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雍正离世后,乾隆正准备登基,张廷玉突然喊道:慢,还有一道密旨

中国历史2周前 (09-06)110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8日),皇宫深处突然传来钟声,皇宫内众人听闻钟声,当即俯身跪在地上。不久后,宫内消息传来,雍正帝驾崩。

大臣张廷玉闻讯后,神色十分凝重,快步朝着乾清宫走去。

旧帝驾崩,新皇登基,皇权更替乃一等大事,此时的张廷玉心中却惦记着另一件事。

当众人抵达乾清宫后,年轻的新帝乾隆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宣读继位诏书,谁知太监刚打开雍正留下的储帝密旨,张廷玉就站了出来,说了一句在场所有人都没想到的话。

“先皇还留有一封密旨,这封密旨还没找到,登基还需稍等片刻”,这句话把在场众人吓得不敢吱声,新帝登基,这个时候触皇上霉头,岂不是找死?

然而张廷玉却坚持要寻找那道密旨,乾隆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让太监去找第二封密旨。

那么这封密旨究竟写了什么?为何张廷玉如此在意,乾隆又是如何反应呢?

雍正朝的张廷玉与密诏之谜

康熙末年,朝廷内部暗流涌动。皇子们为争夺储君之位明争暗斗,朝臣们也各自站队,一时之间朝堂之上人人自危。

雍正即位后,朝廷内部的局势更加复杂,一些支持其他皇子的官员被清算,朝野上下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

雍正元年,刚刚继位的雍正帝面临着诸多挑战。朝中党争不断,外有准噶尔部的威胁,内有吏治腐败的顽疾。

在这种局势下,雍正亟需一位得力助手,张廷玉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忠诚,很快赢得了雍正的信任。

张廷玉出身安徽桐城,自幼饱读诗书,擅长文章。他在康熙朝科举中脱颖而出,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仕途生涯。雍正即位后,张廷玉凭借其过人的才智和勤勉的工作态度,逐步晋升,成为雍正的心腹大臣。

在雍正朝的十三年里,张廷玉参与了众多重大政策的制定。他协助雍正推行&34;的税收改革,缓解了农民的负担;

此外还参与编纂《大清会典》,为清朝的法律制度建设做出了贡献;还参与了打击贪腐的&34;,使得吏治有所改善。

雍正五年,准噶尔部的威胁日益严重。张廷玉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包括加强边防建设,培养忠诚的蒙古部落等,这些策略为后来平定准噶尔叛乱奠定了基础。

而在雍正晚年时,为了防止重蹈自己老爹晚年储位之争的覆辙,雍正大手一挥,决定创新立储制度。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他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在病榻上拟出了两封密诏,之一封密诏便是储君的安排。

他将储君的名字藏在乾清宫&34;匾额后的密诏中,直到驾崩后才由大臣们取出宣读。这一安排不可谓不巧妙,不仅确保了皇位继承的稳定性,还增添了几分皇权传递的神秘色彩。

雍正的这种立储制度,是他吸取康熙晚年储位之争教训后的产物。雍正本人就是夺嫡之路的胜利者,深知储位之争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为了避免在同一个坑摔倒两次,他不仅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还刻意控制子嗣数量。在他当皇帝的十年里,只生了一个儿子弘曕,其他儿子都是在他还是皇子时所生。

然而,别忘了,除了定下储君之外,雍正还拟定了另一道密旨,一开始谁都不知道这第二道密旨中到底写了什么。

当圆明园内传来雍正帝驾崩的消息,张廷玉闻讯后,立即赶往乾清宫,此时的他已是朝中重臣,肩负着确保皇权平稳交接的重任。

不出所料,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度在他驾崩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当雍正突然去世时,张廷玉等大臣迅速按照预定程序,从&34;匾额后取出密诏,宣读新帝姓名。

整个权力交接过程平稳有序,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充分证明雍正此举的巧妙。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让众人没想到的意外发生了,当乾隆拿到继位密诏后,张廷玉却声称老雍正还留下了一道密旨,并执意寻找另一道密旨。

这一举动让新帝乾隆颇为不悦,认为张廷玉在拖延即位仪式,张廷玉不敢多说,仔细描述道:&39;封&34;

最终在张廷玉的坚持下,太监们找到了这道密旨,当着众人打开了密旨。

原来,这道密旨内容是指定张廷玉、鄂尔泰、果亲王允礼、庄亲王允禄为辅政大臣,吩咐他们在新帝即位后应该全力辅佐新帝。

更重要的是,密旨中提到张廷玉和鄂尔泰将来可以配享太庙,要知道这可是清朝大臣能够获得的更高荣誉。

至此,乾隆顺利登基,但几位大臣没有注意到,由于这个制度过于神秘,让新帝乾隆对于父亲留下的这些安排非常不满,特别是当他得知第二道密旨内容时,更是心生埋怨。

所以,在新旧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张廷玉本是遵守雍正的嘱咐,却无意中触动了乾隆敏感的神经,成为日后两人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中有5秒免费广告可增加创作收益,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

