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江苏600名村民集体申请改姓,拿出祖宗牌位,揭开尘封600年的秘密

中国历史1个月前 (10-14)180

想要改名字的啥时候都有,但是想要把姓氏改了的人你见过吗?

2005年,在我国江苏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姓吴的先生非常倔强,一定要改姓张,而且他不达目的不罢休,甚至还拉着村里男女老少六百多人一起改。

关键大伙还都听他的,为了达到目的,他们甚至联名给报社写信,当人问到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却表现的非常自信。

他表示,自己这样做全部都因为自家的族谱。

奇怪的来信

2005年的一天,一封特殊的信打破了报社的宁静,倒不是写信的人十分有名,而是这封信的内容太特殊了。

按照写信人的说法,他要把自己的姓氏由吴改成张,而且不光他一个人要改,村里几百号人都嚷嚷着要跟他一样。

这可就奇了,在我们国家,改姓氏这种事情可是很少见的,这可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别说这种大规模的人群一起要改。

带着好奇,于是报社就派人去村里一探究竟,结果刚到他们村里,记者就发现了不对劲。

因为这些村民没有一点被强迫的意思,而且隐隐还有一种急切,好像迫不及待想把自己的姓给换了。

满心疑问的记者找到了他们的领头人,想要问清楚缘由,结果对方非常自豪的拿出了一张族谱,记者一看就发现了端倪。

因为实在是太奇怪了,这名男子明明姓吴,但是他拿出的族谱上,先祖的名字清一色全部姓张,真的是不可思议。

还没等记者询问缘由,这名男子就迫不及待的给记者讲解了起来,看来他对于自己的祖先是非常的自豪。

不过确实,因为根据他的描述,他的先祖可不一般人,而是和明朝创始人朱元璋争过天下的张士诚!

偶然的发现

这番话确实把记者给惊到了,谁也没料到他们村子会是这样一个大人物的后代。

记者顿时来了兴趣,开始询问具体的情况,这名男子也没有保留,非常兴奋的讲起了自己有些传奇的经历。

其实这件事他小时候就发现了,他们村里有一个老规矩,每逢过年的时候,不管是在哪的人,都要回家祭祖,不能忘记自己的老祖先。

但是在他刚上初中的时候,他发现了不对劲,因为他发现村里的老人在请祖先牌位的时候,上边写的名字叫做张广文,这让他非常疑惑。

因为在他的记忆里,自己往上数三代都是姓吴,祖先排位上为什么会姓张呢?难不成是族老拿错了?但是看着周围的大人的表情都非常严肃,他也没敢多问。

但事后他再也压抑不住好奇地心思,就去问了自己的爷爷,结果爷爷告诉了他一个奇怪的事实。

这排位可不是拿错了,咱们的祖上确实姓张,而且等他死后,也会改姓张,因为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这让他非常不解,为什么活着的时候和死了以后,会有不同的姓氏,但是爷爷并没有多说,只是隐晦的告诉他,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了。

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他只能把这件事埋在心底,直到他长大了,有资格去请祖宗牌位了,他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他家的牌位并不简单,内藏玄机,由三块木板组成。正面是祖先的灵位,背面是一层光滑的木板,中间加了一层木头片,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字。

“……吾辈九世孙调查吴氏源流支派,实系世居海陵东,地名草堰,张氏所出。何故?追忆由姑苏城立我始祖张士诚,与大明朱元璋得帝后,与张争战以来,厥后迁移淮城之西,寄居外舅吴氏家,埋名改姓吴。是以上下数百年,风教流传,恐其失旨,编辑详载木主内。今而后,知先主箕裘勿莫,使子孙纪念不忘,享千秋之俎豆,宴二社之鸡豚。自兹之后,凡我同姓,生姓吴,死姓张,故作此文志之……”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这名男子的先祖,身份确实不一般,他是大名鼎鼎的吴王张士诚的后代,当年先祖兵败身死以后,嫡系子孙就逃到了舅舅家。

为了不被朱家人迫害追杀,就跟着舅舅姓,但是祖宗的姓氏又不可改变,所以就立下一个规矩:

后人还在世的时候,就跟着舅舅姓吴,避免香火被人掐断,等魂归地府,要去面见列祖列宗的时候,就要改回自己原来的姓氏,不可在先祖面前无礼。

而且这块木板确实是货真价实的,并不是他们为了搞假新闻而故意做的,它确确实实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老物件。

这样一来,这件事情的可信度就大大提高了。

记者听完以后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要做这样奇怪的事情。

当年他们先祖为了保命,才不得已出此下策,但现在毕竟不同了,曾经辉煌的大明王朝早已不复存在了,他们自然就没有必要这么小心翼翼了。

而且先祖有这么光辉的过往,这并不丢人,反而是令人自豪的事情,他们也没必要再跟着别人姓。

他们觉得回归本来的姓氏,让后人光明正大的跟着祖宗姓,这才是对祖先更大的安慰。

而且他们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根据专门研究张家人族谱的学者所说,他们这一支很可能是张士诚的弟弟传下来的。

