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湾遗魄(七)折损在“瓜岛”的美国功勋攻击运输舰“约翰·潘”号(USS John Penn)
本文是介绍所罗门群岛
瓜达尔卡纳尔
岛“铁底湾”
二
战沉船
潜水的系列文章之一
正文共
5280
字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了4艘永远被留在了“瓜岛”北岸的日本陆军输送船潜水点。其实美军的运输船只虽然在“瓜岛”折损的比较少,但是也并非没有,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同样位于“瓜岛”北岸的美军运输船潜水点——曾经在盟军进攻法属北非的“火炬行动”(Operation Torch)中表现突出,但是最后沉没在了达尔卡内尔岛的美国海军攻击运输舰“约翰潘”号(USS John Penn,AP-51/APA-23)。
如果您对在瓜达尔卡内尔岛和“铁底湾”进行沉船潜水的整体情况感兴趣,也请参考本系列的之一篇文章《
铁湾遗魄(一)“铁底湾”的沉船潜水活动
》。
↑ “约翰潘”潜水点的位置(红框处) 来源:小宁绘制
铁湾遗魄
七
美国攻击运输舰“约翰潘”号
(USS John Penn)
作者:小宁
沉船概况:
名称:USS John Penn
型号:邮轮(1931-1942),人员运输船(1942-43),攻击运输舰(1943)
标准排水量:9360吨
原长 / 宽:145米 / 19米
沉船深度:36-56米
1943年8月13日傍晚,瓜达尔卡纳尔岛北岸的美军伦加锚地(Lunga Point)里,停泊着好几艘运输船只。在其中靠近外侧的攻击运输舰“约翰潘”号的甲板上,水兵们正在搬运一大批装着155毫米炮弹的弹药箱。尽管“瓜岛”战役已经以美军的完全胜利而结束了半年之久,但是这座岛屿依然还发挥着美军在整个南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后方休整和补给中心的角色。至于岛上的亨德森机场,更是为美军提供空中支援的重要基地。
↑ “约翰潘”号 来源:US National Archives
当天因为不断遭到日军飞机的骚扰,亨德森机场的运作时断时续,反而是到了傍晚降落的飞机也多了起来,机翼上的闪缩的航向灯在夜空中排成了长队。时间来到20:20,美军雷达再次发现了来自布干维尔(Bougainville Is.)方向的日军机群,并拉响了防空警报。可是经过了许久的等待之后,除了一度从远处高高的夜空中抛下的几枚炸弹落在了大海中以外,并没有找到日机的任何踪迹。
大约晚上21:20,几架美军战斗机以及另一队返航的SDB俯冲轰炸机开始依次在亨德森机场降落。正当所有人都放松了警惕之时,被夜色笼罩的降落队伍中有几架飞机突然大角度改变航向,其中两架从高空转向锚地方向并打出照明弹,另外几架则对着锚地迅速降低高度!直到这时,美军才意识到居然有日机借着夜色胆大的开启灯光混入了降落的美军飞机队列!就在美军防空火力都被高空的两架日机所吸引的时候,低空俯冲的几架中岛“九七舰攻”则贴着水面直挺挺地扑向锚地靠外侧的“约翰潘”号。
↑ 正在投放鱼雷的日军“九七舰攻” 来源:长谷川模型
虽然停泊中的军舰无法躲避,但是“约翰.潘”号上密布的防空火力迅速朝着来袭的方向喷射出火舌,同时两艘附近的美军驱逐舰也开始对敌机射击。然而,由于距离已经太近,之一架“九七舰攻”几乎飞到了“约翰潘”号的面前才被命中。燃起火焰的敌机依然保持着平飞,笔直的撞到了“约翰潘”的主桅杆上,爆裂的火团和残骸随即砸在了舰桥上,杀伤了不少暴露的人员,甚至还将一部分上层建筑直接压垮了。此时旁边使用雷达指引自动射击的美军驱逐舰上发射的炮弹,也紧跟着撞毁的敌机残骸密集的打在了“约翰潘”号的舰体上,进一步加剧了混乱。
然而还不等水兵们反映过来,他们就又眼睁睁的看到敌机飞来方向的海面上有一道白色航迹直奔着舰艉部5号货舱左右的位置冲了过来。紧接着就是艉部惊天动地的巨响,整个舰体仿佛都被瞬间抬升出了海面,然后又重重的摔了回来。就在已经昏头转向的水兵试图爬起来的时候,5号货舱内装载的155毫米炮弹又再次发生了第二次殉爆,这一次的爆炸甚至比之前的更为剧烈,以至于很多人都被直接震的昏死了过去……
