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红军飞夺泸定桥,刘文辉为何只拆木板不炸桥?如今看来方知其高明

中国历史1周前 (10-10)80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了大渡河边。蒋介石以为红军这次肯定走投无路了,就像当年太平天国一样,被大河挡住去路。他得意洋洋地命令守军炸掉泸定桥,彻底断了红军的退路。

然而,红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飞夺泸定桥。

红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成功夺取了泸定桥,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红军成功渡河,让蒋介石大吃一惊。细细想来,有一个问题一直让人好奇:守桥的川军将领刘文辉,为什么只拆掉了桥上的木板,却没有把桥炸掉呢?如今看来方知其高明。

红军面临生死抉择,大渡河成天堑

1935年春,红军长征已进入最为危急的时刻。敌人的围追堵截、艰险的地形和紧张的粮草,都让红军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当部队抵达大渡河时,这条横亘在面前的急流似乎将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蒋介石自以为胜券在握,下令“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并部署薛岳、刘文辉等部队进行围剿,同时急令拆毁铁索桥,阻断红军的逃生之路。

安顺场的大渡河宽300余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峻岭,唯一的过河途径就是一座狭窄的铁索桥。蒋介石命令刘文辉,必须炸掉泸定桥,断绝红军的去路。

然而,刘文辉并未按命令行事,而是抽掉了泸定桥上的木板,却没有彻底炸毁这座桥。

飞夺泸定桥:红军的惊天一战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央红军果断决策,兵分两路,一路留守安顺场掩护,一路迅速北上夺取泸定桥。红四团接到命令时,距泸定桥尚有240里,但时间紧迫,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立即下达了命令:不论艰难险阻,必须夺取泸定桥!

红军冒雨夜行,在狭窄的山道上奋勇前行。一路上既要克服自然的艰难险阻,还要防备敌军的追击。终于,他们在敌军援兵抵达前赶到了泸定桥。

然而,当他们到达时,却发现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光秃秃的铁索,木板已被拆除。更为严峻的是,桥的另一端, *** 的部队正严阵以待,枪炮齐发,阻挡红军渡桥。

此时,红四团二连组成了一支22人的突击队,他们肩背冲锋枪、腰挂手榴弹,怀着必胜的信念,冒着枪林弹雨,从桥上的铁索攀索而过。

与此同时,三连的战士们紧随其后,每人携带一块木板,一边铺桥一边推进,敌军看到红军如此无畏,顿时惊慌失措,纷纷撤退。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红军成功占领泸定桥,为大部队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

蒋介石的愤怒,刘文辉的冷静回答

消息传回蒋介石那里,他气得怒不可遏,质问刘文辉:“你为何不炸桥,反倒是自作主张?”对于蒋介石的责问,刘文辉显得胸有成竹,他淡然地回答:“这桥可炸不得!”

刘文辉解释道:

“泸定桥是康熙年间修建的古桥,是当地的经济命脉,也是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如果把桥炸了,后果不堪设想。百姓会怨声载道,甚至会引发局势动荡,影响地方稳定。

不仅如此,国民 *** 也会背上骂名。”蒋介石听完后,虽然心中怒火未消,但表面上还是勉强接受了这个理由。

然而,刘文辉的解释真的是出于对古桥和民生的考虑吗?实际上,刘文辉的选择背后有着更深的政治盘算。

刘文辉的反蒋之路:隐忍与自保的平衡

刘文辉作为川康边防总指挥,名义上听命于蒋介石,但实际上与蒋的关系并不融洽。

早在1929年,刘文辉便联合其他军阀反对蒋介石,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反蒋行动。虽然后来因形势不利,刘文辉未能取得成功,但他与蒋介石的积怨已深。

蒋介石一直对刘文辉心存戒备,尤其是1933年“二刘大战”后,蒋介石扶持刘湘打败了刘文辉,将他逐出四川,退守西康。

从那时起,刘文辉对蒋介石的态度便变得更为谨慎,他知道,蒋介石对他的不信任和削弱之意始终未改。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文辉意识到,自己更大的威胁不是红军,而是蒋介石。蒋可能借围剿红军之名,派遣嫡系部队进入西康,从而完全控制这个边陲地区。

