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雍正离世后,乾隆正准备登基,张廷玉突然喊道:慢,还有一道密旨

中国历史2个月前 (09-06)260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8日),皇宫深处突然传来钟声,皇宫内众人听闻钟声,当即俯身跪在地上。不久后,宫内消息传来,雍正帝驾崩。

大臣张廷玉闻讯后,神色十分凝重,快步朝着乾清宫走去。

旧帝驾崩,新皇登基,皇权更替乃一等大事,此时的张廷玉心中却惦记着另一件事。

当众人抵达乾清宫后,年轻的新帝乾隆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宣读继位诏书,谁知太监刚打开雍正留下的储帝密旨,张廷玉就站了出来,说了一句在场所有人都没想到的话。

“先皇还留有一封密旨,这封密旨还没找到,登基还需稍等片刻”,这句话把在场众人吓得不敢吱声,新帝登基,这个时候触皇上霉头,岂不是找死?

然而张廷玉却坚持要寻找那道密旨,乾隆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让太监去找第二封密旨。

那么这封密旨究竟写了什么?为何张廷玉如此在意,乾隆又是如何反应呢?

雍正朝的张廷玉与密诏之谜

康熙末年,朝廷内部暗流涌动。皇子们为争夺储君之位明争暗斗,朝臣们也各自站队,一时之间朝堂之上人人自危。

雍正即位后,朝廷内部的局势更加复杂,一些支持其他皇子的官员被清算,朝野上下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

雍正元年,刚刚继位的雍正帝面临着诸多挑战。朝中党争不断,外有准噶尔部的威胁,内有吏治腐败的顽疾。

在这种局势下,雍正亟需一位得力助手,张廷玉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忠诚,很快赢得了雍正的信任。

张廷玉出身安徽桐城,自幼饱读诗书,擅长文章。他在康熙朝科举中脱颖而出,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仕途生涯。雍正即位后,张廷玉凭借其过人的才智和勤勉的工作态度,逐步晋升,成为雍正的心腹大臣。

在雍正朝的十三年里,张廷玉参与了众多重大政策的制定。他协助雍正推行&34;的税收改革,缓解了农民的负担;

此外还参与编纂《大清会典》,为清朝的法律制度建设做出了贡献;还参与了打击贪腐的&34;,使得吏治有所改善。

雍正五年,准噶尔部的威胁日益严重。张廷玉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包括加强边防建设,培养忠诚的蒙古部落等,这些策略为后来平定准噶尔叛乱奠定了基础。

而在雍正晚年时,为了防止重蹈自己老爹晚年储位之争的覆辙,雍正大手一挥,决定创新立储制度。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他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在病榻上拟出了两封密诏,之一封密诏便是储君的安排。

他将储君的名字藏在乾清宫&34;匾额后的密诏中,直到驾崩后才由大臣们取出宣读。这一安排不可谓不巧妙,不仅确保了皇位继承的稳定性,还增添了几分皇权传递的神秘色彩。

雍正的这种立储制度,是他吸取康熙晚年储位之争教训后的产物。雍正本人就是夺嫡之路的胜利者,深知储位之争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为了避免在同一个坑摔倒两次,他不仅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还刻意控制子嗣数量。在他当皇帝的十年里,只生了一个儿子弘曕,其他儿子都是在他还是皇子时所生。

然而,别忘了,除了定下储君之外,雍正还拟定了另一道密旨,一开始谁都不知道这第二道密旨中到底写了什么。

当圆明园内传来雍正帝驾崩的消息,张廷玉闻讯后,立即赶往乾清宫,此时的他已是朝中重臣,肩负着确保皇权平稳交接的重任。

不出所料,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度在他驾崩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当雍正突然去世时,张廷玉等大臣迅速按照预定程序,从&34;匾额后取出密诏,宣读新帝姓名。

整个权力交接过程平稳有序,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充分证明雍正此举的巧妙。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让众人没想到的意外发生了,当乾隆拿到继位密诏后,张廷玉却声称老雍正还留下了一道密旨,并执意寻找另一道密旨。

这一举动让新帝乾隆颇为不悦,认为张廷玉在拖延即位仪式,张廷玉不敢多说,仔细描述道:&39;封&34;

