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埋忠骨 不能忘却的东北抗联
东北抗联将领李兆麟与战友们创作的《露营之歌》,其女张卓亚手书
东北抗日联军使用的机 *** 盒。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9月18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不会忘记的日子。每年这一天,沈阳上空都会拉响防空警报,尖厉的声响在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居安思危的同时,也让人们铭记那些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抗击侵略,在白山黑水间作出巨大牺牲的革命先烈们。
一
抗战时期的东北抗日联军,是创建较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十分艰苦的一支部队。
到1937年七七事变时,东北抗日联军已经发展到11个军,超过3万人。在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抗战中,抗联将士的战斗足迹遍及嫩江、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流域,他们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铸就的东北抗联精神,犹如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屹立在华夏大地上。
东北抗联的许多指战员,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因为共同的理想而选择了革命。杨靖宇、周保中、冯仲云、魏拯民……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迥异的经历,但都在国家危亡之际告别亲人,离开家乡,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
当时抗联的斗争十分惨烈,有时战士的名字泄露出去,家属很可能遭到日伪军残酷的报复。所以,很多抗联战士到了队伍上,只有编号,没有姓名。有幸存的抗联战士回忆:“平时唠嗑、开会、点名、战场上下达命令,都只称呼号数。每个战士的基本情况,只有连长和指导员掌握。”正因为如此,很多战士牺牲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尽管条件极其艰苦,东北抗日联军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长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依然自觉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7年下半年,东北抗联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络。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抗联将领,都在想方设法同党中央取得联系。在一次行动中,周保中还中了埋伏,险些丢掉性命,然而这一切没有阻挡东北抗联寻找党组织的脚步。周保中曾感慨地说:“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想念延安真像孩子想娘一样。”
赵尚志,一生三次被捕入狱,坎坷的经历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1940年3月,他在给 *** 北满省委的《请求书》中写道:“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他投身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直至流尽生命中最后一滴血。他留下的这句“几点委屈何妨碍卫国志士,瞬时落寞岂影响保家男儿”,昭示出一名抗联将士对党忠诚的赤子之心。
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对党忠诚。从1933年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队陆续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开始,到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东北抗联共牺牲师级以上指挥员100余人,其中军级干部30余人。
史料记载,由于惨烈的作战,东北抗联部队从最多时3万多人锐减到最少时不足2000人。但战士们始终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用鲜血和生命坚持抗击日本侵略,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二
东北抗联的斗争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这种“极端困难”,既有凶恶残暴的敌人,还有极端艰苦的环境。只有走进林海雪原,才能真正体会“极端”两个字的残酷和无情。
日本侵略东北开始,就强制推行归屯并户,在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下制造“集团部落”和“无人区”,以法西斯统治和暴行割裂东北人民与部队的联系。由于敌人“坚壁清野”,抗联将士经常吃不到粮食,只能吃草根、嚼树皮、喝雪水果腹。东北的冬季时间长,朔风凛冽,滴水成冰,即便再冷,躲在山里的战士却连火都不敢生,怕引来敌人。
资料显示,1938年后冻死的、饿死的抗联战士比战死的还要多。多年后,当年的抗联将领王明贵谈起战友,仍然满眼含泪:“他们衣着褴褛,棉衣全部被树枝刮得破烂不堪,露出了棉花;没有棉衣的战士,身上披着破棉被、麻袋片或口袋布。没有棉鞋,有的人脚上包着马皮;没有帽子,有的人头上缠着好几层布。”在西征路上,很多抗联战士长眠于深山老林中,有的甚至在行军休息时,就抱着枪背靠着大树长眠了。
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有一个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展厅里,陈列着很多抗联战士用过的实物,煤油灯、水壶,还有缴获的枪支、毛毯等。有一双破旧的靰鞡鞋,是由满族人发明的一种防寒鞋,用兽皮或畜皮缝制,里面放上草,可以御寒。据抗联战士李敏回忆,1939年大年三十,由于抗联部队长时间没有粮食补给,一名指导员把自己的牛皮靰鞡鞋交给司务长,为同志们煮一顿靰鞡汤当作年夜饭。然而,靰鞡汤还没煮好,战斗便打响了,司务长为保护这顿珍贵的年夜饭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面对严寒饥饿和力竭而亡的凶险,抗联将士表现出必胜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吉林敦化是抗日联军的重要活动地之一,几年前,人们在这里发现了当年杨靖宇、陈翰章等生活战斗的遗址,在密营里还建有军事政治学校,抗联将士在战斗间隙还经常组织文化娱乐活动。
“夺回丢失的我国土,结束牛马亡国奴的生活。”这是杨靖宇写的《东北抗日联军之一路军军歌》中的一句词,在冰天雪地里唱出了军魂豪迈。抗联将领李兆麟还和战友们共同谱写了一首《露营之歌》:“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歌词中描写的不只是艰苦的环境,还洋溢着革命豪情。
三
东北抗日联军中还有一些女战士,她们和男战友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
抗联英雄赵一曼的事迹,广为人知。1935年11月,她在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受伤被捕。敌人为了逼迫赵一曼供出抗联的机密,对她施以酷刑,妄图摧毁她的意志。在长达7个小时连续电刑中,赵一曼始终坚贞不屈,没有透露半点机密。当时,就连毫无人性的日军行刑者也不得不承认,“在长时间经受高强度电刑的状态下,赵一曼女士仍没有招供,确属罕见,已不能从医学生理上解释”。
1939年,抗联的“女神 *** ”许成淑在掩护部队撤退时被俘,加入日伪军的父亲许基亨前来劝降,称只要答应“不再抗日”便可以获得生路,她断然拒绝。面对父亲劝降,许成淑回答:“我是党的女儿,抗联是我的家。只要我活着,就一定抗战到底!”
凶恶的敌人可能永远不能理解,与这些看似柔弱的女子较量,为何会一次次失败?赵一曼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中国人,除了抗战外,别无出路。”在危及性命之时,大批抗联战士毫不犹豫、前赴后继,选择了那条鲜血染红的救亡图存之路。
人们不会忘记,在牡丹江乌斯浑河畔,冷云、胡秀芝、杨贵珍等8名抗联女战士,为牵制敌军、掩护主力部队突围,主动放弃渡河,吸引日伪军火力,被敌人围困河边。8名女战士,年龄更大的23岁,最小的刚满13岁,背水一战至弹尽粮绝,她们毁掉枪支,手挽着手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毅然决然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看着消失在波涛中的抗联女战士,岸边的敌人呆若木鸡。八女投江的壮举,令敌人哀叹:“中国的女人死都不怕,中国灭亡不了……”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积蓄奋进的力量。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是历久弥新、弥足珍贵的红色基因,我们必须永远铭记、赓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