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乾隆问:北京城一年去世几个人?刘墉答:12个 不料竟救了自己

中国历史1分钟前10

世人皆知乾隆帝乃明君,治国有方,文采斐然。可鲜有人知,这位雍正之子,曾因一句戏言,险些铸成大错。话说乾隆四十年,皇帝微服私访,与刘墉同游御花园。本欲刁难这位机智过人的大臣,不想反被其三言两语化解危机。这刘墉,究竟是何方神圣?他那看似荒谬的回答,为何能让乾隆龙颜大悦?更有趣的是,这番对答竟成为刘墉日后平步青云的关键一步。那么,这其中又有何玄机?刘墉的回答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智慧?

一、乾隆帝的刁难:御花园里的机锋

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一个春日,阳光和煦,万物复苏。乾隆帝心血来潮,决定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这日,他带着心腹大臣刘墉,来到了紫禁城内的御花园。

御花园内,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乾隆帝看着眼前的美景,本该心情愉悦。可是,他的目光却时不时地瞥向身旁的刘墉,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要说这刘墉,可是个有意思的人物。他本名刘统勋,字秉直,号石庵,是当时朝中的重臣。因为长得矮小,又略有驼背,所以被人戏称为&34;。可别小看了这位&34;,他可是有大智慧的人。

刘墉在朝中以敢言直谏闻名,常常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指出乾隆的不当之处。这让一向自负的乾隆帝颜面无光,心中早就憋着一股劲儿要整治整治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臣子。

今日难得有这么个机会,乾隆帝决定好好刁难刁难刘墉。他装作若无其事地问道:&34;

刘墉不假思索地回答:&34;

乾隆帝听罢,嘴角微微上扬,心想这刘墉果然是个马屁精。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劲。这刘墉平日里可不是这般溜须拍马之人,今日怎么突然变了性子?

于是,乾隆帝又问道:&34;

刘墉略一沉思,答道:&34;

乾隆帝听了这话,心中更是疑惑。这刘墉平日里可是更爱说实话的人,今日怎么尽说些违心之论?莫非是察觉到了自己的心思,故意奉承?

想到这里,乾隆帝决定不再兜圈子,直接出招。他故作随意地问道:&34;

这个问题可把刘墉问住了。北京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一年去世多少人,谁又能说得准呢?刘墉心中暗想,这皇上今日是怎么了,怎么问起这等奇怪的问题来?

乾隆帝见刘墉一时语塞,心中暗喜。他以为终于找到了刘墉的软肋,可以好好羞辱一番这个平日里口若悬河的大臣了。

谁知刘墉沉吟片刻,竟然开口答道:&34;

乾隆帝一听,顿时愣住了。他原本以为刘墉会搪塞过去,或者胡乱说个大数字。可这&34;又是从何说起?

正当乾隆帝疑惑不解之际,刘墉又补充道:&34;

这下,乾隆帝更是摸不着头脑了。他盯着刘墉,想从这个矮小的身影中看出些端倪来。可刘墉却是一脸坦然,丝毫不见慌乱之色。

乾隆帝心想,这刘墉莫非是在耍什么花招?可转念一想,又觉得其中必有深意。于是,他决定顺着刘墉的话往下问:&34;

二、刘墉的奇特回答:一出十二入的玄机

刘墉面对乾隆帝的追问,不慌不忙,侃侃而谈:&34;

乾隆帝听闻此言,兴致顿生,示意刘墉继续解释。刘墉深吸一口气,娓娓道来:&34;

乾隆帝听到这里,不禁点头称是。他想起每年正旦大典的隆重场面,群臣跪拜,自己高坐龙椅,颁布诏书。这确实可以比作新年的&34;。

刘墉见乾隆帝神色缓和,继续说道:&39;死亡&34;

乾隆帝听罢,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不得不承认,刘墉这番解释既巧妙又富有深意。不仅回答了问题,还暗含了对皇权的尊崇和对国运的祝福。

但乾隆帝并未就此罢休,他又问道:&34;

刘墉闻言,不慌不忙地回答:&34;

他进一步解释道:&39;生&39;死&39;生死&34;

乾隆帝听到这里,不由得陷入沉思。他想起自己这些年来颁布的诏书、实施的政策,确实每一个都牵动着整个帝国的命脉。刘墉的这番话,不仅回答了问题,更是点明了为君者应当慎重行事的道理。

见乾隆帝若有所思,刘墉继续道:&39;诞生&39;逝去&34;

乾隆帝听到这里,不禁想起自己也曾创作过无数诗词。他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刘墉这番话可谓切中要害。

刘墉见乾隆帝神色舒展,便趁热打铁,又补充道:&39;诞生&39;逝去&34;

乾隆帝听完刘墉的一番解释,不由得对这位臣子刮目相看。他原本想要刁难刘墉,没想到反被上了一堂生动的治国课。刘墉的回答不仅巧妙化解了难题,更是将北京城的方方面面都涵盖其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洞察力。

