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臣余深:生平事迹与轶事典故
余深,字原仲,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大臣,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在官场上有所建树,更在民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轶事典故。
一、生平事迹
余深大约出生于公元1050年,祖籍古田县,后迁居罗源县(今福州)。他自幼勤奋好学,终于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余深的官场生涯可谓一帆风顺,他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包括著作佐郎、太常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最终官至太宰(副宰相),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加太傅,成为北宋朝廷中的显赫人物。
余深在官场上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的才华和努力,更与他的政治手腕和人际关系密不可分。他与蔡京等权臣结党,深得徽宗皇帝的宠信。然而,余深也因依附蔡京等奸臣而饱受争议,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二、轶事典故
修建余家塘
余深在罗源县时,曾请风水先生为其父亲的坟墓看风水。风水先生指出,若能在海边筑一条大坝,让“虎”过山,余深便能升官发财。余深听后,便用家中积蓄招募劳工修建大坝。大坝建成后,由于海水滩涂无法种植作物,余深便引附近的山水蓄成一个水塘,种上荷花,这就是后来的余家塘。据说,余家塘建成后,余深的官职果然一路飙升。
举士避亲嫌
余深在担任主考官时,曾遇到自己的堂弟余光庭参加考试。为了避嫌,余深奏请皇帝不予录取余光庭。然而,余光庭在三年后的考试中再次名列前茅,得到了宋徽宗的赏识。这一事迹展现了余深在官场上的公正无私。
缘结荔枝深
余深当权之时,因才华出众和与蔡京等权臣结党,深得徽宗皇帝宠信。宣和年间的一个夏天,徽宗皇帝在御花园品尝新进贡的闽南荔枝,并当场赋诗一首。余深也即兴写下了《奉和御制颁赐荔枝》一诗,表达了对皇帝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这首诗后来成为了余深与徽宗皇帝之间深厚友谊的见证。
借水一尺的智慧
余家塘建成后,由于荷塘越来越大,山水越来越少,余深便想引水改造为田。他巧妙地给知县写了一封信,只要求借水一尺。知县看后觉得余深太客气了,便答应了他的请求。然而,余深却借此机会组织劳力开凿了一条一尺宽的河沟,将河水引到了余家塘的田地里。这一举动既解决了余家塘的灌溉问题,又避免了与百姓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