↑ 停泊在“瓜岛”正在卸载人员的“约翰潘” 号,这张拍摄于1943年8月的照片记录了她沉没前最后的模样 来源:Mike Green
这艘“约翰潘”号是美军中独一无二的军舰,没有同级舰只。她于1930年10月在美国新泽西州卡姆登的纽约造船公司(New York Shipbuilding Co.,Camden,NJ)开工,第二年的5月下水交付给美国出口航运公司(American Export Lines),并按照该公司用“Ex”开头字母命名船只的传统,被命名为“艾克堪比恩”号(SS Excambion,本意为“换地契约”)。
↑ 刚刚建成投入使用的“艾克堪比恩” 号 来源:American Export Lines
这艘排水量高达9360吨的远洋邮轮刚一建成,就成为了该公司的“四大王牌”(Four Aces)之一,主要负责执行从纽约前往地中海沿岸直布罗陀、马赛、热那亚、亚历山大、贝鲁特和海法等地的定期航线,并被宣传为“环游整个地中海的杨基豪华游轮”(Yankee Cruises De luxe to the entire Miditerranean)。
↑ “杨基豪华游轮”的宣传册,封面便是“艾克堪比恩”号(上)内部还刊载了船上的“晚餐沙龙”餐厅的照片(下) 来源:American Export Lines
日军偷袭了珍珠港之后,美国海军迅速征用了该船,将其改装为一艘人员运输船,舷号“AP-51”,并使用了美国开国元勋、《独立宣言》签署者之一约翰潘的名字为其命名。经过3个月改装,船上加装了1门12型5英寸高平两用主炮(Mk.12 5/38 Caliber Gun,口径127毫米)、4门10型3英寸高平两用炮(Mk.10 3/50 Caliber Gun,口径76毫米)以及8门“厄利孔”20毫米机炮(Oerlikon 20mm Cannon)。
除了武备,在主甲板上还专门开辟出了一大片用于存放登陆艇和安装起重吊机的船坞平台,这样她就可以不依赖其他摆渡船艇,独自将所运载的部队送上海岸,非常适合执行两栖突击任务。改装完成之后,该船由威廉尼德海军上校(Capt. Need H.William)所带领37名军官和416名水兵正式接收。
↑ 开始海军服役生涯的“约翰潘”号 来源:US Navy Memorial
经过了几个月的训练和航行之后,“约翰潘”在10月被列入了盟军进攻法属北非的“火炬行动”序列,参与由巴顿少将(George S.Patton)指挥的西路军对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的进攻。西路军的任务包括在摩洛哥的3个不同地点登陆,其中“约翰潘”与另外4艘运输船负责执行的是在马赫迪耶(Mehdiya)进行登陆的分支行动“灌丛行动”(Operation Goalpost)。该分支行动的目的是夺占附近利奥特港(Port Lyautey)的机场,这是当时摩洛哥境内唯一拥有混凝土跑道的机场,对夺取整个摩洛哥的制空权至关重要。
感谢您支持原创,反对抄袭,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小宁的酱油工厂》(微信号:XiaoningTang)阅读更多文章
按照“灌丛行动”的计划,美军第60步兵团的3个营负责在5处海滩同时登陆。步兵建立起登陆场之后,由“约翰潘”装载的第66装甲团1营(919人、163辆坦克与车辆)的轻型坦克将作为增援部队上岸会同步兵一起进攻利奥特港和机场。由于盟军对于当地驻守的维希法国军队并没有人数优势,因此很大程度上需要寄希望于袭击的突然性,以及法军主动放弃抵抗的可能性。
↑ 等待装船参加进攻摩洛哥的美军坦克排列在码头上 来源:Slings and Arrows
10月23日,“约翰潘”与编队一起在战列舰“德克萨斯”号(USS Texas,BB-35)带领的护航编队保护下从美国本土直接出发扑向摩洛哥。然而由于严重缺乏组织登陆作战的经验,首先他们发起登陆的时间就延误了一个多小时,以至于行动还没开始伦敦和盟军总部就已经公布了突袭的消息,影响了行动的突然性。紧随其后的登陆更是混乱异常,在换乘登陆艇时就普遍的发生了人员与登陆艇互相找不到对方的情况;当之一波登陆艇出发后又大部分迷失了方向,其中一些与第二波挤到了一起,最后只能放弃批次和队形,胡乱一窝蜂的把人员丢上岸了事。万幸法军在滩头没有设防,才使得美军侥幸避免了伤亡。
