变成了帮助自己看论文的好伙伴,陪自己旅游的搭子,以及见证自己各种辉煌时刻的好朋友。
这也是成年人在疲惫而忙碌的生活中,为自己创造的一个温暖的梦。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任宏伟 编辑 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