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汉收留日本伤兵,坚持供养47年,日兵回国后怎么报答的?
前言
1946年秋,河南老汉孙邦俊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正弯腰向过往的行人讨食吃,老汉走近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这乞丐身上穿的是日本军服。
“这家伙是个老日(日本人),不能给他吃的,饿死他!”愤怒的声音此起彼伏,言语中尽是对侵略者的憎恨。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汉竟然给了他两个窝窝头让他填饱肚子,并且还收留了他,而这一照顾就是47年。
老汉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个日本兵回国后又是怎么做的呢?
河南老汉收留了个日本兵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辜鸿铭在北大演讲《中国人的精神》时,谈论到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一种特性——温良。
这种温良非顺从之软弱,亦非懦弱之退缩,而是共情,是包容,是雅量,是人类智慧的力量,是深深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特性。
日本战败投降后,举国上下一同欢庆,而摆在民众面前的更大问题,就是战争所带来的创伤。
河南南召县梁沟村的孙邦俊一家,常年受到战争的侵袭,家里变得一贫如洗,吃了上顿没下顿,艰难度日。
1946年秋,老汉孙邦俊像往常一样天没亮就出门,前往离家好几公里的镇上卖山货,讨生活。
临近黄昏,孙邦俊回家的路上,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引起了孙邦俊的注意,他正弯腰向路过的行人讨食吃。
见讨不着吃的,就转头向孙邦俊走了过来。走近一看,他才看到,这乞丐身上穿的竟然是日本军服!
“这家伙是个老日(日本人),不能给他吃的,饿死他!”愤怒的声音此起彼伏,言语中尽是对侵略者的憎恨。
要说孙邦俊对日本人不恨那是假的,那可是国仇家恨,是绝对不能忘的。假如这是在战场上,他恨不得与之血拼到底。
他恨,恨那些曾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者;但他也怜,怜眼前这位被战争吞噬了灵魂,如今沦为乞丐般的可怜人。
于是便拿出了两个窝窝头,递给了日本兵。他伸出颤抖的手,立刻吃了起来。看样子,饿了挺长时间。
孙邦俊也转头回家了,不料,这个日本兵就像看到了救星,一路跟随着孙邦俊,怎么赶都赶不走,就这样一路跟到了家。
孙邦俊的妻子也是个软心肠的人,来都来了,也不能不管不顾,让他活活饿死吧。夫妻两人商量一番后决定,那就收留了他吧。
日本兵也正式住到了孙邦俊家中,简单检查了一番,发现他又聋又哑,有些痴傻,腿也一瘸一拐的,身体瘦弱的不成样子。
孩子们看到他纷纷向他身上扔石子,他好似已经习惯了,也不躲。很快村民们知道了,便找上了门。
谴责孙邦俊忘本,自己的孩子去打仗,牺牲在战场,孙邦俊可倒好,收留一个日本人。民众们要求孙邦俊把他交出来,要将他杀死以祭奠死去的战士们。
孙邦俊却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打仗的,日本青年中也有是被迫上战场的,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后来,乡亲们也不再对日本兵抱有敌对态度了。
日本兵的精神不太正常,常常脱得 *** 地在院子里乱跑,有时还抽打自己的脸,直至黑青才肯罢休。
村民们问他名字什么的,他也只会嘿嘿傻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便称呼他“老日”或者“老憨”。
一次,有个村民问他时,他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的,看起来像“李”字和“同”字,他也有了个中国名“李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村里给他办理居住证时,给他起了个“小门野郎”这个日本名字。
供养47年,结下深厚感情
最初,孙邦俊一家还觉得多一个人多一份力,带他到田间锄草。给他示范后,问他明白没有,他直点头。
等真正自己上手操作时,他可认不得什么是禾苗,什么是杂草,凡是凸出来的,他一律刨去。
干活虽然没不咋样,没出什么力,但饭量却是异常的大,顿顿能吃满满两大碗。
没多久,也不知怎么的,日本兵突然偏瘫,无法动弹。孙邦俊夫妇并没有因此对他产生任何不满或嫌弃,一直对他悉心照顾。
甚至在日本兵高烧不退时,明明家里已经揭不开锅,却仍旧拿出仅有的钱为其看病。
手里的钱不够时,不惜四处找人借钱,待日本兵的伤势好转能行动后,孙家已经在外欠下了几百元。
几百元对于现在来说没什么,但对于当时一个贫苦农家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都在遭受饥荒的折磨,许多人因此丧命。但日本兵似乎并不懂得什么是饥荒,每当他吃不饱时,就会四处寻找食物。
而孙家,尽管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却从未想过要放弃他,始终将他视为家中的一份子。
孙邦俊的哥哥和嫂子没能挺过困难时期,因饥饿过度,患浮肿病去世了。
孙家对日本兵可谓是尽心尽力,给他无限的关怀。可日本兵却给孙家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在1961年时,孙邦俊的儿子孙保杰却在考上南召师专后,未能入学。只因政审人员在他的家中发现了一名日本人。
并且发现此人曾经侵华的日本士兵,结果认为他“政治上不可靠”,不予通过,他的入学资格被取消,孙保杰的读书梦也就此止步。
在学业和事业上受挫的孙保杰,在爱情上也遭遇了困境。转眼间,孙保杰到了适婚的年龄。
其他跟他年岁差不多的人孩子都报上了,孙保杰连个信儿都没有呢,这可把孙保杰愁怀了。
就这他做好准备孤独一生的时候,王成香出现了。她不在意孙家的条件和状况,也不介意多一个人,多一个老人。
王成香
她认为,无论家庭如何,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关爱和尊重。多一个老人而已,谁家还没有个老人呢?