↑ 战列舰“德克萨斯”号 来源:Battleship Texas Foundation
然而当地的法国军官并没有如预想的那样答复劝降的要求,天亮之后法军的海岸炮台还开始轰鸣了起来,破坏了挤在滩头的大批美军登陆艇。海岸上的法国守军也依托马赫迪耶古堡(Ka *** ah Mahdiyya)据守,使得美军的进展很不顺利。更糟糕的是一队从南边赶来增援的法国坦克又掩护着两个营的步兵向滩头发起了反击,以至于美军登陆点面临着随时可能被分割的严重风险。
↑ 驻扎摩洛哥的法军装备了古老的FT-17“雷诺”坦克 来源:Battleship Texas Foundation
面对危机,“约翰潘”顶着巨大的风浪和海岸炮火以及法军飞机的袭击,强行来到代号“蓝海滩”(Blue Beach)的登陆点投放坦克上岸。更先投放的7辆坦克经过海运之后都没来得及进行整备,无线电失灵、主炮也没有校正便被投入了战斗。在这场“别开生面”的坦克大战中,法军的老式“雷诺”坦克甚至连美军轻型坦克的正面装甲都无法击穿;而没有校准主炮的美军坦克又几乎是“弹无不虚发”,双方齐心协力硬是把一场坦克遭遇战打成了一整天的消耗战。最后直到更多美军坦克陆续完成登陆,再加上“德克萨斯”号战列舰的主炮也参与了进来,才成功阻止了法军的反扑。
↑ “ 灌丛行动”过程图,左下角可以看到美军第66装甲团一部在“蓝海滩”登陆并在8-10日与从南部赶来的法国援军爆发坦克战 来源:Erenow
经过两天的战斗,法国守军最终交出了机场投降,美军的飞机则按照计划在之一时间进入机场夺取了摩洛哥的制空权。这一胜利也极大的支持了80公里外由巴顿少将亲自指挥但是却也同样混乱不堪、进退两难的卡萨布兰卡主攻战场。“约翰潘”号在行动中的勇敢表现自然赢得了诸多认可。她在7天后离开马赫迪耶前往卡萨布兰卡,两天之后再从哪里起航返回本土。
在本土休整了仅仅两周,“约翰潘”又接到新的命令,前往太平洋加入正如火如荼的“瓜岛”战场。她装载了满满一船的“海工蜂”(Seabee,即美国海军工程营)人员及装备通过巴拿马运河,经过一个多月的漫长航行之后,终于在1943年1月底抵达了“瓜岛”南方的圣埃斯皮里图(Espiritu Santo)。刚刚抵达南太平洋还没来得及休整,他们就遭遇了美军重巡洋舰“芝加哥”号(USS Chicago,CA-29)被击沉的惨烈事件,并且承担起了将“芝加哥”号上幸存的自舰长戴维斯上校(R.C.Daivs)以下63名军官和1003名水兵后送的工作。
↑ 1943年1月拍摄的美军第18特遣编队的3艘重巡洋舰正在驶往“瓜岛”,由近至远依次是“威奇塔”(USS Wichita,CA-45)、“芝加哥”和“路易斯维尔”(USS Louisville,CA-28),其中的“芝加哥”号稍后便被日军鱼雷命中并最终沉没 来源:US Navy 80-G-38824
1943年2月,随着运输船只数量的快速增长,美军决定细化她们的分类,将所有自身携带登陆艇,能够直接对敌军设防的海岸进行两栖突击作战的人员运输船单独划分为攻击运输舰(APA)。“约翰潘”显然符合上诉标准,因此获得了“APA-23”的新舷号。
↑ “约翰潘”线图 来源:Robert Hurst
此后的几个月中“约翰潘”号一直从事弹药、物资和人员运输的任务,其中大多数都是往返于“瓜岛”、图拉吉岛(Tulagi Is.)和新科里多尼亚之间。期间也曾经在新赫布里迪群岛(New Hebrides,今瓦努阿图)、斐济和新西兰停留,直到1943年8月11日她再次从新科里多尼亚运送补给前往“瓜岛”。她在13日早晨抵达并开始卸载货物,但是却在当晚遭遇了本文开头所描述的空袭。
在当晚21:23被一架燃烧的日本鱼雷攻击机撞击主桅杆,以及一枚鱼雷命中艉部5号货舱并引发一系列弹药殉爆之后,“约翰潘”的左舷被炸出一个大洞,5号货舱剧烈燃烧,主桅杆折断并且舰桥也被严重损坏,最严重的是舰上电力完全中断一片漆黑。21:33舰艉部的水密隔舱便被涌入的海水灌满,海浪已经没过了艉部甲板,于是尼德舰长下令弃舰。弃舰之后没过多久整个舰艉部都被拦腰折断,前部分舰体快速向后方倾斜下沉,舰艉则单独漂浮在水上直到21:50整艘军舰完全从海面上消失了。共有111名水兵和陆战队员,以及13名军官与“约翰潘”号一起沉入了大海。在该船沉没后,曾经有一艘“自由轮”被命名为“约翰潘”号以纪念该舰。