乾隆帝沉吟片刻,又问道:&34;

刘墉微微一笑,从容答道:&39;死亡&39;逝去&34;

三、乾隆帝的态度转变:从刁难到赞赏

乾隆帝听完刘墉的这番解释,不禁陷入了沉思。他原本想要为难这位常常直言进谏的大臣,没想到反而被刘墉的机智和睿智所折服。乾隆帝的脸上逐渐浮现出赞许的神色,他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34;乾隆帝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赏,&34;

刘墉闻言,恭敬地回答道:&39;明察秋毫&34;

乾隆帝摆了摆手,示意刘墉不必多礼。他踱步在御花园中,目光扫过四周盛开的花朵,若有所思地说道:&34;

刘墉见乾隆帝神色缓和,便趁机进言道:&39;一出&34;

乾隆帝听罢,不禁点头称是。他想起自己这些年来为治理国家所付出的心血,确实如同大树的根系,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

刘墉见乾隆帝有所触动,继续说道:&39;十二入&34;

乾隆帝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不得不承认,刘墉的这番解释不仅巧妙,更是深谙治国之道。这让他对刘墉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34;乾隆帝开口道,&34;

刘墉闻言,恭敬地回答:&34;

乾隆帝摆了摆手,说道:&34;说着,他的目光又落在了御花园的景色上,&39;生&39;死&34;

刘墉顺着乾隆帝的话接道:&34;

乾隆帝听罢,不禁对刘墉刮目相看。他原本想要刁难这位常常直言进谏的大臣,没想到反而从中获得了宝贵的治国启示。乾隆帝的态度明显softer了,他对刘墉说道:&34;

刘墉恭敬地回答:&34;

乾隆帝听罢,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看着眼前这位身材矮小却智慧过人的大臣,心中暗暗记下了这一幕。

四、刘墉的智慧启示:治国之道的深层思考

乾隆帝被刘墉的机智和睿智所折服,不禁对这位大臣产生了更深的兴趣。他决定进一步探讨刘墉的治国理念,于是问道:&39;一出十二入&34;

刘墉恭敬地回答:&39;一出十二入&34;

乾隆帝听罢,示意刘墉继续说下去。

刘墉深吸一口气,娓娓道来:&39;一出&34;

乾隆帝点头表示赞同,他想起自己这些年来颁布的诸多政令,确实每一个都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墉继续说道:&39;十二入&34;

乾隆帝听到这里,不禁想起了自己在推行新政时遇到的种种困难。他对刘墉的这番见解颇为赞赏,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刘墉见乾隆帝有所触动,便进一步阐述道:&34;

乾隆帝听罢,不禁对刘墉的比喻赞叹不已。他说道:&39;困难&34;

刘墉见机进言道:&34;

乾隆帝听到这里,若有所思地说道:&39;摊丁入地&34;

刘墉立即接道:&39;摊丁入地&39;一出十二入&34;

乾隆帝听罢,对刘墉的见解更加赞赏。他说道:&34;

刘墉恭敬地回答:&34;

乾隆帝听罢,不禁对刘墉刮目相看。他说道:&39;困难&34;

刘墉见乾隆帝有所领悟,继续进言道:&34;

乾隆帝听罢,深以为然。他说道:&34;

刘墉恭敬地回答:&39;失败&39;修剪&34;

乾隆帝听完刘墉的这番话,不禁陷入了沉思。他原本想要刁难这位常常直言进谏的大臣,没想到反而从中获得了宝贵的治国启示。乾隆帝的态度明显软化了,他对刘墉说道:&34;

五、事件的影响:刘墉的仕途与乾隆帝的治国之道

这场始于一个看似无心的问题,却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治国之道讨论,不仅改变了乾隆帝对刘墉的看法,也对刘墉的仕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后,乾隆帝对刘墉的才能有了新的认识。他意识到,这位常常直言进谏的大臣不仅有过人的智慧,更有深刻的治国见解。乾隆帝决定给予刘墉更多的重用机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的才能。

不久后,乾隆帝便任命刘墉为礼部侍郎。在这个重要的位置上,刘墉得以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他积极参与朝政,为国家的礼仪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礼部侍郎的任上,刘墉推行了多项改革措施。他注重发展教育,提倡兴办学校,鼓励读书人参与科举考试。同时,他也致力于改善朝廷的礼仪制度,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既维护了朝廷的尊严,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刘墉的这些举措,正是他&34;理念的具体实践。每一项政策的推行,都如同播下一粒种子,经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刘墉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耐心,因时制宜,随机应变,最终使这些政策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乾隆帝看到刘墉的出色表现,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多次在朝堂上表扬刘墉,称赞他是&34;。这不仅提升了刘墉在朝中的地位,也使得其他大臣开始重新审视这位曾经被视为&34;的臣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墉的仕途不断攀升。他先后担任了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重要职务。在每一个岗位上,刘墉都秉持着他的治国理念,将&34;的智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兵部任职期间,刘墉积极推动军事改革。他提出了&34;的主张,主张减少冗员,提高军队效率。这项政策初期遭到了一些保守派大臣的反对,但刘墉并未气馁。他耐心地解释政策的必要性,同时也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内容。最终,这项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节省了大量军费开支。