当时他兵败以后,弟弟就带着小侄子逃到了兴化西门仓巷,后人很可能为了避免追杀,隐姓埋名搬到了这里。

张家后代的踪迹

而且张士诚的后人确实没有被掐断,根据清朝的史料记载,他在被打败以后,儿子并没有被明军抓到,不知所踪。

而且他的后代不仅有姓吴的,还有姓温的。

根据学者提供的《温张族谱》的记载,吴王一共有五个男丁,他们都非常幸运的活了下来,并没有死于战乱。

但老大、老二、老三失散以后不知去向,只有老四和老五有明确记载,当时他们跟着自己的乳娘逃走,一路跑到了江西。

再渡过河口的时候,两个小可怜被一个温姓男子收养,他们的乳母也嫁给了这个男人,所以这两个孩子就在这里安了家,跟着养父改姓温。

但是这两个孩子已经记事了,知道自己的身世,所以他们传下来的这份族谱,才会叫做《温张族谱》。

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这件奇事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不知道还有多少像这样的事情存在。

或许看上去不起眼的人,往上稍微翻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了不起的人物。

大家的身边有这样的人物吗?

参考信息:

江苏地方志:隐姓埋名的张士诚后裔

扬子晚报网:不见于正史的“洪武赶散”,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10/609098.html

“江苏600名村民集体申请改姓,拿出祖宗牌位,揭开尘封600年的秘密” 的相关文章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 刘伯温为何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 刘伯温为何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还不知道:明朝建立以后,能力见长的刘伯温为何没得到朱元璋重用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帮助朱元璋取得天下那长长的功臣名单里,最被后人熟知的人物可能就是刘伯温了,甚至是神一般的存在。刘伯温“神”到什么程度?《明史-刘基转》开篇就提及:基(刘伯温)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

陈平生前说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陈平生前说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对陈平生前为什么感叹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前179年,陈平的人生在这一年永远的定格。陈平生前,却说了一番引人遐思的话,他称自己犯下了道家禁忌,阴谋使用过多,担心会祸及子孙。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以吾多阴祸也。”——《史记》陈平...

孙恩:东晋末年起义军领袖,是中原海寇之始

孙恩:东晋末年起义军领袖,是中原海寇之始

孙恩(?-402年),字灵秀,琅琊临沂人,汉族。东晋时期五斗米道士、起义军领袖,中书监孙秀之后(晋书言孙恩为孙秀之族,未说明是嫡系还是旁支)。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琅琊孙氏,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世奉五斗米道 ,是永嘉南渡世族。隆安三年(399年),起兵...

太子作为国本 朱高炽为何坚持要朱瞻基去南京

太子作为国本 朱高炽为何坚持要朱瞻基去南京

对朱高炽为什么坚持要朱瞻基下南京?朱棣驾崩后他的皇太孙储位还稳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洪熙元年四月,洪熙皇帝朱高炽命皇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不成想命不久矣,导致了后来皇帝驾崩时太子在外,原本就对皇位野心勃勃的汉王认为有机可乘,在朱瞻基回京途中伏兵,意图截杀皇太子,夺得...

谢夫人:吴大帝孙权的原配发妻,她为何失志早卒?

谢夫人:吴大帝孙权的原配发妻,她为何失志早卒?

谢夫人,会稽山阴人,东汉尚书郎谢煚之女,吴大帝孙权的原配发妻,又称谢妃。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夫人以天姿国色闻名于江东 ,深受孙权宠爱,史载“爱幸有宠”。后来孙权为了巩固江东政权 ,又纳徐氏,欲让谢夫人屈居其下。谢夫人不同意,失志早卒。其弟为三国著名史学家、武...

孙峻:三国时期东吴宗室、权臣,掌权后大肆残害宗亲

孙峻:三国时期东吴宗室、权臣,掌权后大肆残害宗亲

孙峻(219年-256年10月19日),字子远,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散骑侍郎孙恭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峻年少时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孙权病危时,与诸葛恪共受遗诏辅政,孙亮即位之后,升...

雍正在位时期做的那么好 雍正名声为何那么差

雍正在位时期做的那么好 雍正名声为何那么差

清朝的雍正皇帝为何名声差?强迫读书人互相指责,结果适得其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历史上的名声不怎么好,这大概和他残酷对待兄弟手足和逼压官员士绅纳税有关。不过雍正也是个很有趣的皇帝,在对待某些敌视他的官员士绅方面,雍正不像他的父亲...

杭州将军是什么官职?雍正帝为何会调任年羹尧去担任?

杭州将军是什么官职?雍正帝为何会调任年羹尧去担任?

胤禛是情仇第五位行第,年号雍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对年羹尧已经非常不满,准备打击他。当时雍正已经把打击年羹尧的想法付诸行动。先是,年羹尧弹劾四川巡抚蔡珽。但是雍正却不听年羹尧的弹劾。本来蔡珽是有罪的,但是雍正却认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