最终在张廷玉的坚持下,太监们找到了这道密旨,当着众人打开了密旨。

原来,这道密旨内容是指定张廷玉、鄂尔泰、果亲王允礼、庄亲王允禄为辅政大臣,吩咐他们在新帝即位后应该全力辅佐新帝。

更重要的是,密旨中提到张廷玉和鄂尔泰将来可以配享太庙,要知道这可是清朝大臣能够获得的更高荣誉。

至此,乾隆顺利登基,但几位大臣没有注意到,由于这个制度过于神秘,让新帝乾隆对于父亲留下的这些安排非常不满,特别是当他得知第二道密旨内容时,更是心生埋怨。

所以,在新旧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张廷玉本是遵守雍正的嘱咐,却无意中触动了乾隆敏感的神经,成为日后两人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中有5秒免费广告可增加创作收益,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

乾隆初年的变化与张廷玉的处境

乾隆登基之初,表面上仍对张廷玉等老臣礼遇有加。他甚至赋诗相赠,以示恩宠,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年轻帝王与这些前朝老臣之间的隔阂日渐加深。

此时的张廷玉已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他继续参与朝政,为新帝出谋划策。然而,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开始与年轻帝王的意志产生冲突。

在一次朝会上,乾隆提出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张廷玉却当众指出工程的弊端,认为会加重百姓负担,这番直言不讳的谏言,让乾隆颇为不悦。

随后的几年里,张廷玉多次在朝中反对乾隆的政策。特别是在选拔人才和处理政务方面,张廷玉坚持维护旧制,拒绝接受乾隆的新政策。

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一场关于科举制度改革的争论成为张廷玉生涯的转折点,乾隆想要加入更多实用性考题,而张廷玉坚持传统经义考试的重要性。

《澄怀主人自订年谱》卷五中记载:“取士之法,不当专用制科试士之法,不当专用制艺者”。他“力持以为不可更张,当以仍旧为善”。又有朝官奏请“均田限田”,他以“事属难行,徒滋扰累”为由,也力主不准。

这场争论最终以张廷玉的失败告终,他的建议被彻底否决。从此,张廷玉在朝中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而张廷玉的顽固态度也让乾隆逐渐失去耐心,逐渐开始撤掉张廷玉的权力。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因病请辞,乾隆准奏后又挽留。

然而,张廷玉却多次请求告老还乡,这在乾隆眼中,成了张廷玉借机谋取资本的把戏。

乾隆对张廷玉的猜疑与日俱增。曾经在雍正朝举足轻重的大臣,如今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张廷玉感受到了皇帝的疏远,但他依旧坚持己见,不肯在原则问题上妥协,这种固执进一步加深了君臣之间的裂痕。

张廷玉的坚持

此时,已届古稀之年的张廷玉还在坚持参与朝政。然而张廷玉的处境却越发艰难,朝中新贵崛起,许多年轻官员开始占据要职。这些新面孔大多迎合乾隆的意志,使得张廷玉的建议常常被忽视。

在这段时期,张廷玉多次请求告老还乡,但乾隆总是以各种理由挽留。表面上这似乎是对老臣的尊重,实则是乾隆既不愿意完全放弃张廷玉的才能,又不想给予他太多权力。

张廷玉兼管翰林院期间,主持了大量的编纂工作,包括《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省方盛典》《圣祖实录》《四朝国史》《大清会典》。

后来,张廷玉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这项浩大的文化工程本应是他发挥才能的舞台,却成了他与乾隆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张廷玉坚持传统学术观点,而乾隆则倾向于新的解释,两人在书籍收录和注释方面多次发生争执,最终导致张廷玉被排挤出编纂核心团队。

尽管处境艰难,张廷玉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他多次上书,指出朝政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批评了部分官员不正行为,指出边疆政策的隐患。,些直言不讳的谏言,虽然出于忠心,却让乾隆越发不悦。

面对日益严峻的处境,张廷玉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国家建言献策。

即便知道自己的建议可能不被采纳,他仍然坚持上书,表达自己的看法。

张廷玉的晚年与历史评价

乾隆十五年(1750年),已年过八旬的张廷玉终于获准告老还乡。然而,他的退休之路并不平坦。在离京之前,张廷玉再次提及那道密旨,希望能得到配享太庙的承诺。

这一举动激怒了乾隆,皇帝认为张廷玉是在借此要挟朝廷,一怒之下,乾隆剥夺了张廷玉原本应得的配享太庙资格。

回到家乡桐城后,张廷玉的生活并不安逸。由于失去朝廷的支持,他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然而,即便在这种困境下,张廷玉仍然心系国事。他多次上书,就边疆问题和内政改革提出建议,但这些建议大多石沉大海。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张廷玉在家乡病逝,享年84岁。消息传到京城,乾隆表现出了复杂的情感。他一方面感念张廷玉的才能和贡献,另一方面又对其固执和&34;耿耿于怀。

