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的故事:杨朱之狗以及杨朱哭歧路
杨朱之狗
杨朱之狗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字面上看起来的这样,是来介绍杨朱的狗的,而且这个故事还和杨朱的弟弟有关。这则故事非常的精炼,但是却也蕴含了非常深刻的道理。
杨朱画像
话说杨朱家中有一个弟弟名叫杨布,有一天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来们,运气不好,一出门就碰上了下大雨。于是杨布就脱掉了白色的衣服,穿上了黑色的衣服回到了家中。等到杨布回家的时候,家里的狗却朝着他开始叫起来,还扑了过来要咬杨布。杨布心里也气,自己养的狗却要来咬自己,于是杨布怒气冲冲的拿着木棒要去打这条狗。杨朱看到了,就对杨不说,你别打它了,你自己都可能会犯这种错误的,要是你自己的狗出去的时候还是白色,回来的时候却变成了黑色,你自己会不会觉得奇怪?
这一则故事虽然短小却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就是如果是你自己变了样子,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之前不同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要从自己的身上找一下原因,不然就会像杨布那样,自己变了一身衣服,狗认不出他来了,他还要怪狗了。
虽然今天我们都知道,狗能够分辨亲疏主要的 *** 是通过气味,并不是因为衣服或者长相这种直观的东西。但是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依旧深刻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人,朋友之间感情变味之后,从不考虑是自己变了,而都说是“他”变了。
杨朱哭歧路
杨朱哭歧路是关于杨朱的一个小故事,在三国的时候,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也曾经咏诗来写这个小故事,名曰《咏怀·杨朱泣歧路》。
有一次杨朱邻居家的一只羊逃跑了,邻居十分的着急,全家出动在找羊,但是邻居觉得人手不够,于是就问杨朱要他的仆人能否也一同帮忙寻找,于是杨朱就说,不过是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邻居就说,因为村外面有非常多的岔路所以很难寻找。杨朱不好意思,于是就叫了仆人出去找羊。
过了不一会,出去找羊的人都回来了,杨朱就问,羊找到了吗?邻居说没找到,跑走了。杨朱非常的诧异,惊讶道,怎么会没有找到。邻居于是就说,村外的歧路,歧路中还有歧路,简直就像蜘蛛网一样错综复杂,都不知道追哪一条路才好。于是无奈之下,只好就回来了。
杨朱听了之后,脸上就露出了悲伤的神色,很长时间都没有一句话,也没有一个笑容。后来杨朱有一次外出,来到了一条四通八达的路面面,一时不知道往哪里走,想起了邻居丢羊的事情,,就情不自禁的哭了起来。
其实很多人听了这个故事之后都会想,不过是迷途而已,一个大男人怎么至于哭鼻子。其实不尽然,杨朱是战国时期的隐士,我们都知道一个做隐士,无外乎是天下太乱,或者自己没有办法得到赏识。当时战国,能施展抱负的地方太多,但是能去的地方却太少,所以杨朱哭的不是自己的迷路了,而是自己迷茫的人生。
杨朱学说
杨朱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确实曾经独树一帜,独领 *** 过,但是后期因孟轲等人都对杨朱学说排斥,后世的学者也对它望而却步。再加上秦始皇焚书,汉朝皇帝独尊儒术,导致杨朱学说在后世就失去了地位。
杨朱画像
杨朱是在墨子提出自己的墨家思想之后,因为墨家思想对人道德的约束超越了人的极限,所以杨朱才提出了自己学说,来反驳墨子的思想。因为学说近于道家的思想,所以勉强把它归类到道家思想中。杨朱学说的中心思想就是“贵己”,就是强调了人自己的重要性。但是后世很多人为了排斥而排斥,将这种“贵己”形容称为是一种“自私”、“堕落”的思想,所以导致了学说的败落。
在生死观上,杨朱学派认为,人有生便有死,人人都是如此。而且人生在就有贤能、愚蠢、贫贱的差别,但是死了之后都会化作一堆白骨,芜舜与桀纣在这一点上和普通人也没有不同。
另外就是杨朱学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己。人生来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己的生命了,生下来非常不容易,死去却很简单,人只有这短短的一生,所以要万分珍贵,要乐观的生活才对。一切都要以人的存在为基础,不要使人生命受到损害,死了就没有机会了。而且杨朱也对墨家学派的道德观也提出了反驳,认为道德是人性之上附加的产物,人性本来如水版清澈,加上了土就变浑浊了,所以保持人自己的本性。
杨朱学派
杨朱学派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一个学派,杨朱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又名阳子居。杨朱本来是一个隐士,所以对于他的生平还有他的著作等,后世都无法一一探知。
杨朱
但是杨朱创立的学派却向后世客观的阐述了杨朱本人的发展意义,这对后世许多学派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就算是到了今天,我们还是可以用杨朱学派的观点来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进行阐述。在杨朱学派中杨朱是创始人,之后的告子,子华子,还有詹子都是杨朱学派的发展者之一。
当时因为墨子提出了他的拥有极端道德主义的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中对道德的要求已经超出了人的极限,所以杨朱就站出来反对墨子了。杨朱认为做人就要“保性全真,不以物累形”。意思就是要提倡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活,不能被外物所累,要在生活中不断加强自我认识,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这就如同老子对宗教提出质疑一样,杨朱开始对道德的起源产生了质疑,也提出了自己的反思。
杨朱认为,人性的道德只是外物,人性本来就和水一样,是至清至纯的,但是加上土,水就变得浑浊了。所以道德就像是强加在人身上的习惯风俗,这一个观点可以说是最早的从心理角度出发的,发现了达尔文演化现象的先秦思想家。但是因为汉朝独尊儒术的政策,所以杨朱学派也就和墨家思想一样,消失在了两汉之时。
列子杨朱
在《列子》中也有关于杨朱的一篇文章,被称为是《列子·杨朱篇》,这篇文章又名叫做《达生》,是为数不多的记载杨朱的文章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杨朱把名和实的关系两两分开,认为名实不一定时相符的,实也未必就依附于名。杨朱列举了,管仲、尧、舜、伯夷、叔齐等人生平的际遇,来论证社会上的种种的“实名贫,伪名富”的不公平的现象。杨朱认为只有死亡才能够彻底解决这世界上的高低贵贱的差别,死后所有的道德的光环,仁义的加持,都将会消失,不管是贤德的还是愚笨的都同样会化作累累白骨。
从这个角度,杨朱又反观人类着充满苦难的历史进程和漂泊无定又短暂的人生。所以杨朱认为人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的东西,美食、衣服等等吗,与当下的物质享受比起来,任何生前的虚名和死后的荣耀都是桎梏人的枷锁罢了。有的人顾忌这生活中刑罚的尺度,道德的教诲,为人处世瞻前顾后,都想留得生前身后名,这不过是做了礼教和名利的傀儡。
最后杨朱害怕自己的观点又太过矫枉过正,所以又开始了论事名实之论,又论证了名和实不能够完全割裂。但是除了人本来的欲求之外,还要去追求过多的功名利禄,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贪得无厌了。但是后来杨朱的学说遭到了曲解和反驳,所以留下了“自私”的千古恶名。