↑ 一架携带鱼雷的“九七舰攻”正在“瓜岛”水域飞过一艘美国军舰 来源:interq.or.jp
时间来到战后的1972年,澳大利亚人吉宾斯(Wally Gibbins)等人申请了当地的打捞许可,然后驾驶打捞船来到“铁底湾”打捞沉船上值钱的金属。由于当地大部分沉船之前已经被打捞过,所以他们来到伦加河口寻找新的目标。当他们向水下投掷了小型的深水炸弹之后,发现水中有燃油漂浮出来,于是决定进行潜水确认。
入水之后他们跟着泄露的燃油很快发现了大量聚集的鱼群,包括许多鲨鱼。然后继续下潜便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沉船残骸,就这样“约翰潘”号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吉宾斯在这里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打捞,获取了沉船上包括螺旋桨在内的大部分铜制部件以及部分枪炮武器等装备。
↑ 澳大利亚早期著名潜水员吉宾斯 来源:World Press
如今“约翰潘”的残骸主体部分包括从舰艏一直到上层建筑和轮机舱后方的位置,这部分以右舷朝下的姿态侧卧在海底,最浅的左舷距离水面大约36米,下方砂质海底的深度大概为56米,保存相对比较好。她的艉部则掉落在了距离主体约400米远的地方,破损的非常严重。“约翰潘”是一处以大洋流闻名的潜水点,特别是潮汐洋流的影响非常明显,通常建议选择在潮水更高或更低点访问这里。同时这个潜点的水温较低,通常在25度左右,大多数时候的能见度也低于“铁底湾”的其他潜点,有时仅有10米左右。因为周围都是沙质海底,没有任何珊瑚礁,因此整个残骸上方也都覆盖着薄薄的一层泥沙。
感谢您支持原创,反对抄袭,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小宁的酱油工厂》(微信号:XiaoningTang)阅读更多文章
然而这些不利条件也同时带来了巨大的优势,那便是作为大洋流中唯一的障碍物,这里聚集了惊人数量的鱼群,特别是大型鱼类非常丰富。在这里每次潜水都可以期待看到成群的海狼在沉船上方盘旋。至于礁鲨、金枪鱼和鲭鱼等大型鱼类也都是这里的常客。
↑ “约翰潘”潜水点的海狼群 来源:Trip Advisor
潜点浮标的引导绳会将潜水员一直带到左舷侧原本上层建筑所在的位置。据说早年在“约翰潘”的上层建筑里还嵌有一架日本“九七舰攻”飞机的残骸,但是大约在20年前整个上层建筑发生了垮塌,全部掉落到了右舷外的海底,如今已经很难辨认其中的细节了。不过在旁边海底的一辆2.5吨卡车和一部吉普车残骸,倒是很容易识别。
↑ 潜水员正在查看海底的车辆残骸 来源:Huw Porter
在“约翰潘”的前甲板上可以找到一门3英寸火炮,炮管指向前方说明它很可能没有参与最后的防空作战。在这一带残留的前桅杆依然能够被找到,巨大的桅杆在水中显得非常壮观。在左舷的舰体上可以找到多处爆炸形成的洞,其中很多看起来都是由于舰体内部的殉爆导致的。
在残骸的左舷侧可以找到很多舱口,通过他们可以进入舰体内进行穿越潜水。在舰内又可以找到洗脸盆、厕所、水槽、陶瓷地砖、椅子等等很多可以辨识的文物,只是他们也都滑落到了右舷一侧。在大约位于48米深度的医疗室内,潜水员还可以找到病床和药瓶。
↑ 散落在底部的小口径炮弹 来源:Huw Porter
关于“瓜岛”北岸美军攻击运输舰“约翰潘”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下一篇我们将再次回到她西侧的“塔萨法隆格”泊地,看一下“瓜岛”最后一艘经常被潜水员拜访的日本输送船潜水点“吾妻山丸”的故事,希望您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