最终,乾隆恢复了张廷玉的配享太庙资格,但这份迟来的&34;已无法抚平张廷玉晚年所受的委屈。

张廷玉去世后,他在桐城的影响却经久不衰。他生前在家乡捐资助学、修桥铺路,使桐城成为清代重要的文化中心。桐城学派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张廷玉的扶持和影响。

历史对张廷玉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一位忠心耿耿、才华横溢的良臣,为清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人批评他固执己见,不懂得与时俱进,最终导致自己政治生涯的没落。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张廷玉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仕途充满了辉煌与荣耀,却以凄凉的结局收场。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清朝政治的复杂与残酷,也让后人对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张廷玉的一生见证了清朝从康熙到乾隆的重要历史转折,他的才能、忠诚和坚持,以及最终的悲剧性结局,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清代政治画卷。

参考资料:

[1]徐凯.论雍乾枢要之臣张廷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4):93-100.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9/606966.html

“雍正离世后,乾隆正准备登基,张廷玉突然喊道:慢,还有一道密旨” 的相关文章

柴荣对赵匡胤恩重如山,为什么他要夺取老柴家的江山?

柴荣对赵匡胤恩重如山,为什么他要夺取老柴家的江山?

众所周知柴荣对赵匡胤恩重如山,为什么他要夺取老柴家的江山?其实这也不单单是因为赵匡胤想当皇帝,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环境只能他当皇帝,谁让柴荣死的太早了,他的儿子才7岁,根本应付不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一、天下未定,7岁的小皇帝根本结束不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唐朝灭亡以后,历史进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

苏麻喇姑死后,她的下葬规模为何如此隆重?

苏麻喇姑死后,她的下葬规模为何如此隆重?

苏麻喇姑,清朝孝庄文皇后侍女,出身于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苏麻喇姑是清王朝一个出身低微的侍女,她去世的时候,康熙以嫔级待遇厚葬了她。那么,她是否嫁人了,为何康熙会给她这样的礼遇呢?康熙晚年曾说:“世祖章皇帝(顺治帝)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

诸葛亮活着是蜀汉如果统一了天下 诸葛亮最后会被杀吗

诸葛亮活着是蜀汉如果统一了天下 诸葛亮最后会被杀吗

还不知道:若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蜀汉能够统一,他会因为忌惮而被杀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纵观古今历朝开国功臣,很多都不得善终,毕竟身为能伴随开国君王打江山的臣子,大多都有不俗的能耐,而这些人一旦独立出去,很有可能坐镇一方,威胁到帝国的安危。比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

伍子胥会被吴王夫差杀掉的原因是什么?

伍子胥会被吴王夫差杀掉的原因是什么?

伍子胥是春秋后期吴国大夫,他一生经历也是颇具传奇性质,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春秋时期,两朝元老伍子胥,对于吴国来说,可谓是居功至伟。在他的辅佐下,公子光夺取了国王之位,改名阖闾,打败了宿敌楚国,并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伍子胥极力拥戴夫差为吴国太子,夫差即...

历史上诸葛亮与赵云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历史上诸葛亮与赵云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乱世出英雄。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刘备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病危之际,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作为丞相,总揽朝政,负责行政,其中,刘备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成为军事上的负责人。也就是说,内政归诸葛亮管,军事上就归李严管了。这样,诸葛亮似乎就没有军...

姜冏:蜀汉名将姜维之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姜冏:蜀汉名将姜维之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姜冏(?~214年),字仲奕,天水郡冀县人,汉东末年将领,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之父。曾担任天水郡功曹。建安十九年,平定羌胡,兵败阵亡。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姜冏(?~214年),字仲奕,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人。三国时期曹魏功曹,蜀汉大将军姜维之父。...

蔺相如的一生对赵国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蔺相如的一生对赵国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赵国将相失和的时候,廉颇瞧不上蔺相如。认为蔺相如并没有什么功绩,仅凭一张嘴,一阵巧言令色,就当到了宰相的高位,而且排位还在他廉颇的前面。廉颇觉得自己为国带病作战,出生入死,最后竟然比不上一个卖买嘴皮子的。所以扬言说,...

武则天最后将江山还给李唐政权,是为了什么?

武则天最后将江山还给李唐政权,是为了什么?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说实话,作为一个权力欲望熏天的女人,武则天能把坐稳的江山重新交还给李家,是心有不甘的,那么她是如果说服自己做到这一点的呢,原因就四个字:认清现实。我们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首先:武则天眼里的权欲,她称...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