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提前退位的深层原因
宋高宗赵构,宋朝的第十位皇帝,同时也是南宋的开国皇帝,他的在位时间长达三十五年,然而,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他却突然提出要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昚,自己则退居太上皇之位。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诸多猜测和不解,那么,宋高宗赵构为何要提前退位呢?
一、个人健康因素
赵构在位期间,南宋经历了多次与金国的战争,国力消耗巨大,社会动荡不安。加之赵构本人在靖康之变中逃亡江南,身心俱疲,长期的政局动荡与战乱压力无疑对他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到了五十六岁,赵构已感力不从心,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尽管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年龄并不算老,但在古代,这已经算是高龄,加上长期的劳累和压力,使得赵构产生了退位的念头。
二、政治局势与皇位继承的考量
赵构作为宋徽宗第九子,在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被俘的背景下,被拥立为帝,本非皇位继承的首选。然而,他并没有子嗣,这在皇位继承上成为一个棘手问题。赵构曾有一个儿子赵旉,但不幸在三岁时就夭折了。此后,尽管他尝试了各种办法,却始终未能再生出儿子。为了避免因皇位继承问题引发的政治动荡,赵构开始考虑皇位的稳妥过渡。
在选择继承人时,赵构将目光投向了赵匡胤一脉的赵昚。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其后代在南宋初年仍具有较高的威望与政治影响力。赵昚作为赵匡胤的直系后裔,被立为太子,继而登基,有助于团结南宋政权内部力量,稳定政局,同时也向外界展示了南宋政权的合法性和延续性。
三、维持对金媾和路线与权力掌控
赵构在位期间,一面任用岳飞、韩世忠等抵抗金军和伪齐,一面任用汪伯彦、黄潜善、秦桧等负责对金媾和。绍兴十一年(1141年),赵构与金国达成“绍兴和议”,以放弃旧疆和对金称臣纳贡为代价,奠定了南宋在淮河、秦岭以南的偏安局面。此后,他长期委任秦桧为相,维持对金媾和路线。
赵构虽然表面上成为了太上皇,躲在后宫不理朝政,但很多大事还都需要由他最终定夺,如与金国签订议和的协议、朝中主要官员的任免等。宋孝宗赵昚在即位初期,都不敢直接作出决定,都需要到后宫去请示赵构。因此,赵构虽然退位,却并未退权,他仍然能够掌控南宋的大局。
四、对岳飞的内疚
赵构在冤杀了岳飞以后,实际上也是心存愧疚的。岳飞是被赵构冤枉的,到了老年之后,赵构即使后悔,也不能亲自下令去给岳飞 *** 。因此,他的退位也带着一点对岳飞的内疚。在赵昚继位之后,马上就亲自为岳飞 *** ,并说了“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仰承圣意”。可见为岳飞 *** 也是得到了赵构的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