刘文辉深知,如果他按照蒋介石的命令炸毁泸定桥,不仅会失去地方的经济命脉,还可能引来蒋介石进一步插手西康事务,最终导致失去自己的地盘。

因此,他决定采取折中的方式,只拆除桥板,不彻底炸毁泸定桥。这样一来,既能表面上完成了蒋介石的命令,显示出“配合”中央的姿态,又能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避免彻底失去西康的控制权。

刘文辉的识时务:明哲保身与顺势而为

事实上,刘文辉不仅仅是在蒋介石与红军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更是看到了未来的趋势。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军阀,刘文辉早已意识到蒋介石政权并不稳固,红军的力量则日益壮大。虽然表面上他对蒋介石俯首称臣,但内心中,他并未完全认同蒋的统治模式。

当他决定不炸桥时,他不仅是在为自己保住地盘,更是在为未来的局势留一条后路。

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联合其他 *** 将领在彭县宣布起义,正式脱离蒋介石政权,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一环。

这一决定不仅帮助川康地区顺利解放,也为他自己赢得了新的政治生命。

刘文辉当初不炸桥的决定,如今看来,更是一种深谋远虑的高明之举,既保住了自己,也为红军的胜利创造了机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10/608872.html

“红军飞夺泸定桥,刘文辉为何只拆木板不炸桥?如今看来方知其高明” 的相关文章

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 李渊真的是靠儿子的无能之辈吗

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 李渊真的是靠儿子的无能之辈吗

对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只是一个靠儿子开国的无能之辈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提到唐朝历史的时候,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有着“天可汗”之称的李世民。虽说他只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但其开创的贞观之治却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唐局面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其在当时的影响力,还是后世...

杨奥妃:北魏时期皇后,她与元愉的故事令人惋惜

杨奥妃:北魏时期皇后,她与元愉的故事令人惋惜

在古代,皇后这个位置是很多女性想要得到的,皇后作为一国之母,是最尊贵的女人,受人敬仰。但皇后其实并不好当,很多皇后的经历与遭遇是大家想象不到的艰难。接下来要说的文景皇后杨婉瀴,她与元愉的故事非常令人惋惜。文景皇后,本姓杨,名奥妃,字婉瀴,是东郡人。元愉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第三个儿子,十岁时被父亲封为京...

空城计时诸葛亮背后还有两个书童 司马懿是看到他们才撤兵的吗

空城计时诸葛亮背后还有两个书童 司马懿是看到他们才撤兵的吗

对空城计最大的倚仗,其实是城楼上的两童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描写十分详细,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注重描绘细节的同时,还怀有一种宏伟的大局观。作者借《三国演义》这本书深刻的...

陈普: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宋亡后隐居于石堂山

陈普: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宋亡后隐居于石堂山

陈普,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

明朝开国名将俞通源有哪些战绩?俞通源战绩介绍

明朝开国名将俞通源有哪些战绩?俞通源战绩介绍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俞通源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那么明朝开国名将俞通源有哪些战绩?请听我详细道来。俞通源是明朝的开国名将俞通海的弟弟,他在很早的时候就跟着家里人避难来到了巢湖一带,从小就练得了一身的好水性,有民间传说表示,其本人在作战的时候,曾经向大家...

朱高炽为何会被称为明君?跟什么有关?

朱高炽为何会被称为明君?跟什么有关?

明仁宗朱高炽,明成祖朱棣长子,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说起有明一朝的那些帝王,估计你第一时间会想起明太祖朱元璋,或者是明成祖朱棣,再就是那个自缢皇帝崇祯,认为剩下的十几位帝王都没有什么存在感。也许是先入为主吧,洪武大帝还有永乐大帝,的确有很多...

有哪些与王旦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王旦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人,北宋初年名臣,兵部侍郎王祜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澶渊之战时,权任东京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并监...

司马懿70岁才选择造反 司马懿为什么要等那么久

司马懿70岁才选择造反 司马懿为什么要等那么久

对为什么司马懿要等到70岁才造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前言公元249年,已经70岁高龄的司马懿,趁着曹爽陪着曹芳离开洛阳至高平陵扫墓,发动政变,夺取曹魏军政大权,为什么司马懿要等到70岁才造反呢?因为他害怕曹操,曹丕,曹睿三人。正文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前,他的形象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