在工部尚书任上,刘墉又提出了&34;的治国方略。他认为,水利事业关系国计民生,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在他的倡导下,朝廷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入,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

这些政策的成功实施,进一步证实了刘墉&34;治国理念的正确性。乾隆帝看到这些成果,对刘墉更加器重。他经常在朝会上称赞刘墉,说他是&34;。

然而,刘墉的快速崛起也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妒忌。有人开始暗中诽谤刘墉,说他&34;。面对这些非议,刘墉并未动怒或辩解,而是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忠诚。

乾隆帝也注意到了这些暗流涌动。他深知朝廷中派系之争的危害,因此多次在朝会上公开表态,支持刘墉的政策。这不仅打消了其他大臣的疑虑,也进一步巩固了刘墉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墉在朝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的许多建议被乾隆帝采纳,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政策。这些政策的成功实施,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也增强了大清帝国的实力。

乾隆帝晚年,常常回想起那天在御花园里与刘墉的对话。他感慨地对身边的侍臣说:&34;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乾隆帝对刘墉的赏识,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明君的胸襟和眼光。

刘墉的仕途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治国理念,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他的经历不仅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对大清帝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个看似简单的&34;的问题,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改变历史的对话。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10/609022.html

“乾隆问:北京城一年去世几个人?刘墉答:12个 不料竟救了自己” 的相关文章

曹操既然知道司马懿的野心 曹操为什么到死都没有下手

曹操既然知道司马懿的野心 曹操为什么到死都没有下手

还不知道:曹操明知道司马懿有野心,为什么不杀死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创下大汉王朝四百余年基业。后来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割据,止于三国。魏蜀吴三国六十余年时间,合而为一,终归于晋。开创晋朝的奠基人正是曹魏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懿。曹操...

李自成的三个妻子两个出轨 她们的结局是什么

李自成的三个妻子两个出轨 她们的结局是什么

后院常起火的李自成,为何三任妻子两个都出轨,她们结局又是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提到明末历史,李自成可以说是个绕不开的人物,然而一直以来更多集中于李自成和他的大顺政权,而对于其妻妾的讨论却相对较少。之所以如此,主要源于官方史料对于这些女子的记...

历史上刘封为何不救关羽?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刘封为何不救关羽?真相是什么?

关羽兵败身死,是刘备暮年遭遇的最大失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刘封镇守的东三郡(西城、上庸、房陵),本属于汉中,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和南郡之间隔着宜都郡(今湖北宜昌)和南阳郡(包括襄阳、樊城)。从东三郡出兵到荆州地区,最方便的路线是沿汉水东进,可以直通襄阳、樊城(另一头通往汉中)。这也是关羽北伐时,...

王观: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刚正不阿,不畏权势

王观: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刚正不阿,不畏权势

王观(?-260年),字伟台,东郡廪丘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观自少孤贫但有志气,后得到曹操召为丞相文学掾,又先后出任高唐、酂县和任县县令,在当地都有治迹和称许。黄初元年,曹丕称帝,汉朝被取代。王观任尚书郎、廷尉监。后又先后出任南阳和涿...

正史中怒鞭督邮的人真的是张飞吗?

正史中怒鞭督邮的人真的是张飞吗?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读过《三国演义》的都大约记得第二回里边有个情节——张翼德怒鞭督邮。刘备因为讨黄巾有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尉。但是,有个督邮看不起刘备且索要贿赂无果,按照朝廷命令要把刘备的县尉官职免去,刘备处处忍让...

汉明帝刘庄是什么出身?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登基继位的?

汉明帝刘庄是什么出身?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登基继位的?

汉明帝本名刘阳,字子丽,东汉王朝第二位皇帝, 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刘庄是光武帝刘秀与皇后阴丽华之子,自幼聪颖伶俐,“十岁能通《春秋》”,十五岁时被立为皇太子 。光武帝驾崩后,刘庄“即皇帝位,年三十。尊皇后(阴丽华)曰皇太后。”汉明帝曹随萧规,“遵奉建武制度,无敢违...

刘邦和吕雉是狠辣出名的 他们为何对车夫夏侯婴格外宽厚

刘邦和吕雉是狠辣出名的 他们为何对车夫夏侯婴格外宽厚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吕雉夫妇是出了名的狠辣,为何会对车夫夏侯婴格外宽厚?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曾经做了一件违背刘邦意志的事情,让刘邦起了杀心,有十几次想直接杀了夏侯婴,但也正是这件事让吕后这个心狠果断的人对夏侯婴充满了感激之情,而这件事正发生在...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作战勇猛,性格孤傲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作战勇猛,性格孤傲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余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