乾隆初年的变化与张廷玉的处境

乾隆登基之初,表面上仍对张廷玉等老臣礼遇有加。他甚至赋诗相赠,以示恩宠,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年轻帝王与这些前朝老臣之间的隔阂日渐加深。

此时的张廷玉已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他继续参与朝政,为新帝出谋划策。然而,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开始与年轻帝王的意志产生冲突。

在一次朝会上,乾隆提出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张廷玉却当众指出工程的弊端,认为会加重百姓负担,这番直言不讳的谏言,让乾隆颇为不悦。

随后的几年里,张廷玉多次在朝中反对乾隆的政策。特别是在选拔人才和处理政务方面,张廷玉坚持维护旧制,拒绝接受乾隆的新政策。

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一场关于科举制度改革的争论成为张廷玉生涯的转折点,乾隆想要加入更多实用性考题,而张廷玉坚持传统经义考试的重要性。

《澄怀主人自订年谱》卷五中记载:“取士之法,不当专用制科试士之法,不当专用制艺者”。他“力持以为不可更张,当以仍旧为善”。又有朝官奏请“均田限田”,他以“事属难行,徒滋扰累”为由,也力主不准。

这场争论最终以张廷玉的失败告终,他的建议被彻底否决。从此,张廷玉在朝中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而张廷玉的顽固态度也让乾隆逐渐失去耐心,逐渐开始撤掉张廷玉的权力。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因病请辞,乾隆准奏后又挽留。

然而,张廷玉却多次请求告老还乡,这在乾隆眼中,成了张廷玉借机谋取资本的把戏。

乾隆对张廷玉的猜疑与日俱增。曾经在雍正朝举足轻重的大臣,如今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张廷玉感受到了皇帝的疏远,但他依旧坚持己见,不肯在原则问题上妥协,这种固执进一步加深了君臣之间的裂痕。

张廷玉的坚持

此时,已届古稀之年的张廷玉还在坚持参与朝政。然而张廷玉的处境却越发艰难,朝中新贵崛起,许多年轻官员开始占据要职。这些新面孔大多迎合乾隆的意志,使得张廷玉的建议常常被忽视。

在这段时期,张廷玉多次请求告老还乡,但乾隆总是以各种理由挽留。表面上这似乎是对老臣的尊重,实则是乾隆既不愿意完全放弃张廷玉的才能,又不想给予他太多权力。

张廷玉兼管翰林院期间,主持了大量的编纂工作,包括《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省方盛典》《圣祖实录》《四朝国史》《大清会典》。

后来,张廷玉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这项浩大的文化工程本应是他发挥才能的舞台,却成了他与乾隆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张廷玉坚持传统学术观点,而乾隆则倾向于新的解释,两人在书籍收录和注释方面多次发生争执,最终导致张廷玉被排挤出编纂核心团队。

尽管处境艰难,张廷玉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他多次上书,指出朝政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批评了部分官员不正行为,指出边疆政策的隐患。,些直言不讳的谏言,虽然出于忠心,却让乾隆越发不悦。

面对日益严峻的处境,张廷玉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国家建言献策。

即便知道自己的建议可能不被采纳,他仍然坚持上书,表达自己的看法。

张廷玉的晚年与历史评价

乾隆十五年(1750年),已年过八旬的张廷玉终于获准告老还乡。然而,他的退休之路并不平坦。在离京之前,张廷玉再次提及那道密旨,希望能得到配享太庙的承诺。

这一举动激怒了乾隆,皇帝认为张廷玉是在借此要挟朝廷,一怒之下,乾隆剥夺了张廷玉原本应得的配享太庙资格。

回到家乡桐城后,张廷玉的生活并不安逸。由于失去朝廷的支持,他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然而,即便在这种困境下,张廷玉仍然心系国事。他多次上书,就边疆问题和内政改革提出建议,但这些建议大多石沉大海。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张廷玉在家乡病逝,享年84岁。消息传到京城,乾隆表现出了复杂的情感。他一方面感念张廷玉的才能和贡献,另一方面又对其固执和&34;耿耿于怀。