子圆父愿,将日本兵送回故乡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渐渐习惯了日本兵的存在。他虽不能流畅地表达完整的句子,但每当看到大家时,总能准确地叫出每个人的名字。
在闲暇之余,他成了村里的“串门达人”,尽管在农田里他无法提供太多帮助,但剥花生、晒稻谷等轻活他都能胜任。
孩子们更是把他当作了玩伴,经常围在他身边,嬉笑打闹。孙邦俊的身体却大不如前,一天比一天虚弱,还被查出患有食道疾病。
在他生命垂危之际,他紧紧握着儿女的手,嘱咐他们要将日本兵当作亲人一样看待,并竭尽全力为他找到真正的家人。
早在孙邦俊在世之前,他就已经在四处奔波,寻求 *** 的帮助了。只不过都是石沉大海,毫无音讯。
当中日两国关系逐渐缓和并走向正常化时,一个日本访问团为日本兵拍下了一张照片,并带回了日本。
这张照片在日本的报纸上刊登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1992年,一个日本访华团来到了南阳。
孙保杰深知这可能是为日本兵寻找家人的机会,于是他带着日本兵前去会见访华团。
在人群中,一位名叫津田康道的日本兵激动地大喊:“石田东四郎!”然而,日本兵却已经失去了对自己的记忆,只是茫然地望着对方。
津田回国后,立即找到了石田小十郎,告诉他找到了他“阵亡”多年的哥哥。
起初,石田小十郎并不相信这个消息,但经过血液鉴定后,结果证实了他的哥哥确实还活着,并且在中国。
终于为日本兵找到家人了,大家欢喜之余,竟还有些不舍。默默收拾他的东西,乡亲们也眼含泪水送他最后一程。
孙保杰亲自将石田送到了日本,怕他对陌生环境有些不习惯,还特地多留下陪了几天。
孙保杰见石田适应了新环境后,便起身回国了。石田不明白,只知道孙保杰不见了,还焦急地四处寻找。
河南农民收留日本伤兵的故事很快在日本传开,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孙保杰作为这位日本兵的“救命恩人”,受到了日本民众的热烈欢迎。孙保杰一抵达日本,人群和欢呼就包围了他。
在带领孙保杰乘坐火车前往观光时,周围的日本民众看众人簇拥着一个男子,询问这是谁,发生什么了,整这么大阵仗。
当得知他就是那位收留石田的人时,车厢的民众纷纷起立鞠躬致谢。孙家的善举深深地打动了日本民众。
为了表达对孙家的感激之情,日本方面捐赠了600万日元给河南太山镇,并在南召县建立了“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园”。
此外,还在孙保杰的家乡兴建了一所中日友好小学,以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在2000年时,孙保杰的妻子王成香还曾前往日本,看望这个“家人”, 当她出现在石田面前时,石田显得非常高兴。
王成香询问石田还记不记得自己时,石田重重地点了点头。不过石田相比于之前,还有些瘦了。
两人说了会儿话,王成香便要起身离开了。石田见状,还似之前在中国那般,站起身来也要跟着她一起走。
结语
这件事情如同一面镜子,深刻地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它不仅是一段跨越国界和战争的温情故事,更是一堂生动的道德课。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孙邦俊一家没有因为日本兵的敌对身份而排斥他,反而用善良和宽容接纳了他,给予他温暖和关爱。
这种跨越仇恨和偏见的博爱情怀,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美好与伟大。
而当孙保杰一家得知日本兵有可能恢复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帮助他寻找家人,即使这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
这种无私的付出和坚定的信念,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力量。
善良和宽容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化解仇恨和偏见,还能够让我们在困难时刻团结一心,共同面对挑战。
我们要更加珍惜和平与友谊。战争和仇恨只会带来痛苦和灾难,而和平与友谊则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和向往。
只有当我们珍惜和平、维护友谊时,才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参考资料
感动日本:河南农民收养一侵华日军伤兵47年.乡镇论坛
人间自有真情在——一个日本伤兵和一家中国农民的传奇故事. 农家参谋
谱人间大爱 河南农民一家三代收养日本伤兵47年. 郑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