最终,乾隆恢复了张廷玉的配享太庙资格,但这份迟来的&34;已无法抚平张廷玉晚年所受的委屈。

张廷玉去世后,他在桐城的影响却经久不衰。他生前在家乡捐资助学、修桥铺路,使桐城成为清代重要的文化中心。桐城学派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张廷玉的扶持和影响。

历史对张廷玉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一位忠心耿耿、才华横溢的良臣,为清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人批评他固执己见,不懂得与时俱进,最终导致自己政治生涯的没落。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张廷玉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仕途充满了辉煌与荣耀,却以凄凉的结局收场。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清朝政治的复杂与残酷,也让后人对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张廷玉的一生见证了清朝从康熙到乾隆的重要历史转折,他的才能、忠诚和坚持,以及最终的悲剧性结局,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清代政治画卷。

参考资料:

[1]徐凯.论雍乾枢要之臣张廷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4):93-100.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9/606966.html

“雍正离世后,乾隆正准备登基,张廷玉突然喊道:慢,还有一道密旨” 的相关文章

乾隆下令禁捐后,为何没多久又准许开捐?

乾隆下令禁捐后,为何没多久又准许开捐?

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年号“乾隆”。乾隆皇帝在位时,虽然搞出个所谓的“十全武功”,其执政期也包括在所谓的“康乾盛世”内,但这是耗费光了雍正皇帝存下来的银子造成的,乾隆自己只会花钱,不会挣钱,晚年国库几近空虚,所以“败家”。虽然本人也不太喜欢乾隆皇帝,他执政的晚期,也确实让清朝由盛而衰,但...

朱元璋临死前下令让所有妃嫔一律殉葬 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残忍

朱元璋临死前下令让所有妃嫔一律殉葬 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残忍

对朱元璋临死前,为何下了一道殉葬的残忍令?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398年,建立了明朝的朱元璋病入膏肓,在临终前,他下了一道诏书:“朕死后,所有妃嫔一律殉葬!”就此恢复了残酷的“人殉”制度,为什么朱元璋作为“一代明君”会恢复如此残酷的制度呢?人殉制度是殉葬制度的一种,...

刘备入主蜀汉地区本就美女无数 刘备为何还要娶一个寡妇

刘备入主蜀汉地区本就美女无数 刘备为何还要娶一个寡妇

还不知道:刘备拿下成都后,坐拥美女无数,为何偏偏娶了一个死了丈夫的吴氏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经过大半辈子的努力,终于在公元214年5月占领成都,取代刘璋成为了新的益州之主。我们在看《三国志蜀书》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成都美女如云,刘备为何娶了一个死了丈夫的...

有哪些与夏侯霸相关的趣闻轶事?他的生卒年是什么时候?

有哪些与夏侯霸相关的趣闻轶事?他的生卒年是什么时候?

夏侯霸,生卒年不详,字仲权,沛国谯人,三国时期魏国和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征西将军夏侯渊次子,其母为曹操妻室丁氏的妹妹。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夏侯霸在魏国官至右将军、讨蜀护军,封爵博昌亭侯,屯驻陇西;在蜀汉时为主要北伐将领,多次参加御蜀和伐魏战争。嘉平元年(249...

多尔衮手里大权在握 多尔衮为什么不敢称帝

多尔衮手里大权在握 多尔衮为什么不敢称帝

你真的了解多尔衮手握大权,为何一生不敢称帝?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权力是不少男人毕生的追求,战功赫赫的多尔衮在早期也痴迷于追求权利。后来皇太极去世,他凭借功高成为了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令人意外的是思考了许久后手握大权的多尔衮竟然甘愿让6岁的顺治当皇帝,自己则全力辅佐。外界传言这是由于...

演义中刘备丢荆州失关羽 刘备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个结果

演义中刘备丢荆州失关羽 刘备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个结果

对《三国演义》中,刘备怎么做才能避免荆州失守,保住关羽一命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实在是大意了啊。虽然是关羽大意失的荆州,但刘备实在也有失察之过。当日,汉中之战已经结束两月,刘备这面惨胜。但是汉中人口多被曹操迁入中原,刘备也没有发起陇西之战进一步占领陇右诸郡。...

后世是如何评价陆逊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陆逊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吴郡陆氏。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黄初三年(222...

永福公主:唐宣宗李忱之女,下嫁户部侍郎于敖之子于琮

永福公主:唐宣宗李忱之女,下嫁户部侍郎于敖之子于琮

永福公主李氏,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李忱之女,母不详。会昌六年(846年)五月二十三日获封。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永福公主本来要许配给进士于琮。于琮也是出身世族(于世宁的后代),但开始很落魄,靠门荫当了个小官,老是升不上去。别人都瞧不起他,但郑颢却很器重他。人物...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